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三軍部隊走向現代化的大換裝


解放軍三軍部隊走向現代化的大換裝

現代化的戰爭必須要依靠現代化的裝備,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則難以打贏現代化的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實現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黨中央確定大規模進口蘇式武器裝備,引進蘇聯的軍工技術,在蘇聯顧問幫助下,發展空軍、海軍,並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現代軍事工業。

陸軍

1951年5月,總參謀長徐向前帶著任務踏上了前往蘇聯的道路,他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兵工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去蘇聯洽談轉讓的具體項目和我方急需購置的武器裝備的。臨行前,徐向前接到了這次去蘇聯談判的兩個任務:一是購買武器裝備,用於整編60個現代化步兵師;二是多搞點技術項目,爭取蘇聯援助我國工廠的建設,統一步兵武器制式和轉讓有關技術使我國自行生產152毫米口徑以下各種火炮,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

徐向前在莫斯科和蘇聯談判之後,蘇聯派出了烏達洛夫為首的五人專家組於1952 年來華,進行了3個月的考察。根據蘇聯專家組考察後的建議,5月21日,中央軍委擬定了《關於兵工問題的決定》,並於7月報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准。按照這一決定,中國將利用蘇聯提供的圖紙生產15種陸軍武器。

從1953年起,中國開始正式仿製蘇軍武器。另外,按照與蘇聯達成的協議,到1955年底, 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3000多輛, 以及各種彈藥和配套裝備。解放軍陸軍現代的化建設得到明顯改善和加強。

解放軍三軍部隊走向現代化的大換裝


空軍

1949年六、七月間,解放戰爭的勝利曙光在前,中共中央、中央的軍委分析認為,必須渡海解放臺灣,而我渡海作戰的關鍵必須有空軍、海軍和內建應,但現有的空軍力量太弱,難以擔當尤渡海作戰的重任。因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加快建立空軍的步伐。

毛澤東指出:“我空軍要壓倒敵人空軍短期內(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遠方(指蘇聯)學習6個月至8個月,同時購買飛機100架左右,連同現有的空軍,組成一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臺灣。”

1950年一二月間,空軍面臨著既要組建部隊參加解放沿海島嶼的作戰,又要擔負要地防空任務,原定的培訓空、地勤人員的計劃已感不足。為此,空軍採取了擴大航校培訓規模的措施,各野戰軍、各大軍區總繼為空軍選調學員2548名,另外,還選調軍事、政治、後勤的營、連幹部共351名到各航校工作。

1952年2月14日,毛澤東與蕭勁光等海軍領導商量,把準備購買艦艇的外匯轉買飛機。由於毛澤東等領導人對人民空軍建設極其重視,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空軍飛速組建了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擁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建成了支由各種航空兵組成的有戰鬥力的空中力量。


解放軍三軍部隊走向現代化的大換裝


海軍

在人民海軍建軍之初,中央軍委就把創辦海軍學校提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8月, 中央軍委派張學思赴蘇聯考察,並授權他與蘇方商談聘請顧問幫助中國創辦海軍學校。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簡稱大連海校)在大連創立。這是人民海軍第一所培訓水面艦艇初級幹部的正規學校。

1950年,海軍決定發展我們自己的潛艇。10月,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希望蘇聯可以提供作戰訓練用之小型潛艇2艘,並希望來華之潛艇配備1艘的全套艇員,以便“有效地幫助訓練,待完成任務後返回蘇聯”。於是,蘇聯同意於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後延長一年),在旅順基地為中國培訓4艘潛艇的艇員,並撥出2艘潛艇供培訓使用,訓練完畢再移交給中國。中國的潛艇部隊和潛艇院校開始組建。

從1953年開始,中國向蘇聯購買了護衛艦、潛艇、掃雷艦、大型獵潛艇、魚雷艇等五種型號艦艇的全部技術圖紙和一批材料、設備。這批轉讓製造的五型艦艇共計1艘,4.3萬餘噸。這些觀艇的戰鬥性能相當於國際上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水平。艦艇部隊使用這些裝備,完成了戰鬥、日常勤務和訓練等各項任務,開始了現代化軍隊建設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