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如果可以,希望以後沒有“婦女節”

今天是3.8婦女節,我們都習慣在這一天對女性,尤其是為照顧家人付出很多的媽媽/妻子表達感謝。但是,為什麼必須在這一天來感謝呢?

在維基百科裡,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的定義是這樣的,這個節日起源於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婦女運動大事,目的是在推動男女平權,為婦女爭取平等的地位。


情感:如果可以,希望以後沒有“婦女節”


不過在今天,我們可以重新理解這個節日以及背後的意義。其實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不再單獨出現“女性”標籤的字眼。

男女不平等,要去古代說起

我國古代是父系社會,以男子為尊。女子們講究“三從四德”:在家隨父,出嫁隨夫,夫死隨子;要修婦德、養婦容、學婦言、習婦功。

是女子便要從一而終,哪怕有掙脫命運枷鎖的女子與夫君合離,餘生也會被人指指點點。而男子則可以三妻四妾,哪怕紅顏再多,也不過是平添風流韻事,倒成了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資本了。

同是喪偶,男子再娶為續絃,女子再嫁是壞節。


情感:如果可以,希望以後沒有“婦女節”

三八婦女節


由於滿足男性的畸形審美,女子們裹起了小腳,顫顫巍巍地邁著三寸金蓮。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開始慢慢撐起了半邊天,但是現在男女真的平等嗎?

不妨來看看很常見的對女性的品頭論足:

你看那嬌滴滴的小姑娘沒幹多少活就只吵著累,我們這個行業就適合男人做·····”

“你穿這麼短的裙子不就是為了方便給我們看嗎,現在還裝什麼貞潔烈女······”

“女人化妝化的這麼漂亮不就是為了給男人看的嗎?”

“結婚這麼久了連個蛋都下不出來,真是沒用······”

“你當姐姐的,都不知道讓著弟弟點兒嗎,怎麼這麼不懂事兒······”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情感:如果可以,希望以後沒有“婦女節”

男女品等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比男性要高,由於生理上的弱勢,女性很難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你如果在工作上表現出色。

就有領居們說你不顧家裡。是個不稱職的母親。而你如果當個家庭主婦,又會被剝奪話語權,覺得不去工作沒什麼尊嚴。可怕的是,這個社會往往是女性對女性的要求會更為苛刻。


我們明白,直到今天,女性仍然是“弱勢”群體,她們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短板。這個短板,不僅僅是外界根深蒂固的偏見思想,更是她們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後無法得到合理的補救,從而只能被逼著改變自己,“認了命”,甚至變成曾經的自己最討厭的那類女人。有點悲涼,是吧。


當紅熱播劇《安家》中,房似錦的媽媽便是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形象。看著房似錦是個女娃,剛出生便要把她扔到井裡面去,以此命名這個想扔井裡卻沒死成的四女兒“房四井”。不讓成績優異的房似錦上學,反把上學的機會讓給弟弟。房似錦賺錢了之後,當母親的又獅子大開口,動輒就讓房似錦拿錢,讓她給弟弟買房子。


情感:如果可以,希望以後沒有“婦女節”

男女品等


很多觀眾看了之後都義憤填膺,你本身不就是女性嗎,何苦這樣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呢?

其實,這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我們感嘆房似錦的來自原生家庭的悲慘,而現實生活中房似錦的原型人物仍在這樣生活著。

甚至,在我們周圍,在未曾涉足的遠方,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都有無數個“房似錦”女孩正在努力撫平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什麼是真正意義的男女平等?

第一,男女平等首先是男人、女人都必須在突破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下達成的平等共識,否則男女雙方很容易因為權利與義務的扭曲而互相滲透,形成另類悖論。比如很多女人享受家庭與男人呵護已成權力,男人有錢就變壞似乎也成了他的權力等等。男人與女人的三觀還是有大差別的,求同存異很難。

第二,人類文明是在高度引領與團結協作、對立與統一的辯證法則下進步的,以易經陰陽思想為生存基礎的,所以我們需要在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領導與支持者,比如以家庭為話題:小家庭初成之時是物資貧乏與生養後代的階段,掙錢養家與孕育持家的矛盾點必須辯證統一,否則會因為權利與義務的差別產生種種不平等的現象;

人至中年,兒女初長成,物資條件良好,生活穩定,男女雙方適度追求各自的理想,精神層面的求同存異至關重要,男女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需要再一次協調;濡沫之年,你們還會爭取自己的權利嗎?恐怕大多時會默默履行自己的義務吧。所以我認為男女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沒有絕對的平等,只有相對的平等!

需要明白的是:女性在家庭的付出沒有得到重視,職業女性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這些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樣的,男性在外面工作的辛苦也不應該被抹殺,所謂的女權主義矯枉過正仍然是不可取的。

如果有一天,沒有三八婦女節這個節日。大家都會有意識的覺得對女性尊重,享受男性一樣的待遇,男女互相尊重,某一天婦女節不再出現。中國社會有一天不存在“沒兒子不行”的這種思想,我想很多女生會過得更加自在幸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