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司”?母戊鼎

2012年的時候我在一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非機構做了將近一年的古文字講師。那個時候因為講課需要,經常會接觸到一些青銅器。

“後”?“司”?母戊鼎


講到青銅器,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鼎了。鼎最開始的功用相當於我們現代人用的鍋,主要是燉煮肉食的。後來鼎慢慢的從一般炊具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了國之重器。比較著名的典故《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講到鼎,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後母戊鼎了。後母戊鼎是中國青銅器鑄造史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它是目前所有出土的青銅器中重量最大,形體最大的青銅器。有“青銅之冠”的美稱。

後母戊鼎現在還能夠安安靜靜的躺在北京國家博物館還是多虧了後母戊鼎聞名於世的重量,使它躲過了多次劫難。1937年河南安陽一個吳姓盜寶村民使它重見天日。因為太重,無法賣給當時的古董販子。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國民黨想將後母戊鼎帶去臺灣,最終因為後母戊鼎實在太重,不易搬動,只能作罷。最後在1959年問鼎北京國家博物館。這也算是因重得福了。

“後”?“司”?母戊鼎


後母戊鼎還有一個用了四十多年的名字司母戊鼎。這是研究古文字的四堂之一郭沫若起的,司母戊鼎釋義成白話文就是祭祀母親戊的鼎。現在改名後母戊鼎的白話文釋義是獻給尊敬的母親的鼎。在古文字中,“後”“司”是一個字。但白話文釋義有翻天覆地的區別。一個是祭祀,一個是尊敬,敬愛。司改後的一字之差,瞬間體現出商王對於母親的愛。2013年,這個叫了四十多年的司母戊鼎更名為後母戊鼎。

“後”?“司”?母戊鼎


郭沫若先生在我讀書的時候,我讀過他的很多的文字學著作。他是古文字學繞不開的一座豐碑。當年的一字之差後母戊鼎好改。可是曾經的一念之差,拿什麼來修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