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雖然去過很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這裡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蹟、歷史人文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而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那些雄奇秀麗的山峰和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還有眾多歷史人物留下的足跡。浙江台州的天台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好去處。
天台山自古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不僅自然風光壯觀秀麗,天台山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更讓這片山水充滿了靈氣和內涵。天台山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根據地理位置和各自特色天台山分為13個景區,每一處都各有特色,別具風格。
天台山是一座佛國勝境,也是一座文化名山。佛教天台宗發源於此、道教南宗創立於此、活佛濟公出生於此、五百羅漢應真於此、王羲之書法悟道於此,徐霞客遊記開篇於此、和合文化發祥於此、詩僧寒山隱居於此、劉阮桃源遇仙於此、唐詩之路目的在此。天台山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交相輝映,讓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更顯神奇。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是天台山著稱海內外的特色,天台山也因此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去過天台山的人都對這裡懸崖峭壁和瀑布流水的壯觀景色印象深刻。除了這兩處最經典的景點之外,宛如人間仙境的瓊臺仙谷,清涼舒爽的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濟公故里赤城山和驚險刺激的龍穿峽也都非常值得一看。
春光明媚,漫步在如畫的風景裡,感受山清水秀的美,天台山是一個讓人放鬆身心盡情釋放的地方。隨處可見的溪流岩石,綠樹紅花,將大自然的美毫不保留地呈現出來,美得自然,美得讓人心醉。在這樣的春光裡帶上家人或約上三五好友,親近大自然的真山真水,還可以尋訪古時名人留下的足跡。
濟公故居赤城山是天台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區之一。赤城意為赤紅色的城堡,每天日出日落前後,赤城山在朝暉晚霞映照下像一座火紅的城堡,因此得名“赤城山”。赤城景區海拔306.5m,總面積1.3平方公里,雖然海拔不算高,卻有著“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的氣勢,因而天台山被稱為臺嶽南門的標誌,台州也因此山而得名“赤城郡”,天台縣也稱作“赤城縣”。
赤城山的人文文化,自下而上分為佛教文化、濟公文化和道教文化。下層紫雲洞為東南沿海地區著名的尼庵,中層有少年濟公讀書處濟公院,上層是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歷史上的赤城山是一座聖山,是眾多高道大德、文人墨客仰慕的地方。敦煌高僧曇猷、天台宗九祖湛然都曾宴坐、講經於此,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遊歷到此,建文帝兩次度歲在此,可以說這是一座佛道雙棲的名山。於是我們拾級而上去一探究竟有何神奇。
天台山是濟公活佛的老家,少年濟公就是在這裡長大的。濟公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南宋時期真實存在的人物。史料記載濟公原名李修緣,法號道濟,公元1148年出生在天台永寧村,長大後在國清寺出家,後到靈隱寺受具足戒,跟隨高僧瞎堂慧遠學習佛法,是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一位高僧,因為他行事瘋癲,被稱為濟顛和尚,又因經常扶危濟困,懲惡揚善,打抱不平,百姓將其尊為“活佛”。公元1209年濟公圓寂於杭州淨慈寺。
1957年周總理陪同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到浙江訪問時曾提到濟公,他說:“人民很喜歡濟公,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2006年,濟公傳說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濟公故居建築是“三臺九明堂”格局,為當地富庶人家的典型建築風格。三臺即三進,就是三個分隔的道地。每個道地三個堂合起來稱三臺九明堂。三個道地的圖案各不相同:前道地中間是五蝠,旁邊為梅花,意為梅開五福。中道地是鹿,後道地是壽,合稱就是寓意“福、祿、壽”。
有人說到天台山不到國清寺等於沒去過天台山,國清寺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讓天台山名揚中外。這裡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日本韓國天台宗的祖庭,影響力跨越國界,廣泛而深遠。佛教發源於古印度,東傳後在中國發揚光大,千餘年間凝結了眾多信眾僧侶的智慧,並衍生出了多個教派,天台宗就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之後創立的第一個教派。
史料記載:天台宗創立者名智顗,南朝人,因給晉王楊廣授過菩薩戒而被尊稱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擅長講經說法,被佛學界公認為東方釋迦牟尼,極受尊崇,放在今天絕對是一位明星級人物,粉絲千萬。公元575年,智者大師入天台山隱修並在此建了十二座道場。國清寺就是根據智者大師親手規劃,由楊廣按照皇家寺院的規格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千餘年來,國清寺一直保持著最初農禪並重的修行方式,把勞作和修行都作為平時的必修課。
春風拂面,蒼翠山林中雄偉的隋塔高聳入雲,點點青苔更顯滄桑。隋塔是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恩情而建造的,因此又叫報恩塔。報恩塔高59.4米,六面九級,是浙江現存古塔中最高的一座。隋塔原為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年代久遠,木質部分飛簷斗拱已經腐爛,只剩中間的塔體。民國初年整修時,曾從塔中取出7方隋代線刻佛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現藏於寺內三聖殿前塔碑室。
天台山有一座七佛塔是必去的地方,因為曾經供奉過去七佛,塔面上刻著過去七佛的名號,因此民間俗稱為七佛塔。日本著名的“國東塔”就是以國清寺的七佛塔為原型建造的。七佛塔的上方有一塊方形墓碑,是唐一行禪師的衣冠冢。一行禪師曾入國清寺拜師學習算法,對這裡十分留戀,後人就在此立衣冠冢來紀念他,這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一座一行禪師衣冠冢。
天台山還有一處必看的奇觀石樑觀瀑,觀瀑亭據說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觀賞石樑飛瀑的地方,從取景構圖的角度看,也是遠觀石樑飛瀑的最佳取景點。
天生石橋和瀑布有很多,但瀑布和石橋同框卻十分少見,在石樑飛瀑,石橋和瀑布完美結合,天下奇觀獨此一處。飛瀑終年流水,即使大旱年份也不斷流,瀑布兩邊山林茂密,空氣清新,令人神清氣爽。這座天生橋為花崗岩質地,長約7米,厚5米,梁底空洞高約2米,金溪之水從石橋下流出,從30米高的峭壁跌落入惠澤潭,既是奇觀,也是壯觀。
每一個奇妙的景觀背後都會有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相傳是觀音菩薩將兩邊山上兩條巨龍的舌頭拉過來搭成了一座石樑橋造就了這一景觀。如果仔細觀察,石樑中間確實有一條縫,像拼接而成。傳說故事讓石樑飛瀑更具神話色彩,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也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詩中:“山南山北盡白雲,雲中有水接天津。”“兩龍爭壑那知夜,一石橫空不渡人。”把石樑飛瀑的傳說和景觀描述得惟妙惟肖。
神奇的石樑飛瀑不僅吸引了古今中外的遊客文人,許多影視劇組也慕名而來到此取景,家喻戶曉的《少林寺》讓李連杰一夜爆紅。遊本昌的經典《濟公傳》,張國立的《濟公新傳》,張紀中版《射鵰英雄傳》,還有《美國小和尚》,香港TVB熱劇《寒山潛龍》都曾在此取景。著名導演張紀中對這裡的景緻非常喜歡,情不自禁地發出了”水滸笑傲歉仙債,英雄遲早聚天台”的感嘆。
石樑飛瀑旁邊的拱形石橋名為仙筏橋,始建於明代,與國清寺前的豐幹橋,九遮山的牮橋一起載入《中國科技史》之橋樑篇。在這裡仰望石樑,有一種“忽如天際”的感覺。
如果時間充裕體力充沛,建議您再接再厲去瓊臺仙谷看看。 瓊臺仙谷古稱西靈溪,俗稱百丈坑,前者道出了瓊臺之靈秀,後者則道出了瓊臺之險峻。瓊臺仙谷景區位於天台縣城西北8公里,是一處花崗岩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瓊臺仙谷獨特的峽谷風光。光聽瓊臺仙谷這個名稱,就感覺有一股仙氣。傳說這是一個仙人聚會的地方,“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穿過洞府,跨過廊橋,沿著棧道觀光,一路山崖陡峭,峰巒奇特,龍潭碧綠,瀑布飛洩,再加上山林間古樸的道觀,像極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畫卷,移步換景,令人賞心悅目。瓊臺仙谷是天台山的支柱景觀 。景區內有投資42億元的桐柏抽水蓄能電站,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就在這裡。用五句話來概況這裡的景觀“黃帝鑄丹歷史悠久”;仙氣常駐、仙氣長留;高道修真,開創南宗;文人詠贊 ,美景迭出;蓄能電站,光照神舟。
“過靈溪而一濯,疏煩不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 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辣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這是東晉孫綽在《遊天台山賦》對瓊臺仙谷這處“仙都”的描述。登上山頂俯瞰瓊臺,山巒似蓮花盛開,雙闕如旌旗並展,加上山間經常出現的雲霧蒸騰,更有虛無縹緲的仙境之感,天台路迷名副其實。
我們的天台山之行到此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與天台山的匆匆邂逅,如詩,如畫,如夢,一場暢遊仙境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