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引言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198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1995年,憑藉愛情片《幻之光》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2004年,憑藉劇情片《無人知曉》入圍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表作品有《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

在不知不覺中,是枝裕和的電影已經成為了我們瞭解日本電影的一個參考點,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開始不斷受到眾人的關注與探討,尤其是2018年的《小偷家族》,電影還未上映就備受人們關注,激起了眾人的好奇。上映後又拿下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讓是枝裕和的電影在世界中又了一個臺階。

導演是枝裕和擅長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溫婉平靜地表現如水般的生活,他講故事總是娓娓道來,如涓涓溪流,讓人不自覺的融入其中,其風格充滿了日本文化浸潤下的日式美學。他的作品題材多具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風格樸實,注重內省容易引起共鳴。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寫的也是他導演的劇情片,上映於2008年6月,主要講述了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因為祭拜去世的長子,一家人聚在一起生活的故事。雖然影片沒有之前上映的《無人知曉》那麼出名,但是它所講述的家庭瑣事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真實寫照,上映之後引起了巨大的共鳴。

接下來我以《步履不停》為例,從三個方面來解讀是枝裕和導演電影的美學及其創作風格

1.鏡頭語言:擅長捕捉平凡的場景表達生活中的客觀事實,大量使用語言表現家庭成員的關係,渲染氣氛,讓人融入其中無法自拔。

2.表達藝術:普通平凡的家庭瑣事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真實寫照,在平凡的家庭倫理中探索人物之間的親疏與遺憾。

3.個人風格:是枝裕和的創作風格大多是圍繞著母親這一形象,讓讀者產生共鳴和陷入思考。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一家人

鏡頭語言:擅長捕捉平凡的場景表達生活中的客觀事實,大量使用鏡頭語言表現家庭成員的關係,渲染氣氛,讓人融入其中無法自拔。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突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記錄的是一個普通家庭裡發生的很平凡的故事,長子純平因為救人去世,次子良多在哥哥的忌日那天帶著妻子和孩子回了老家,姐姐千奈美也帶著家人回來這裡團聚。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了兩天一夜,中間發生了很多瑣事,每一件瑣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又都戳中人心。

電影的開頭姐姐奈美已經到家了,和媽媽一起擇菜準備做飯,父親出門散步。屋裡有很多食材,大碗里正被搗成泥的土豆,濾子裡煮熟的豆子,燉鍋裡冒著熱氣的肉,這些場景都在像我們表達一個信息:父母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正在等待孩子回家。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

讀到這裡你肯定會天真的以為這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現實卻是努力操持家務的母親敏子,一邊相夫教子,一邊承受著喪子之痛和丈夫的出軌。當第二個兒子回家的時候,她依然會很高興,努力的保持著一切,讓外人看著非常幸福。

父親一直默默的等待著孩子回家,但是他又不會像母親那樣出門迎接,他總是彆扭的一個人待在診室裡。他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兒子,想讓兒子繼承家業,但是兒子良多討厭“長子”的這種身份束縛,儘管哥哥已經去世了,良多也不願意繼承家業和父親一樣做一個醫生,所以他和父親之間有些無法訴說的矛盾。身為醫生的父親對良多中年不得志的狀態極其不滿意,不斷抓住機會勸說兒子做醫生。然而在良多的心裡:醫生的價值憑什麼大於壁畫修復呢?自己的價值憑什麼低於哥哥呢?這也成為了橫亙在良多心中數年的心結。

蕭伯納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

最後分別,送完良多一家父母走回去時,有一個特別的長鏡頭。父母從下往上走臺階,互相拌嘴。步履不停的走,就這樣一直走上去,走上去,從上方出畫了,空空的臺階。然後畫面一轉,就是父親三年後去世……這種淡然又動人的鏡頭處理方法大概就只有是枝裕和了,這麼沉重,又就這麼平淡過渡過去了。

電影畫面轉瞬的片段,藏不住每一個人不能與人說的孤獨和落寞。良多不願像父親認輸,不願意和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外面的窘境,母親明知道父親出軌卻為了顧全大局而無法言語,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縱然父母都嫌棄身為寡婦的兒媳婦,但依然會接納她的孩子。是枝裕和在展露家庭生活中的罅隙時,總是以明亮的色調,輕柔的配樂,似有若無地推進,幸福與不幸的差別微妙,但卻深入人心。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母親和女兒一起擇菜

表達藝術:普通平凡的家庭瑣事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真實寫照,在平凡的家庭倫理中探索人物之間的親疏與遺憾。

母親和女兒在一起擇菜,婆婆嫌棄兒媳婦是一個寡婦,父親看出了兒子的事業不順利但又彆扭的無法開口。他們的生活很平凡,像極了我們大多數人正在過著的生活,一家人在一起絮絮叨叨的,看似平淡,實則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比如良多的父親會因為孫子喜歡外婆家而生悶氣,一個人關在屋子裡不說話。母親一直對長子去世念念不忘以及對丈夫出軌的痛恨,良多曾夢想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醫生,但因為父親的偏心一直想擺脫這個家庭,於是離家出走做了一名繪畫修復師。

父親嫌棄在家中操勞一生的母親沒情調、沒文化;當父親對著兒媳婦說未來婆婆不懂得藝術,帶她去劇院她會無聊的睡著時,婆婆會在丈夫洗澡的時候,放著那首歌《藍色燈光的橫濱》並且不自覺的哼唱,原來母親早已經知道了父親出軌,還聽見了父親和那個小三在一起放的歌,回家就買了這個唱片,天天放。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彆扭的父子

良多不願意父母知道自己的生活窘迫的現狀,回家之前就告誡妻子不要說出去。父親恭平也同樣放不下的驕傲和威嚴,一直不肯與兒子妥協,總是一個人關在屋子裡,隔絕一切。其實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無法訴說的孤獨和落寞。

總是高高在上的父親其實是個吃貨,完全無法抵禦炸玉米餅的香味,會給偷偷的給孫子零用錢,並且誘惑孫子長大做一名醫生;母親敏子縱然不喜寡婦的兒媳婦,卻又送給了她自己心愛的和服;兒子良多,即使對父母有很多不滿,還是會樂呵呵地穿上家人為他專門購買的廉價睡衣。

是枝裕和總是用瑣碎的日常互動,以及平淡的鏡頭來營造空間中微妙的氣氛,總是很擅長抓到這些微妙的情緒,然後用精準的對白與細節把這些東西表達出來,讓來自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作為人共有的私密體驗。因為對生活有著無時無刻的觀察與思考,所以他對這種私密性與共享性之間的表達遊刃有餘。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的沉重與殘酷往往是緩慢的、隱藏的、甚至是存在於潛意識裡的;但總會找一個出口爆發出來,這個爆發的瞬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是枝導演作品中各種各樣的人物身上。讓人深刻的感覺到這種矛盾的心情。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母親敏子

個人風格:是枝裕和的創作風格大多是圍繞著母親這一形象,讓讀者產生共鳴和陷入思考。

是枝裕和在《知日》雜誌上說過:“《步履不停》是迄今為止我拍過的電影中個人成分最重的一部。完全拋開了時代民族的因素,大概是母親的去世讓我太悲傷了,需要通過這樣的形式悼念她,否則人生無法繼續,不是所有作品都要這樣,但我的電影生涯中還是需要這樣的作品。”

他多部作品都關注著母親這一集中的女性群體的現實生存狀況,在他筆下的母親形象是傳統的,是瑣碎的,更是真實的,因此也才具備感動人心引人共鳴的力量。

母親敏子想傾訴生活,但丈夫拒絕與她交流,所以夫妻二人總是吵架,敏子一邊哭訴自己沒了大兒子,一邊又不停地向二兒子抱怨,但即使是與丈夫不停地吵架甚至知道丈夫出軌的事實,但是母親敏子還是繼續著自己的職責,一刻不停,就像電影中母親對父親說:“你不要管我的手,你只要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我都不會放開牽你的手。”

這樣的敏子像極了現實社會中的母親形象,母親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人物,學會了忍耐和寬容,變得堅韌和強大,她們沒有了作為女孩時的灑脫和自由,為了一個家,她們努力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是還經常得不到理解與支持。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母親向良多抱怨

母親敏子看起來很樂觀高興,其實她才是最想不開的那個人,她放不下大兒子的死,“沒有什麼比拜自己孩子的墓更令人難過的了,我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卻換來這個”,以至於每年都要請芳雄來家裡做客。她不能釋懷丈夫的出軌,家裡總是放著父親和其他女人待在一起時唱過的歌。她也不想讓二兒子娶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也不希望女兒回家來住。但是她又把所有的事情處理得那麼完美,以至於我們深信她是幸福的,直到片尾告訴我們,她和爺爺其實一直吵架,直到她去世。

在影片的最後伴隨著父母漸漸離開的背影,良多說:“三年後,爸爸走了,我沒和他一起去看過足球賽。媽媽和爸爸一直鬥嘴直到她去世,但沒多久,她也跟著走了,我從沒開車載過她。”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我們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步履不停,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失去,時間終將帶我們找到諒解的出口,諒解別人,也諒解自己。

是枝裕和筆下的人物之所以能讓人感動和喜歡,是來自於他對瑣碎的生活細節描繪,這種描繪讓生活更真實,更貼近讀者,也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和鮮活。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謂誰?不僅僅代表著“包容、溫情與簡練”

母親與良多

結語

《步履不停》延續了是枝裕和平淡生活裡的溫柔的風格,但是,畫面轉瞬的片段,藏不住每一個人不能與人說的孤獨和落寞。尤其是母親敏子,表面高高興興,內心卻是痛苦隱忍。

是枝裕和的鏡頭並不是演繹生活,真實給人的感覺,是記錄生活。《步履不停》記錄的就是一個平常家庭裡的一段故事,而且這段故事就好像是碎石破開水面一樣,插進平靜的生活,波紋皺起,風來又漸漸漣漪平穩,破痕縫合,一家人又高高興興的生活。

對人情世故的精確把控,讓是枝裕和有辦法讓觀眾和每一個人物迅速產生共情,我們無法討厭劇中的每一個人,也無法贊同劇中的某一個人。儘管讓觀眾產生共鳴,但不會陷入感情之中,在包容之外擁有著堅定的態度,既溫情又冷酷,既瑣屑又簡練,這就是是枝裕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