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魏積安是著名錶演藝術家,先後8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表演的《鄉音》《梅開二度》《笑比哭難》等一系列小品成為經典。

1991年,魏積安帶著《鄉音》這個小品上了春晚,雖然只有簡單的幾句話,但他的一聲“夥計”,讓全國觀眾記憶猶新。“夥計”這個詞,並不是魏積安自創的,在他老家龍口那,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叫法,就好像我們見人喊帥哥、美女一樣正常。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他的一句“夥計”,讓他走紅全國。

魏積安1956年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諸由南村。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這個1.8米的大個子起初只知這個1.8米的大個子起初只知道自己生就這副身板將來會是一個好勞力,而沒有想到能成為一名演員。1976年,新疆軍區話劇團在全國招生,煙臺地區有一千多名學生踴躍報考。結果20歲的魏積安脫穎而出,成為煙臺唯一一名被錄取的學生。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然而,日後讓魏積安成名的膠東方言當時卻成了他的夢魘:要上臺演出首先要克服口音上的障礙。說了20年膠東方言突然要改說普通話,這對魏積安確實很難。 在別人已經能夠大段大段朗誦的時候,他還在為四句詩苦苦糾正發音。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魏積安生活中把自己當成家鄉人的“夥計”,他外出從不戴墨鏡遮掩自己,於是常被觀 眾認出來,大家都願叫他一聲“夥計”,他總是快快樂樂高高興興。每到一處,無論觀眾要求籤名還是合影,他都一一滿足大家的需求。”

成名之後的魏積安,回老家從來不戴墨鏡,而山東老鄉也是什麼忙都找他,像做生意、找工作、考大學等等都有,而魏積安也一如既往的很熱心。

大家都喊他“夥計”,他也耐心地給老鄉們簽名,十分接地氣,不是那種成名就忘本的人。雖然魏積安喜歡舞臺,喜歡春晚,但只有一件事會更重要,那就是陪伴自己的母親。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魏積安到北京發展穩定下來後,接母親來京同住。次日,夫妻倆就帶上母親,遊故宮攀長城,爬香山逛頤和園,母親其樂融融。然而,在鄉下住慣的老人最後還是受不了大城市鋼筋水泥砌出的孤獨,執意回了老家。母親回家後,魏積安掛念不已,經常三天兩頭一個電話問候。工作稍稍閒暇,魏積安就要往家裡跑。 曾有一年竟回了11次。最後搞得母親都嫌他回家次數太頻繁了。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母親去世前生了一場重病。那時,魏積安的春晚節目正進入彩排期,演出任務十分繁重。然而母親住院的時間裡,魏積安硬是擠出時間,4次跑回老家探望母親。等母親病情穩定後,又馬不停蹄的飛回北京,投入彩排。當家人打來電話告知母親病情再度堪憂時,魏積安正準備一次關鍵性的彩排,直接關係到節目能否上春晚。同事問他,回不回去。魏積安抹著眼淚說,“春晚今年不上可以爭取明年上,娘只有一個啊!”。

他告別了同事就直奔機場,坐在飛機上一路哭到家。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母親,用孱弱的聲音對魏積安說,一定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看春節晚會里兒子的演出。魏積安含淚應允了。

母親最終沒捱過大年三十。按照當地風俗,魏積安在家全心全意守了三天孝。直到在春晚一起排練的同事打來電話,要他回來參加節目,魏積安才離開了老家。“為了逝去的人,更也為了活著的人”,魏積安將喪母之痛深深地壓在心底,喊著“夥計”依然笑咧咧的登上了春晚舞臺,為億萬觀眾獻上了一頓小品大餐。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位憨厚的“夥計”內心的喪母之痛呢?

孝子魏積安:將喪母之痛壓在心底,喊著“夥計”登上了春晚舞臺

像他這樣一個有名的大孝子,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像他這樣,既有成就又有孝心的男人,才是值得我們追捧的,而不是那些靠臉吃飯的小鮮肉,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