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出黃土味的華陰老腔,一開口就攝人心魄,其實加上皮影才正宗


“女媧娘娘補了天,剩塊石頭成華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條犁溝成黃河。天空有大地作伴了,鳥兒揹著太陽打轉 ,華山有黃河作伴了,田裡的穀子笑彎了。”這飽含厚重黃土氣息的精彩唱詞,出自華陰老腔的“關中古歌”。2016年,譚維維與華陰老腔的藝人們在央視春晚舞臺上吼出這首歌時,那種高亢豪邁,攝人心魄,驚豔了海內外的觀眾,也讓華陰老腔從華山腳下的小村子,走向更大的舞臺。圖為華陰老腔藝人們在排練。

華陰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臺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華陰老腔起源於黃河岸邊、華山腳下的華陰市雙泉村。雙泉村有百十戶人家,村前是黃河、渭河和洛河的交匯處,自古就常有船伕喊著號子、划著漕船從河上經過,久而久之,由船工號子演變而成的老腔就在村子裡唱響。明末清初,老腔與皮影結合,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老腔皮影戲。圖為演出中的老腔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動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在我國流傳很廣。華陰老腔與皮影結合後,老腔中情緒飽滿的嬉笑怒罵,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聲腔,將關中人的豪情和奔放,通過前臺燈影下的皮影盡情展現。圖為雙泉村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的團長、主唱張香玲在後臺吼唱老腔。


今年55歲的張香玲是華陰老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喜民的第一位女徒弟,也是華陰老腔百年曆史上第一位女歌者。老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傳男不傳女,為什麼張香玲可以打破這一400餘年的傳統呢?“師傅說我嗓子條件好、表現力強,高中低音舒展自如,生旦淨醜皆通,坐念唱白字正腔圓,且聲情並茂,是一位可以塑造的好歌者。所以才打破傳統,收了我這個徒弟。”張香玲說。圖為張香玲和隊員在後臺演出。

2011年,張香玲組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腔皮影藝術團,2016年師傅張喜民踏上春晚舞臺的同時,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婦女張香玲也登上了央視的戲曲春晚。張香玲在意外驚喜之後,更加努力地打磨唱功。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張香玲將華陰老腔皮影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大大地提升了老腔皮影的知名度。圖為藝術團的郝學仁在演出前整理皮影。

郝學仁是張香玲的同門師弟,主要負責皮影的操作,雖然只有5年的演出經驗,但他已經掌握了多個戲本。郝學仁介紹,華陰老腔帶上皮影才最正宗,也最完整,大家在舞臺上看到的華陰老腔,只是將後臺的演員搬到了臺前,是一種原生態的演出形式。圖為在幕布後操作皮影的郝學仁。


“原生態的老腔,常用的有三個曲牌,一個是走場子,一個是醜流水,還有一個是緊板,都是快節奏的演唱,而在老腔皮影戲裡,則有著非常多的戲本和曲牌,常見的劇目有《滾龍床》、《白蛇傳》、《三戰呂布》、《借趙雲》等等。”郝學仁說,雙泉村一代一代藝人把人世間的繁華喜樂,通過晃動的皮影,演繹得活色生香。

老腔皮影戲中的皮影是用羊皮和驢皮製作而成,一般是將羊皮或者驢皮處理後,將各種人物、動物圖譜手繪在上面,再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塗抹上紅黃青綠黑等各種顏色。“皮影的四肢和頭部用線連綴,這樣在表演時就活動自如。一個皮影,基本上是需要用五根竹棍操縱,所以操作的人必須手指靈活。”郝學仁說。圖為表演所用的皮影,整理好後都會按照出場順序掛在操作者旁邊。

圖為皮影戲演出時,一名暫時空閒的隊員在幫助整理調整皮影的順序,以方便操作者及時更換皮影角色。


作為團長的張香玲,既是歌者、樂手,也是演出時的導演和場務。她介紹說,老腔皮影戲要是撐起一臺戲,最少只需5人即可,包括歌者、籤手、副籤手、後臺、板胡等。雖然只有一位歌者,但生旦淨末醜一樣也不缺,因此對歌者的要求特別高。張香玲團隊目前有11個人,每一個人在演出時都有明確的分工和角色扮演,同時還要配合主唱吆喝上幾句,以烘托老腔的氣勢。

在老腔皮影使用的樂器中,常見的有月琴、板胡、二胡、低胡、梆子、鍾鈴、馬號等,大部分樂器都是藝人從生產生活中汲取靈感,然後自己製作,市面上一般買不到,所以手工自制樂器也是老腔的一大特色。圖為一名女藝人用樹枝製作的樂器掛座。開演後,藝人們精神十足地坐在臺後,雖然看不見面貌,但所有的力道和神韻,都體現在前臺的皮影和盪漾在空中的唱腔裡。

毫不誇張地說,陝西人有多愛吃臘汁肉夾饃,就有多愛看華陰老腔皮影。400餘年來,三秦大地上的勞動人民,要在黃河邊拉縴,要在耕種中生活,更要激發生活的熱情,於是一曲曲或豪邁或傷感的老腔,帶著黃土的氣息吼徹天空、傳遍大地。戲裡戲外的人,在花花綠綠的皮影前,在五尺生娟的戲臺上,在精神抖擻或者殺氣騰騰中,看幕後乾坤,看臺前興榮。圖為郝學仁在有條不紊地操作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