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豫劇大師馬金鳳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其中《穆桂英掛帥》是她付出心血最多的得意之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穆桂英掛帥》也叫《楊文廣徵東》,又名《老徵東》、《平安王》。與豫劇《樊梨花徵西》、《姚剛徵南》、《燕王掃北》並稱早期的“四大徵”。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這出戏的故事見諸於《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寫北宋時東遼安王犯境,辭朝歸鄉二十載的佘太君聞訊,派曾孫楊文廣、曾孫女楊金花去汴京探聽軍情。楊文廣校場比武,刀劈兵部尚書王強之子王倫,奪帥印歸來。五十三歲的穆桂英,恨宋王昏庸,刻薄寡恩,不願掛帥,經佘太君激勸,要以抵禦外侵為重,穆桂英方以國事為重,掛帥出征。。1954年馬金鳳、宋詞整理時,刪除舊本宣揚的封建倫理觀念和感傷情緒,刪去了文廣被俘,納安王之女安金定為妾等情節,突出了掛帥出征,並從此更名為《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戲中《接印》、《掛帥》兩場戲,抒發了穆桂英由感慨楊家歷代忠貞,而不獲朝廷信任,到決定掛帥出征的自豪心情,和為國為民的責任感。“老太君她還有當年的勇,穆桂英我就無有了當年的威風?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充滿蒼勁、悲壯、豪情的色彩,集中塑造了穆桂英的巾幗英雄形象。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1954年戲剛拍成不久,馬金鳳率領當時商丘專區豫劇一團在上海演出時,就得到梅蘭芳大師的好評。梅大師連續看了三場《穆桂英掛帥》,對戲如何修改,提出中肯意見,並從化妝、行頭、服裝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指教。例如,說穆桂英的服裝穿黑披不行,這個老元帥要穿紫紅色,要有朝氣,底下還要穿朝靴等等。還讓馬金鳳去看程硯秋的《荒山淚》,去學程硯秋的水袖。後來馬金鳳根據梅先生的指導,做了認真修改,所以我們從《穆桂英掛帥》中可以看出一些京劇的神韻。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1956年馬金鳳帶領的豫劇團演出班底到洛陽,吸納本地豫劇演員,被組建為洛陽市豫劇團。建團不久,該團帶著《穆桂英掛帥》代表洛陽市赴北京演出,當年有王二順、丁桂雲、桑自修、孫苑華等名角鼎力相助,使整臺戲滿臺生輝,轟動了首都劇壇,各家爭相報道,被譽為“洛陽牡丹”。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馬金鳳同年12月18日至1957年1月15日,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穆桂英掛帥》榮獲了演出、劇本、導演、舞美一等獎及音樂集體一等獎,馬金鳳榮獲演員一等獎(當年這出戏的導演是桑建修,音樂設計是魯濱、劉青、張世虎,舞臺美術設計師王大一)。伴隨這出戏的演出,豫劇一個新的行當也就產生了,馬金鳳演的穆桂英,溶青衣、武旦、刀馬旦等表演程式為一爐,獨具匠心的創造了適合劇情人物的需要的 “帥旦”。馬金鳳利用這個新的藝術行當,成功地塑造了氣宇軒昂、雍容大度的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上個世紀馬金鳳曾四次進京,兩次進中南海演出。《穆桂英掛帥》演出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累計演出約三千餘場。該劇曾獲全國優秀劇本獎,1958年經崔巍修改,被江南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並被京劇、越劇、評劇等多個劇種移植。特別指出的是,梅蘭芳大師在1959年為給建國十週年獻禮排演了此劇,戲中扮演穆桂英,加大了《穆桂英掛帥》在全國的影響力。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跨入21世紀,馬金鳳又以80多歲的高齡,重新排演了《穆桂英掛帥》。這出戏的重排在劇本、唱腔、舞點和導演手法上都作了重大改革,演員陣容強大,交響樂伴奏。在北京保利劇場連演十場,觀眾場場爆滿,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觀看了演出,在全國又掀起了一場馬金鳳熱。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這出戏的前身《老徵東》被列為豫劇早年演出的“四大徵”之一,說明它的古老與傳統。馬金鳳兼取豫東調和豫西調之長,為這出戏付出了巨大心血。她師承祥符調名家馬雙枝,但她早年在豫東、皖北等地打拼,練就了豫東調的底子。建國前夕她到密縣一帶搭班演出,遇上了豫西調著名男旦燕長庚,又向他學習了這出《老徵東》。所以她在《穆桂英掛帥》中的唱腔,融合了豫東調及豫西調兩種流派之長。例如,在“出征”一場,那段膾炙人口的“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長唱腔,就是按豫東調唱的,唱得明快、清脆、流暢、大氣,把穆桂英出征前那種定能取勝的壯志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而在“接引”一場,那段“我未曾開言心如焚”跟燕長庚學來的豫西調唱腔,較好地表現了穆桂英此時的內心活動,從心灰意冷,埋怨皇帝不理朝政的心態,到想起當年大破天門,殺韓昌的戰鬥歷程,最後到“老太君她還有當年的勇,難道說我就無有了當年的威風”,刻畫的層次分明,入裡入微。在這出以唱為主的戲裡,馬金鳳充分展示了她的演唱功力與技巧。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是愛國戲,這是它能立住腳的原因。另一個是戲中行當齊全,各行當都有出色的唱段,舞臺氣勢恢宏,有諸多看點。但主要因素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即是馬金鳳非凡的藝術能量。如果沒有馬金鳳的演唱,或許這出戏就不會唱這麼紅火,而且一唱就紅了幾十年。反過來說,如果不是《穆桂英掛帥》,也就成就不了今天的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像豫劇《花木蘭》是常香玉是名片一樣,《穆桂英掛帥》無疑成了馬金鳳的藝術名片,其中不少唱段為全國戲迷所熟悉。這兩位國寶級的藝術大師,為提升豫劇在全國的地位功不可沒。《穆桂英掛帥》傾注了馬金鳳的全部心血,展示了她精湛的藝術功底,最能體現馬派藝術的魅力。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幾十年來,這出戏幾度修改由三個多小時的戲,壓縮到不足兩個小時。刪去了諸如“百年後誰與我摔老盆”等不適唱詞無可厚非,但我認為,對宋王、王強的戲刪節太多,把不少好聽的鬚生、架子花臉的唱腔都刪掉了。例如”奪印”一場,原來戲中宋王那段“龍車風輦出深宮”唱腔,及豫劇中難得一見的架子花臉王強的唱腔,還有楊文廣報家門的唱腔都削弱了,或者乾脆拿掉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穆桂英掛帥》成就了洛陽牡丹馬金鳳

另外在“出征”一場,也把穆桂英“怒一怒把兒的頭來刎”及 “打一杆帥字旗豎在了空”兩段也拿掉了(這兩段戲拿掉,可能是為了照顧馬金鳳的年事已高,尚可以理解,建議她的傳人再排演此劇時加上)。筆者認為,原本希望刪去枝蔓來突出主幹,殊不知卻使穆桂英的形象顯得單薄,不夠飽滿。我懷念上世紀50年代年那個接近電影版本的舞臺演出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