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零成本獲得觀賞魚的方法,但不能過度,魚缸養原生魚也要愛

野外的河流,小溪等水域的觀賞魚資源是相當多,特別是一些水質好的地區,並且溫度適宜,會有很多原生魚住在裡面。而一些原生魚愛好者就會喜歡去那些地方,帶上小抄網,拿上桶進行野採。野採不但不花錢,而且能採到的魚數量,包括種類也很多,所以大部分的魚友都選擇直接野採,不必再從市面上選購。

但是很多魚友往往將觀賞魚野採回去之後不久就會出現死魚的現象,或者是再野採過程中,觀賞魚在容器中死亡。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有哪些死亡原因。

容器中死亡以及魚缸中死亡

容器內死亡

一般普遍觀賞魚都是在容器中死亡的,畢竟容器不同於魚缸,設備周全。最容易造成容器死亡的主要原因還是缺氧畢竟魚一多,很快水中溶氧量就會下來,而空氣中的氧氣也沒法迅速進入水中,就會導致缺氧。

一種零成本獲得觀賞魚的方法,但不能過度,魚缸養原生魚也要愛


不過造成觀賞魚在容器中死亡的原因還有第二個,就是溫度過高。雖然說我們一般都是從原產地取水的,但是容器比較小的原因,加上又放在直射光底下就會迅速升溫。當然原產地的水溫是比較涼的,冷水魚突然來到溫度高的環境下會因為溫度變化迅速導致死亡,也會因為溫度過高無法承受死亡。

魚缸中死亡

一般原生魚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皮實的,但是魚缸中也存在著不低的死亡率。觀賞魚經過運輸後體表的粘液分泌相對來說比平時要不正常很多,為了保護自己會加大分泌的量。所以進入魚缸後粘液會散出去,這些粘液是有魚腥味的。在魚缸中的舊魚聞到這種魚腥味後就會追著源頭啃,誤以為是飼料。相對兇猛的魚類進行圍攻很容易就將野採回來的觀賞魚咬死,或者逼得他跳缸。

一種零成本獲得觀賞魚的方法,但不能過度,魚缸養原生魚也要愛


當然水質溫差也有很大的概率造成死亡。如果我們去的地方比較遠,那麼原產地的水質和魚缸中的水質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比如鱲那樣矯情的魚很容易死亡。容器中水溫升高時要是魚還沒死,到了魚缸溫度比原先容器水溫低,這樣一倒下去造成的溫差就更大了。在這樣忽冷忽熱的環境下,皮實的原生魚也比較容易死亡。

野採觀賞魚確實比買魚要好得多,畢竟不用錢,品種很多。但是野採觀賞魚也需要講究方法,不能盲目去撈。我們應該需要準備一個大一些的容器,最好是週轉箱。再配上一個可以用電池來運作的增氧泵,保證水中溶氧量不會過低。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把容器放進原產地水域中,這樣的話容器中的水會與原產地的水溫度持平,就算是在太陽底下也不會有什麼波動。

再來入缸的時候也需要過水,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觀賞魚的成活率。詳細過水教程見我以前的文章。一般如果缸裡有什麼較兇的魚還是最好隔離一下,等待新魚粘液的分泌正常後就可以釋放,一般緩個3天最為保險。

最後呼籲一下大家:野採不過度,才是真正的愛魚。如果野採導致一個生態系統破滅,那麼養魚和野採還有什麼意義呢?

一種零成本獲得觀賞魚的方法,但不能過度,魚缸養原生魚也要愛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