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配襯再到群像戲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老戲骨指的是演技精湛的演員,演什麼是什麼,名副其實的“劇拋臉”。隨著觀眾審美不斷提高,歷經歲月沉澱,有著深厚資歷、生活領悟、演技實力的老戲骨迎來了春天。他們的年齡介於中老年之間,成名之路不盡相同,是扛鼎大小屏幕的中流砥柱。

他們活躍於各大熱播劇,是一道靚麗風景線,《慶餘年》的陳道明、吳剛,《劍王朝》的劉奕君,《鶴唳華亭》的王勁松,《大明風華》中的王學圻、《澳門人家》的李立群、任達華……憑實力扛起半邊天,更自帶“流量”,為劇集熱度和話題添磚加瓦。就拿12月17日Vlinkage藝人新媒體指數榜單來說,陳道明位列13,吳剛位列23,任達華、劉奕君、黃志忠皆榜上有名。“鮮肉帶流量、戲骨撐場面”成為過去式了嗎?老戲骨“無戲可演”的境況或已改善?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接下來,我們先盤點近年的熱門戲骨:

1. 陳道明:皇帝專業戶顛覆以往,腹黑“慶帝”slay全場

去年12月,陳道明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他是觀眾心中德藝雙馨的標杆,也是“皇帝專業戶”,秦始皇、劉邦、康熙、咸豐、青年溥儀等形象深入人心。《慶餘年》中的慶帝,則頗具顛覆性,老謀深算又睿智深沉,既有帝王的威嚴也不失小情趣:不好好梳頭、不正經穿衣服的樣子,被調侃為“肥宅”代言人。拋開2014年的電影《歸來》,最近一部由他主演的電視劇是2012年的《楚漢傳奇》。也就是說,慶帝是陳道明暌違7年的電視劇主角。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2. 陳寶國:“酒館”與“中醫”傍身,“江山”與“典當”來襲

前幾天,陳寶國憑藉《老酒館》中的酒館掌櫃“陳懷海”一角,將華鼎獎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他主演的《老酒館》《老中醫》今年雙雙上星,收視表現亮眼。2020年,他的明代傳奇劇《江山紀》、現代都市劇《典當行》都“箭在弦上”。值得一提的是,陳寶國劇集數量飛昇是在2017年之後,2014年到2017年他存在三年“空窗期”。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3. 倪大紅:“蘇大強”火出圈,“面癱式”演技深藏功與名

接近耳順之年,倪大紅“大紅”了。《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一舉助他拿下了今年的白玉蘭最佳男主角獎。該劇熱播時,不僅引爆中老年圈,年輕人的社交平臺也隨處可見蘇大強的動圖和段子。老戲骨突破次元壁成為流行元素,這是意外;但在關注演技的人眼中,亦是意料之中。此前,《遠大前程》《正陽門下的小女人》《天盛長歌》讓倪大紅蓄力良久,“面癱臉”是他演技的代名詞——旨在褒揚他,幾乎不歇斯底里,但卻深藏表演想象力。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4. 吳剛:“達康書記”打江山,“陳萍萍”守沃土

吳剛是國家一級演員,出演過數十部劇集,真正讓他大爆的作品是2017年的《人民的名義》,非典型市委書記李達康是當時最熱門的網紅。此後,吳剛的劇集資源和演技實力一直在線。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破冰行動》,吳剛飾演的禁毒局副局長李維民十分複雜,但他卻巧妙地拿捏細節,把人物的兩面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慶餘年》中名字女性化的陳萍萍,自帶反差萌,實則霸氣十足,他與陳道明之間的較量也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5. 王勁松:不求爆紅的清流,只為角色服務

王勁松有30多年的戲齡,他是《鶴唳華亭》的太傅盧世瑜、《破冰行動》的大毒梟林耀東、《軍師聯盟》的謀士荀彧、《琅琊榜》的國舅言闕……他的演藝之路一直很穩,不是大紅大紫的超一線,也絕無籍籍無名的小透明,在“流量明星+老戲骨”成為標配那些年,他甘於在《麻雀》《扶搖》《天乩之白蛇傳說》等劇中充當綠葉,是當仁不讓的演技擔當。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6. 劉奕君:黃金配角反派擔當,不是主角勝似主角

從《北平無戰事》到《琅琊榜》再到《扶搖》,劉奕君與王勁松在多部戲中有交集,兩人均是備受市場認可的實力老戲骨。在《劍王朝》中,劉奕君飾演的是蘅王集多重身份於一身,他是一國之主、也是丈夫、是父親。恩怨糾葛,看點頗豐。劉奕君塑造過的角色,如王天風、謝玉、歐陽懿……都成為了經典。他鮮少擔綱主角,但卻勝似主角。

從無戲可拍到綠葉陪襯再到挑大樑,老戲骨成新晉“頂流”


從無戲可拍到扎堆霸屏,

戲骨的一人千面與殊途同歸

通過覆盤熱門戲骨的發展軌跡,我們發現他們存在著某些共性。先來看發展契機:2014年夏天,《古劍奇譚》在湖南衛視開播,開啟了流量時代。此後,在資本追捧下,由商業、數據背書IP改編之作不斷湧現,以小鮮肉、小鮮花為代表的流量明星成為市場主流,這自然壓縮了其他人的生存空間,由中年實力派和老戲骨挑大樑擔綱主演的劇集屈指可數。

彼時,不少老戲骨陷入了演技無用武之地的尷尬窘境,咖位如陳道明、陳寶國者,自然不願意“屈尊”,只能退居二線,不斷蟄伏,等待復出機會;咖位較弱一些的,比如王勁松、劉奕君等,他們在大浪淘沙中成為了IP市場所青睞的香餑餑,露臉機會變多,雖是充當綠葉陪襯功能,但卻在鞏固了自身地位,提高了知名度的同時,助推老戲骨成為保駕護航的靈丹妙藥。

自去年以來,影視行業進入寒冬,演員市場也進行了新一輪洗牌,曾經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不斷淨化,曾經煊赫一時的小鮮肉跌下神壇,曾經屢試不爽的大IP相繼撲街,曾經的數字小姐、摳圖、替身、耍大牌、撕番位等亂象得到了改善……同時,觀眾對演技的需求不斷增長,鑑賞力不斷提高,此時,曾在流量時代或是蟄伏或是埋沒的老戲骨組團“出街”,是順應“民意”之舉。

這些熱度與話題齊飛的老戲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年少成名型,比如陳道明與陳寶國均是出道即主角,成長之路一直不缺作品和角色,在業界擁有高聲望和地位;第二類是大器晚成型,吳剛憑藉《人民的名義》異軍突起,從此躋身頭部戲骨陣營。倪大紅演技自稱一派,從奸臣“嚴嵩”到作精“蘇大強”,成功打破圈層壁壘;第三類是默默耕耘型,亦是黃金配角,最典型的當屬王勁松與劉奕君,他們雖沒有享受過年少成名的風光,但卻憑努力和實力在影視圈闖出了一番小天地。

這些老戲骨身上,有著鮮明共性:首先,均來自於科班院校,陳道明、陳寶國、倪大紅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吳剛、王勁松分別來自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南京市話劇團,劉奕君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他們或是作品扎堆,或有深厚話劇功底,演技早已經過了市場和觀眾的檢驗。

其次,既有演技這一軟實力作為尚方寶劍,他們自身的硬件條件也保持得不錯:老而彌帥的陳道明,顏值幾乎無瑕疵;吳剛的低音炮;獨樹一幟的倪大紅,連眼袋都會演戲……最後,角色出圈也為演員帶來了紅利,達康書記深入人心,吳剛以親民路線聞名,不少網友以“達康書記”或者“李局”親切相稱。

扭轉生存局勢,

老戲骨成為新晉“頂流”

中年女演員處境困難,部分老戲骨同樣“無戲可拍”。濮存昕曾說,“自己沒有多少商業價值,演的作品也沒人看。”老戲骨無戲可拍,既是外因作用,也有內因使然,有的重心已不在演戲,有的“不願將就”,還有的是因為身體原因……

若論外因,則影響因素良多。一方面,在年輕觀眾成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製作方過度追求年輕化、網感化、爽感化。在資本的驅動下,以老戲骨為主角的題材少之又少;雖然電視臺每年都有此類題材播出,如《芝麻胡同》《老酒館》《老中醫》,卻沒有誕生現象級爆款,中老年受眾的商業價值正在慢慢邊緣化。只有滿足年輕人的觀看需求,市場才有開發動力。

對於老戲骨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價值呢?對於市場來說,又該如何開發和利用老戲骨的有效價值呢?

首先,演員是相對被動的群體,老戲骨也不例外。對於老戲骨來說,沒有劇本時,潛心蟄伏,未嘗不可;有了劇本,無論角色大小,都應該用心拿捏,站上舞臺,就是耀眼的主角;其他,則要量力而行,比如,學會與當下的年輕人互動,學會用互聯網的方式營銷自己。總之,無論是專注角色,保持神秘感;還是緊跟潮流,展現個性一面。只要老戲骨願意去嘗試,就有機會成為新晉“頂流”。當然,前提是結合自身優勢,而非盲目立人設,一旦人設崩塌,輕則眾矢之的,重則“晚節不保”,如去年“翻車”的吳秀波與趙立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