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最近,我們與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屆大學預科班的幾位同學,以及學院預科及教育發展總監羅伯特·羅斯(Robert Ross)、學術事務總監奧黛麗·阿克辛(Audrey Axinn)、鋼琴教師王笑寒、單簧管教師周相宇和預科行政總監張雪緋等進行了對話,跟大家共同探討預科學習究竟給同學們帶來了什麼。上週,我們推出了系列報道“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之一:考學篇。本週繼續為大家帶來系列報道二:比賽篇,看看“過來人”以怎樣的心態、做怎樣的準備來面對音樂比賽。


“預科老師是我獲獎之路上的引導者”

在1月20日結束的第三屆新加坡國際鋼琴比賽上,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屆大學預科學生陸釔諾獲得少年演奏家組第三名;去年12月的第九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中,陳拯西獲得專業A組三等獎,徐樂魚獲得優秀獎;王音琦則獲得了第三屆珠海莫扎特國際青少年音樂周鋼琴A組第一名和最受觀眾喜愛獎。他們都是天津茱莉亞學院鋼琴教師王笑寒的學生。


王笑寒也曾是一個參加過大大小小各種比賽的鋼琴學生,更曾在德國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美國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德國波恩貝多芬國際鋼琴比賽等大賽中獲獎。如今他當了老師,也做過比賽評委,在王笑寒看來:“對於成年鋼琴家來說,老師更多是一個聆聽者。但對於孩子們來說,從比賽的甄別到曲目的選擇,再到賽前準備乃至現場指導,老師也承擔著引導和策劃者的角色。”


去年9月,11歲的王音琦在珠海莫扎特比賽中一舉奪得鋼琴A組冠軍和最受觀眾喜愛獎。為了這場比賽,王音琦和她的老師王笑寒準備了長達半年之久。從選擇比賽開始王笑寒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這是18歲以下青少年比賽中最有分量的大賽之一,組織工作專業嚴謹,獎金高、評委陣容強大、三輪制比賽是A類賽事。王音琦彈莫扎特非常好,這個比賽很適合她。”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王音琦在珠海莫扎特比賽決賽中|王音琦提供


從報名、選曲、籌備到比賽,王笑寒幫王音琦設計了一條“冠軍之路”。王音琦說:“前三個月,王老師帶我準備曲目,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每一首曲子都要求我達到演出水準。中間兩個月暑假,他推薦我參加了幾個知名的夏令營,特別是去薩爾茨堡學習莫扎特的曲目。最後一個月,王老師又幫我重新梳理了這半年的學習並創造上臺演出機會。比賽現場他還幫我選琴、勘察音樂廳,聽我合樂隊,一直引導著我。”

在王笑寒看來:“這個比賽有三輪:第一輪用較短的時間大概瞭解一個學生的演奏水準,比如說大賽除了規定演奏巴洛克時期與練習曲外,要求演奏一首莫扎特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也就是一個慢樂章。通常我們的孩子喜歡彈快彈響,而慢樂章其實是很考人的,你要對技術有把握,還要對音樂有理解。第二輪時長半小時,相當於半場獨奏會,曲目要求豐富,涉及不同風格,這對於十、十一歲的孩子來說已經很難了。到了決賽,孩子們要和薩爾茨堡室內樂團合作一首莫扎特協奏曲,這更要求你能精準把握作品、掌控舞臺。我的老師阿里·瓦迪常說,協奏曲輪次往往是全新的比賽。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一次歷練。”

比賽前夕,恰是天津茱莉亞開學季,王音琦在預科的第一堂大師課上受到了前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會主席、國際著名鋼琴家安傑伊·雅辛斯基教授的指導。“雅辛斯基教授對肖邦的演繹非常有波蘭味道,他非常注重節奏和讀譜,他還說長音的處理可以留有一些呼吸的空間,這樣就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韻味。”幾天後去珠海比賽,她便將這種處理方式運用在了肖邦瑪祖卡舞曲的演奏中,得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王音琦賽後與王笑寒和評委會主席Pavel Gililov合影|王笑寒提供


文無定法,王笑寒說音樂是抽象的、個人化的,是不能用來比較的。“比賽的意義在於,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曲目、提升技術能力和音樂理解,並收穫舞臺表演經驗,最終如果能有一個好的結果,還可以幫助他們增強信心和學習的動力。”在王笑寒的影響下,王音琦也抱著一顆平常心看待比賽:“真誠地表現音樂、挑戰自我,把我學習和理解的音樂與聽眾交流是很幸福的事情,比賽對我的意義更多在這裡。”

王笑寒所說的平常心,小提琴教師紀堯姆·蘇特(Guillaume Sutre)也深有體會。20歲前後,他先後在7個國際大賽中奪魁,其中包括著名的意大利阿爾貝託·庫爾奇國際小提琴比賽和ARD國際音樂比賽鋼琴三重奏雙料冠軍。但他卻說:“我小時候在各種考試和比賽中都不那麼幸運,因為我給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壓力,但其實我非常不喜歡這種狀態。後來有了一些室內樂表演的經驗,我開始改變心態,學會在舞臺上忘記自我、享受當下,與同伴們心神相交。於是我對比賽的看法也產生了變化,像舉辦音樂會一樣去參加比賽,這樣我也更樂於聆聽別的選手的演奏以及評委的寶貴意見。”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紀堯姆·蘇特給預科學生上室內樂課 © 聖藝視覺

“比賽讓我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演奏”

有獲獎,就有失利,這才是比賽。天津茱莉亞學院單簧管教師周相宇從小到大也參加過不少比賽,2002年在TOYAMA亞洲青少年音樂比賽中奪冠,讓當時還只是業餘學生的他開始正經考慮選擇音樂道路。後來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唸書時,周相宇參與組建的PUFF!木管五重奏獲得2009年阿里加室內樂比賽一等獎,也因此得到了在肯尼迪藝術中心和林肯中心演出的機會。但在周相宇看來,幫助他成長最多的卻是2007年ARD國際音樂比賽中的那次失利。

那一年周相宇18歲,正在茱莉亞讀大二。因為在同學中年齡偏小,他總覺得自己的演奏水準不及別人,以至於對未來的音樂道路感到迷茫。就在這時,他的老師查爾斯·尼迪什(Charles Neidich)教授推薦他去參加ARD比賽。尼迪什教授自己曾兩度參加這個比賽,初戰失利,1982年再次參賽才拔得頭籌。在他看來,這個比賽或許能幫助周相宇走出這段迷茫期,找到方向。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周相宇剛入學時與查爾斯·尼迪什教授|周相宇提供


在尼迪什教授的指導下,周相宇開始了長達半年的“長征”。“通過了錄音初選之後,ARD比賽還需要準備四輪八首曲目,整套曲目時長近四個小時,其中有6首作品是我當時新學的。而且,你要參賽就不只是演奏了,你要準備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周相宇說籌備比賽其實有點像準備考試,都是“應試教育”。“一方面是選曲,我老師會推薦適合我性格和技術特點的曲目,而因為他自己比賽經驗豐富,還會考慮到現場演奏的效果。比如說法國作品我們選擇了一首《主題與變奏》,因為我年紀比較小,表達深度可能不夠,這首曲子就是偏炫技的。再比如最後一輪組委會給了三首備選曲目,一首日本的,一首比較傳統的尼爾森協奏曲,第三首是卡特,雖然卡特這首作品難度最高,但他希望我的曲目和別的選手重合度降低,所以算是迎難而上。”

“另一方面,每一首曲目他都會指導我做準備,和平時上課很不一樣。我老師的日常教學是很有啟發性的那種。但是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他就會更直接地給我提要求,在我看來是無比教科書式的。比如有些地方我吹得太自由了,他會要求我完全按樂譜來完成,節奏、處理儘量符合作曲家的意圖。這和我印象中他的風格反差很大,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和理解這種反差。但是,後來在我考樂隊的時候,這種嚴格的執行力發揮了作用。”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周相宇給預科學生劉靜蕤上專業課 © 聖藝視覺

到比賽時,周相宇雖然止步第一輪,但他仍然留下來聽完了全程。原本略有起伏的心態,在聽了第二輪比賽後平復下來,“我覺得這些參賽者確實都很棒,成熟度和穩定性都更高。但同時也發現,其實我們的差距並沒有很大,比賽的結果跟太多因素有關,這又讓我重塑了信心。”在那屆比賽中,和周相宇同臺競技的還有後來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丹尼爾·奧滕薩默和柏林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安德烈亞斯·奧滕薩默兄弟倆,這些優秀的歐洲樂手讓周相宇聽到了純正德奧風格的嚴謹和標準。

去年,17歲的天津茱莉亞大學預科中提琴學生徐若文也在比賽的失利中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演奏,“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收到一些很中肯的意見,比如對錯誤演奏姿勢的指正,或者對音色單薄的評價,這些都會成為我改進自己的機會。”去年為了一場比賽,徐若文在她的老師希拉·布朗(Sheila Browne)的指導下開始練習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的一首。對於演奏浪漫派作品比較得心應手的徐若文來說,這次失利的比賽第一次幫她推開了巴洛克音樂的大門。


那些大學預科教我的事(二):比賽篇

徐若文在茱莉亞絃樂四重奏中提琴家羅傑·塔平大師課上 © 聖藝視覺

更多關於大學預科申請的信息請訪問天津茱莉亞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