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深處發起脫貧總攻

烏蒙山深處有個赫章縣,縣裡有個海雀村,80年代中期,曾出現過“3個村民組11戶農戶家家斷炊”的極貧現象。經過30多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這裡滿山蒼翠、物阜民豐,人均年收入從1985年的33元增長到2018年的10611元。森林覆蓋率從不足5%上升到70.4%。2019年底,全村的絕對貧困人口實現清零。

海雀的故事見證著貴州省赫章縣的歷史鉅變。目前,這個擁有85.91萬人口的西部山區縣正在與貧困進行著最後的決勝之戰,所剩的2.917萬貧困人口將在今年年底全部脫貧,赫章也將和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赫章94%的國土都是坡地,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僅1畝多,農業生產條件很差。人多地少,也曾經帶來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

從1985年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赫章縣從生態建設入手挖窮根,堅決退耕還林還草。把靠天吃飯的糧食生產轉變為以林果業為龍頭的特色農牧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方積極行動,群眾齊心合力,赫章已經成了“核桃之鄉”“櫻桃之鄉”,赫章黑馬羊、可樂豬等畜牧品種也註冊為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

提起赫章核桃,必提赫赫有名的“潘核桃”。“潘核桃”是貴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潘學軍。十幾年來他深入赫章村寨,手把手教各族群眾種核桃,先後選育出“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種4個,培養科技特派員286人。目前,赫章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66萬畝,產值15億元,帶動貧困戶18059戶,戶均增收3670元,既帶動了脫貧攻堅,也為防止返貧提供了產業支撐。

“挪窮窩,搬金窩。”近年來,易地移民搬遷政策也為貧困群眾開啟了新生活。在赫章,4萬多各族群眾徹底搬離自然條件不適合生產生活的村寨。在安置小區附近,新建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業產業園,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3月6日,赫章縣的163名農民工坐上了前往杭州的“復工專機”,七家灣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芬說:“政府幫我們找工作,企業出錢包飛機,在外務工一年能有數萬元收入,我們現在是坐著飛機奔小康。”

(本報記者 呂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