官宣:今年,我們要去這個星球了!發射次數有望再創新高

一年時間內,

火星探測任務、

月球表面採集樣本返回任務、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任務、

三款新型主力運載火箭……

全都給安排上了!

2019,全球榜首!

1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佈會。《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中國商業航天進展等6個篇章對2019年中國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回顧。

2019年,世界各國高度重視航天戰略地位,紛紛推進相關戰略部署,世界航天發射活動持續保持高度活躍。據《藍皮書》統計,全年全球實施102次發射任務,居1991年以來第二高位;發射航天器共計492個,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中國共完成34次航天發射,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開展323次發射任務,成功將超過500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

北斗、探月、高分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商業發射服務進入快車道

《藍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專項穩步推進,年初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開幕,年末以長征五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試驗星收官,“以一系列標誌性工程突破、里程碑科技創新有力地增強了中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

這一年,我國成功發射10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全球覆蓋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成功發射3顆高分衛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穩步推進。在載人航天方面,在軌飛行超過1000天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空間站系統核心艙轉入正樣研製。

深空探測

方面,2019年年初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完成了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大突破,順利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月工程取得“五戰五捷”,嫦娥四號發現月幔源物質的初步證據,成為國際月球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發現。2019年,嫦娥六號、七號、八號計劃對外公佈;成功開展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奠定重要基礎。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航天運輸系統方面,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成功實施第三次發射。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的發射成功就像給中國航天打通了“任督二脈”,為我國後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鋪好了登天之路。長征十一號成功進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此外,基於柵格舵系統的一子級落區控制技術、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等也都取得了突破。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商業航天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藍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研製發射了超過40顆商業衛星,主要是100千克以下的微納衛星,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衛星製造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呈現梯隊化、多元化發展趨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繼續提供“拼車”和“專車”服務,仍是商業發射市場上的一大主力:長征十一號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完成3次16顆衛星的商業發射,長征六號以“一箭五星”方式,將5顆寧夏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家族之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推出的商業運載火箭“捷龍一號”也成功實施了首次發射,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外,其他製造商研製的商業運載火箭也進行了多次發射,商業發射服務進入發展快車道。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超級2020”!取得“牛級”突破!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

開年,中國航天就為我們送來了一份特別“牛”的驚喜!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近日,航天科技研製的我國首款20千瓦大功率霍爾推力器成功完成點火試驗,點火時間累計達8小時,點火次數超過30次。該推力器的成功研發,

實現了我國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跨越。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試驗過程中,推力器點火可靠,運行平穩,工作參數穩定,實測推力1牛,比衝3068秒,效率大於70%,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該推力器在設計中採用了空心陰極中置、磁屏蔽長壽命等新技術。研製中先後攻克大電流空心陰極、輕質小型化加速器、高效熱管理、高壓大功率穩定放電等關鍵技術,具有推力大、比衝高、工作壽命長、可靠性高等特點,可為大型GEO(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中型/重型全電推平臺、深空探測器、地球軌道空間運輸平臺、太空擺渡車等航天器的軌道機動轉移,在軌位保和姿態控制等任務提供高效動力支撐。

2020計劃發射超40次!

任務呈現“重、高、新”

今年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全年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

“重”主要體現為北斗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今年上半年,北斗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2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斗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今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並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高”主要體現在發射密度上,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發射有望突破40次,發射60餘顆航天器,再創歷史新高。

“新”主要體現在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三型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在2020年實現首飛。長征五號B是我國現有低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其首飛將開啟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任務階段的序幕;長征七號甲作為我國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軌火箭,對高軌衛星發射戰略佈局具有重要意義;長征八號首飛將填補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重要空白,成為宇航發射和商業航天市場的主力軍。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每一次發射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去年長五遙三火箭的發射成功,為我國後續工程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目前正在天津進行總裝測試工作。按照預定計劃,長征五號B將在今年擇機進行首飛,執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全尺寸狀態在軌飛行試驗。今年,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共安排了3次發射,分別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

首顆火星探測器

2020年中國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將擇機由長征五號實施發射。其具體實施步驟包括,使用長征五號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隨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通過多次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進入環火橢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探測器將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後,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發動機、多級減速和著陸反衝軟著陸。火星車和著陸平臺分離後,將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和相關的一些工程實踐活動。環繞器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並開展環繞科學探測。

官宣:今年,我们要去这个星球了!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

其中下降著陸的7、8分鐘堪稱驚心動魄,著陸之後是什麼地形,火星車會取得什麼探測數據,塵暴或寒冷的天氣來臨時如何應對?這都值得我們拭目以待。用一次發射任務一步到位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這對於中國航天而言是史無前例的挑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沒有簡單重複其他國家火星探測的老路,起點設置很高,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航天工程技術人員的自信。

嫦娥五號

除了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中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也將由“胖五”來承擔。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於今年十月底前後擇機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直接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並選擇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著陸,在採集月面樣本後,返回器將在月面點火起飛返回地球。整個探月過程先後將經歷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共十一個飛行階段,攜帶月球樣品的返回器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並回收,隨後裝有月球樣品的密封裝置將轉交至地面實驗室,以便對月球樣品開展各類分析和研究。

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將發射海洋系列、資源三號等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需求;發射亞太6D、印尼PALAPA-N1、吉林一號、齊魯一號等衛星,實施捷龍一號、長征六號、長征十一號等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滿足國內外商業衛星的應用和發射需求。

“手可摘星辰”,在中央企業的努力下,美好的詩句不再是願景,而是成為了中國航天的實踐和佳績。航天強國,未來可期!一起為中國航天加油!

———— / END/ ————

審核:侯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