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生數量增長迅速,1978年至2018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85.71萬人,留學目的地遍佈歐美髮達國家。同時,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高層次人才迴流趨勢明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40年當中,廣大留學歸國人員(海歸),尤其是科研領域在歷史發展的每個節點,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年輕的院士"—舒紅兵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舒紅兵,男,漢族,1967年1月出生重慶市,,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 ,武漢大學副校長、醫學研究院院長、教授,中科院院士。

科研成就

舒紅兵主要從事免疫相關的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他發現了多個在病毒感染誘導細胞表達I型干擾素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信號蛋白,為了解細胞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制做出了重要貢獻等。

據2020年3月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官網顯示,舒紅兵先後在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60篇,被SCI引用12000餘次,其中通訊作者論文單篇最高被引用1200餘次,第一作者論文單篇最高被引用350餘次。

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施一公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9年本科畢業於,1995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結構、清華大學教授、、外籍會士、外籍院士、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科研成就

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關鍵複合物結構,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 。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海外華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說:"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

最有爭議的學者-饒毅

饒毅,男,1962年出生於南城縣,著名生物學家 ,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

科研成就

饒毅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發現兩眼來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態發生場,揭示Slit蛋白質的化學排斥性導向作用,研究化學排斥分子Slit和化學吸引分子Netrin的信號轉導通路。

饒毅教授長期致力於提高華人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而且喜歡發表一些評論想法,敢於直接講真話,敢於針砭時弊,所以他在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比較活躍,也一直存在爭論。

愛恨糾葛源自於院士評選?

早在2011年,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四位中國學術界的精英,因院士資格,將彼此的命運或多或少的關聯在了一起。

四人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競選新增院士之職,此次院士候選人名單公佈後,呼聲最高的是在學術界地位較高的施一公教授。然而,當最終結果公佈後,引起了學術圈一片譁然,因為被認為 "資歷"最年輕的舒紅兵成為一匹黑馬脫穎而出。施一公,饒毅、高福被直接淘汰。

舒紅兵當選院士是否像網上流傳的存在"走後門"的因素,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也無法考證。院士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成為了廣大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和理想,每一次院士增選都會成為焦點,也會爆出各種學術造假等傳聞。

以至於多年後的2020年初,當全國疫情爆發後。網上出現了一篇署名為饒毅的公開信。

信中饒毅尖銳的指出,現任武漢病毒所所長的王延軼,也就是舒紅兵院士的妻子,不適合做所長。原因有三:

1、專業不是特別對口

武漢病毒所的核心是病毒,然而王延軼的本科專業是細胞生物學,與病毒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相關性不大。

2、履歷較差,不利於武漢病毒所發展

王延軼的CV(履歷)並不是特別優秀,在病毒所內部都算不上突出。如果以這樣的履歷擔任武漢病毒所所長職位(正廳級),在國內也難以得到大家的尊重與認可,同樣難以服眾。

3、資歷太淺

對於1981年出生的王延軼而言,2018年10月擔任武漢病毒所所長時才37歲。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這封信也同時抄送了中國科學院和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曾說過,武漢P4實驗室的正式運行,標誌著我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堪比我國"兩彈一星"於我國之戰略部署。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定位如此之高,如此重要的國之重器,更需要具備資格過硬、有擔當、有覺悟的人來管理。

"寒門貴子"逆襲成為最年輕院士

早在2006年8月便有網友發帖質疑北大的相關操作是否合規,也質疑其文中所提8位教授是否存在騙取國家經費問題,舒紅兵赫然在列。

該篇發表在天涯論壇匿名文章《北大8名騙取國家經費的特聘教授》,獲得了5.6萬的點擊率。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文章中與評論回覆中均提到了關於舒紅兵的資格問題。網友提出,但是舒紅兵在北京大學任教的4年時間裡,同時還在美國猶太醫學研究中心及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免疫學系擔任教育教學職務,也就是說舒紅兵當時雖然是北京大學的"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但是依然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職務工作,這與當時教育部關於海外學者任職資格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


中國學術界,從“海歸”到院士,科研人員走向人生巔峰最優路線?

舒紅兵出生在重慶市榮昌縣的一個偏遠山村,9歲喪母,在當地政府和親朋救助下,考上蘭州大學生物系,1990年獲得碩士畢業赴美留學。僅用兩年10個月的會間就獲得埃默裡大學博士學位,創造了該校生物醫學領域最短時間內獲得博士學位的紀錄,據說至今無人能破。

2005年,舒紅兵應聘成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當時,在美國他已經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每年幾百萬美元的經費。他甚至讓妻子中斷了在美國的博士學業,入職他在武大的生命科學學院。2011年,舒紅兵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術領域實現了人生巔峰。

儘管2005年舒紅兵的回國事件在各大媒體上儘量被描寫成有志之士報效祖國的勵志案例,但學術圈內對此卻褒貶不一。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長江特聘教授原則上必須是全職教授,從海外直接應聘的特聘教授人選如有特殊情況,聘期內必須保證每年在甲方特聘教授崗位上工作時間不少於9個月。也就是說,被聘為長江特聘教授的人,必須放棄國外的終身教職,因為國外特別是美國的大學一般也都要求教授至少全職工作9個月以上,顯然,從舒紅兵的履歷看,時間上是衝突的。

結束語:

無論是海歸引進還是院士評選,均是通過科學機制讓我國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最終進入國際科研強國的行列,但制度與規則的完善,理念與信仰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