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做好這10件事,才能在疫情下絕地求生

導語:17年前的5月10日,阿里500多名員工因非典隔離,公司命懸一線,馬雲絕地反擊,加速推出淘寶。此後,每年5月10日成為“阿里日”。用儀式感把記憶固定下來,是阿里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企業主做好這10件事,才能在疫情下絕地求生

疫情當前,創始人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麼?這是當下每一家企業的領導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曾經擔任阿里巴巴CEO的衛哲,講了一段阿里17年前的故事。

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一位員工參加完廣交會返回杭州時,被確診為非典,於是阿里500多名員工都被強制隔離,要求回家辦公。

那時的互聯網還不像今天這樣普及,好多人都是臨時安裝寬帶,甚至是把公司的臺式電腦扛回家才實現了在線辦公。

同樣,阿里的客服電話也接到了家裡,員工家屬在這期間也充當了客服的角色,一起為公司服務,共同度過了那段特殊時期。

於是,馬雲決定將之後每年的5月10日定為“阿里日”,這一天舉辦員工集體婚禮,鼓勵員工帶著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和父母來公司參觀交流。

“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阿里是一個有記性的公司,會想辦法用儀式感把記憶固定下來。”3月11日,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董事長衛哲在《中國企業家》雜誌舉辦的“春播行動”直播中,通過阿里巴巴和百安居的故事,列舉了創始人在危機下最應該做的10件事。

在衛哲看來,無論是對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公司,沒有記性都是危險的。“只有把記憶傳承下來,才會不斷提醒下一代,我們曾經發生過什麼?我們不能忘記什麼?將來我們需要改進什麼?”

一次被驗證的災備演習

2001年,衛哲還在百安居(中國)擔任CFO,一天他接到英國總部的通知,要求公司做一次全方位的災備方案和災備演習。

當時百安居在中國規模很小,公司現金流為負,高管需要讓業務實現快速增長。KPI的壓力已經夠大了,這時候總部還要求騰出精力完成模擬任務。儘管心裡不太理解,但衛哲還是得去認真執行。

模擬的第一種情況是:如果有一家門店出於種種原因不能正常經營了,公司應該怎麼做?

衛哲當時想不明白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假設,總部的人告訴他:“自然災害、化學品洩漏、恐怖分子等因素可能都會出現,作為一家幾十年上百年的英國老牌零售企業,不是我們比誰聰明,而是這些事情我們都經歷過。”於是百安居要求企業在沒有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把災備預案做好,不至於真的碰上時手忙腳亂無法應對。

作為傢俱建材零售企業,當時百安居大部分供應商都在廣東,那裡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建材生產基地。為了演習單店關閉的情況,英國總部要求分公司分出10%~30%的採購份額放到華東地區。於是衛哲就把供應商都做了雙備份甚至三備份,不把供應商都放在廣東一個籃子裡。

模擬的第二種情況是:如果總部不能正常運營了,又該怎麼辦?既然公司的現金流已經為負,如果營收再跌30%~50%,甚至為零的情況下,現金流的解決預案又是什麼?

為了演習,衛哲對供應商、員工都進行了分類,甚至還跑到華東地區的另一處辦公室上了一天班。第二年一切風平浪靜,衛哲接任了中國區總裁,因為人員變動,總部要求他們對災備預案進行了更新。

誰也沒料到,2003年就遇到了非典。當時很多假設竟然真的發生了,廣東地區受非典影響關閉了門店,供應商、物流全面中斷。幸好在這之前,衛哲已經在華東備份了供應商,總部也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辦公。

此時,衛哲才真正體會到這個老牌零售企業在2001年讓他們做的事多麼有價值。非典雖然是突發情況,但由於之前經過演習,大家才得以忙而不亂。

但也有預料之外的事情。危機可以預測,人心沒法琢磨。當時英國政府對前往中國旅行發出警告,建議在中國的僑民考慮撤僑。而百安居有十幾位外籍員工在工作,還有家屬一同留在中國,這就導致新的人心波動,這是衛哲面臨的最大挑戰。

令他感動的是,英國的國際總裁專門飛到上海,把能去查看的門店都看了一遍,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所有外籍員工也決定留下來。

這段經歷讓衛哲深受啟發,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讓他明白,優秀的企業家,不一定是在公司遇到大事的時候力挽狂瀾,而是壓根就不會讓公司發生大事,或者即使發生大事也能井井有條、雲淡風輕地處理掉。

創始人最該做的10件事

衛哲認為,創始人應該做好10件事。如果平時沒做,遇到危機時第一時間應該補課。

第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有360度災備意識。

百安居的經歷啟發衛哲,光有災備意識還不夠,必須要做到全方位、360度。預案要考慮到所有內外部的利益相關方,員工、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交易對手,一旦有危機該如何處置?是不是每種角色都有災備方案?在方案可執行的情況下,還要做演習,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看見別人沒有看見的風險,看見別人沒有看見的機會。

阿里巴巴在那年的非典中,抓住了新的亮點和機會。除了阿里的“中供鐵軍”,在非典期間,因為銷售不能上門做地推,阿里還打造了一支電話銷售隊伍,且做到了很高的人效。

此外,那一年阿里開始發展出to C的電商道路,因為非典期間發現平臺上有個人消費的需求,給了馬雲巨大的信心,也間接加速了淘寶的誕生。

因此,衛哲建議創始人要把疫情期間發現的亮點變成增長點和壓艙石,抓住別人沒有看見的機會。

第三,危機時最檢驗企業文化建設。

危機是檢驗企業文化建設的試金石,也是磨刀石。如果企業沒有建設好文化和價值觀,衛哲覺得不妨在疫情期間開始改變。在他看來,價值觀光靠說教、喊口號很難傳承,而提煉公司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則是傳承價值觀最好的方法。

他記得阿里巴巴首任總裁關明生從通用電氣到阿里工作時,也帶來了通用的價值觀,衛哲一直認為,阿里巴巴是通用電氣的基因,外面套了馬雲帶來的金庸武俠文化的肉身。日後阿里就以紀念日、講故事等方式把企業文化、價值觀進行一代代傳承。

第四,效率為王。

在衛哲看來,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大部分創業公司不是由於缺錢死掉,反而是錢太多,不重視效率死掉的。

他拿阿里舉例,馬雲雖然數學不好,但確定了很好的效率指標。每個事業板塊誕生,馬雲都會在一年左右制定效率指標,因為這是一個企業的基因。

如何確定公司的效率指標?衛哲覺得這取決於財務支出、佔用資金最大的項目是什麼。“阿里有句話,今天最好的成績是明天最低的要求。”這個效率不能退,和自己比必須進步。如果要顛覆一個行業,那效率就要碾壓你要顛覆的行業。

第五,四個在線:員工在線,客戶在線,產品在線,管理在線。

這其中員工在線要排在第一位。這次疫情倒逼所有企業進行在線辦公,但衛哲覺得還遠遠不夠。除了員工在線,企業的客戶服務、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工程師開發能不能實現在線?在他看來,產業互聯網的企業服務和軟件創業公司,可能會在這次疫情後迎來春天。

第六,學會管理的分類分級。

衛哲被稱作“分類狂人”,他覺得創始人要想學會精細化管理,就要從學會分類、分級開始。當年在百安居做預案,倒逼他搞清楚哪些員工在疫情期間不僅不能減薪,甚至要加薪保留;哪些可以留職停薪,哪些可以減薪,哪些很遺憾不得不裁員。

供應商也如此,資金壓力測試時,要明白哪些供應商要確保及時支付;哪些要延緩;哪些要打折,否則企業沒做好分類分級,就會出現問題。

第七,共度時艱。創始人讓股、高管減薪、薪酬遞延、留職停薪、裁員求生……多管齊下。

疫情期間,很多創始人宣佈不拿工資,衛哲覺得這遠遠不夠,應該自上而下、由輕到重。創始人這個時候要拿出一部分股份給自己的團隊和員工,“你的股份才是你最有價值的財富,也是最能表達你心意的部分。萬一公司活不過疫情,你還在意那麼多股份幹嗎?”

而高管工資較高,可以採取減薪、遞延方案;再嚴重一點可以留職停薪,社保不斷,讓員工安心,幾個月後還可以再返崗。

不得不裁員求生時,也可以做得人性化一點,每隔一段時間關心員工是否找到了新工作,等公司情況好轉時,再把員工請回來,這才是共度時艱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八,反向計劃,留夠2倍到4倍的安全係數。

公司除了制定未來的增資和目標,還要問自己,手上的現金流還能活多久?通常一個公司的產品從打造到打磨推向市場,再到一定現金流都需要時間。如果沒有足夠支撐活下來的時間,是不可能找到新的生存點,因此反向計劃要給自己2倍到4倍的安全係數。

盛大遊戲就曾做過一次斷臂求生的轉型。當年創始人陳天橋要在遊戲行業率先轉型,於是宣佈所有遊戲免費,只靠裝備道具掙錢。陳天橋之所以敢做決定,是因為留了兩年的現金流,即使轉型不成功,團隊也有兩年時間不需要擔心生存。

同理,2007年阿里第一次上市時募集了17億美元,13億用來支持淘寶支付寶,給B2B留4億美金,這樣不裁員不減薪可以扛兩年,過苦點甚至可以扛4年。之後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正因為有現金儲備,阿里對核心產品才敢於做出重大轉型。

衛哲總結說,“反向計劃能讓你在扣扳機的時候手不會哆嗦,因為你有足夠的安全係數。”

第九,維持現金流,從運營資本下手。

疫情期間,企業家討論最多的就是現金流。衛哲提出一個觀念:運營資本。

他解釋,運營資本就是賬上維持日常開銷的現金,加上被應收賬款佔用的資金,以及庫存資金。危機中不只要看公司的損益表,也要從運營資本下手,分類分級,比如增加客戶預付,加速應收賬款,縮減庫存,快速回籠資金。這樣積少成多,運營資本就能得到很好的釋放,維持現金流。

做投資8年,衛哲看了無數的商業計劃書,很多創業者都表示拿到錢之後可以做得多快多大,但只有不到5%的創業者有運營資本的概念。因此,這也是創始人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

第十,業務上先減法後加法。

觀察很多企業時,衛哲發現創業者拿到融資後,就過早開拓新城市,“動不動就北上廣深、全國沿海15城,好像要把紅旗插滿中國地圖”。

而這次疫情當頭,創始人在業務線和區域上要有做減法的決心。他回憶阿里上市時是200億美元市值,不過也才只有兩個半產品線,大部分區域也只覆蓋了廣東浙江兩個省。所以企業的管理密度很重要,這樣效率才會高。

而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阿里遭遇嚴重危機時,把全世界能砍的分公司都砍掉,20多條產品線也只留下一個。

創始人如何在疫情期間做減法,衛哲提出四個字:關、停、並、轉。

即關停分公司;停止某些業務,止血減少投入;把一些部門、產品、區域進行選擇性合併;團隊考慮能否轉去加強某一塊業務。對於疫情中的閃光點,創始人可以做加法,但管理密度降低時,也要勇於做減法。

衛哲表示,創始人做這10件事,並不只是疫情來臨時的應急措施,而是企業在經營管理當中應該時刻準備修煉的內功。在他看來,疫情不會改變行業趨勢,最多隻是對趨勢進行加速。“如果個人沒有得病,企業也沒有死掉,就真的不要太在意,好的投資人不應該去在乎幾個季度的影響。”

另一方面,衛哲也覺得災難並不一定會轉化為財富,如果沒有在災難中做出反思、改變,沒有把改變的記憶傳承下去,那災難就還只是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