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奶不要亂揉按,這篇文章告訴你正確的應對方式

我們今天講的堵奶,又叫“乳腺管堵塞”、“乳汁淤積”,是指因為各種原因乳汁長時間沒有及時有效排出,淤積在乳腺管某個部位,乳汁越積越多,媽媽突然感覺出現乳房硬塊,多數情況下都會伴有乳房局部疼痛,可能還有局部發紅,但還沒有出現發燒等其他表現。


堵奶的原因是什麼?

1乳汁移出不良

最常見原因是寶寶的銜乳姿勢不正確,或媽媽一直只用一個哺乳姿勢(比如有媽媽一直是躺喂寶寶,就容易出現被壓在下側的乳腺管引流不良而出現堵奶)。


2乳汁過度分泌

乳汁過量分泌的媽媽最容易發生堵奶問題,而且經常反覆堵奶。乳汁過多的媽媽平時避免過度排空乳房。


3突然減少哺乳

媽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按原來的哺乳頻率來哺乳,乳房太漲又沒有及時排出一些乳汁就可能導致堵奶發生。


4媽媽飲食太油膩

媽媽進食太多油膩的食物後,會改變乳汁中脂肪成分的構成比,乳汁可能會變得粘稠,容易在乳腺管中形成淤積。媽媽要避免進食油膩的食物。


5乳房受壓

內衣過緊,或乳房被揹包的帶子勒住,或者媽媽睡覺壓到、被大寶寶寶踢到等都可能導致堵奶。

我曾經遇到一位媽媽去做背部按摩,趴了40分鐘就發生堵奶了。


6懸崖式斷奶

媽媽決定不餵奶了,突然就完全不喂寶寶了,乳房很漲也沒有排出少量乳汁,硬生生想把乳汁憋回去,這樣也很容易發生堵奶,所以離乳切忌懸崖式,而是要循序漸進的進行。


7媽媽疲勞或心理壓力大

如果媽媽很疲勞,又有很大的精神壓力,很容易發生堵奶。


8乳腺管受損傷

媽媽曾經遭遇反覆暴力通乳、乳房按摩可能會造成乳腺管受損傷,乳腺管壁毛躁,可能是反覆堵奶的一個原因。

堵奶不要亂揉按,這篇文章告訴你正確的應對方式

堵奶了怎麼辦?

堵奶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刺激奶陣產生,利用乳汁噴射時的壓力疏通堵塞部位。

可以分為三步:第一媽媽在家裡自救,第二找母乳指導按摩通乳,第三求助醫生。

1在家裡自救

適用時機:媽媽剛剛發現有硬塊,無全身不適症狀、無高熱,可以考慮在家裡自救,方法:

1.1 改善寶寶銜乳姿勢,確保寶寶能夠有效移出乳汁

可以寶寶下巴對著硬塊的方向吸

堵奶不要亂揉按,這篇文章告訴你正確的應對方式

堵奶不要亂揉按,這篇文章告訴你正確的應對方式

也可以寶寶邊吸媽媽邊輕柔按摩硬塊(別忘了哺乳三部曲

1.2 增加餵奶次數

在確保寶寶銜乳姿勢正確的前提下,堵奶的患側乳房頻繁哺乳,大概2-3小時一次,每次哺乳都優先排空患側乳房。

如果患側因為乳汁減少寶寶不願意吸,可以先吸吮對側乳房刺激出奶陣後迅速換到患側讓寶寶吃。

1.3 哺乳前溫熱敷3-5分鐘,有利於刺激奶陣,讓乳汁流出。

1.4 在充分哺乳後如果還有硬塊,可以冰敷或捲心菜敷乳房硬塊處。

1.5 在充分哺乳後如果還有硬塊,可以媽媽或家人手擠奶刺激奶陣產生,讓乳汁移出。

請注意是請家人幫忙手擠奶,而不是讓老公吸,因為吸吮方式不對,成人是吸不出大量乳汁的。

媽媽一邊洗熱水澡一遍手擠奶是一個很好的刺激奶陣產生的方法。因為媽媽很放鬆,且有熱水在背部淋浴,很容易就奶水嘩嘩地流。

1.6 如果媽媽覺得疼痛難忍,可以服用哺乳期安全的止痛藥,比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1.7 媽媽要多休息,儘量放鬆,不要有太大精神壓力。


2找母乳指導按摩通乳

適用時機:媽媽在家用正確的方法自救24-48小時,硬塊沒有縮小,疼痛沒有減輕,需要及時求助專業母乳指導。

如果寶寶的銜乳姿勢一直不正確,媽媽和家人又不會正確手擠奶,那就需要發現堵奶後及時找母乳指導了。

專業母乳指導會用正確的手擠奶方法,幫助媽媽無痛按摩疏通乳汁淤積。


3求助於醫生

在專業母乳指導處理後24-48小時仍無緩解,或者出現發燒、疼痛加重等情況,需要及時求助於醫生。

因為有可能乳房已經出現了乳腺炎或其它性質的包塊。醫生可以根據乳房B超來初步診斷。

如何預防堵奶?

【文中提到的八條可能導致堵奶的原因請儘量避免】

【關於補充卵磷脂膠囊是否有效】

有人推薦反覆堵奶的媽媽可以口服補充卵磷脂,因為理論上其可能會改變乳汁的稠度,從而使乳汁不容易堵塞乳管。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美國FDA未管控卵磷脂補充劑,因此使用時應謹慎。尚未研究過母親應用卵磷脂補充劑對母乳餵養的嬰兒的影響,但似乎不大可能出現問題(來自LactMed中的記錄)。

加拿大母乳餵養基金會建議預防複發性乳汁淤積的哺乳期媽媽,每次口服1200mg/次,4次/天。如果情況在1-2周內得到改善或解決,可以考慮將劑量降低至1200mg/天。

一不小心又寫了那麼多,希望對各位媽媽有用,準媽媽也可以提前學起來。覺得有用的話請動動手指轉發分享~


www.uptodate.com (母乳餵養和斷奶的常見問題)

Handout#24.Miscellaneous treatments,Canadian Breastfeeding Foundation, January 2005. Written by Jack Newman, MD, FRCPC © 2005.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