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當前我國土壤惡化程度比較明顯,酸化、板結化、鹽漬化嚴重,昨天一位農民朋友跟我聊到農民過量施用化肥的時候講:哪個農民願意多施化肥少打糧,不多施肥就肯定少打糧,多施化肥就是這了多打糧,並不是說農民現實,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農民微耕地


仔細一想,這位農民朋友講得也不無道理,他們是小農,而土壤是大環境,他們怎麼能改變大局呢?還是得從深層次來剖析土壤惡化問題。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折純,打個比方,尿素的氮含量是46%,那麼代表100公斤尿素中折純氮為46公斤,反過來講,肥料折純46公斤,就是指100公斤尿素。同理,50%含量的複合肥料,如果是折純14公斤,那麼,實際肥料重量為28公斤。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惡化土壤中的幼苗


一、過去近40年,我國的肥糧關係

過去近40年間,我國化肥施用量已經是國際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近2倍,(上限為225公斤/公頃)但同時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4倍左右。從肥料對比情況看,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肥料的增施大力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

但是我國的肥料施用量,在世界同比產量情況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現在糧食產量完全是依靠化肥的大量施用而得到了。同時我們看到的問題是土壤嚴重惡化,作物幾乎是在靠化肥的喂施來實現產量的,也就是脫離了土壤營養的供應,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我果將來必然還要大量增施化肥才能得到更高的糧食產量才行,可事實並不允許我們這樣來。

西北師範大家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趙雪雁教授講:事實證明我國之前15年內,化肥施用量與糧食產量均呈上升趁勢,中國化肥施用量從1949年的0.6萬噸(純噸)增加到2015年的6022.6萬噸,每公頃地化肥施用量從1952年的0.75公斤增加到了2015年446.4公斤,增加了近600倍,而同期糧食產量只是增加了4倍多一點,聽起來這是個可怕的對比。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圖中45度線為”胡煥庸線“


再進一步分析,趙雪雁教授發現,近15年間中國以“胡煥庸線”(上圖45度斜線)以西地區除青藏高原以外化肥施用量增幅較大,以東地區化肥施用量增幅較小,化肥施用量增幅從東到西有遞增趁勢。而糧食產量以”秦淮線“(下圖)以北地區普遍增幅較大,而以南地區增幅較小,甚至出現減產。進一步分析,我國西部用肥增幅大,代表著貧困山區的農民施肥意識增強,而南部地區土壤嚴重惡化,帶來糧食減產。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圖中紅線藍圈內為"秦淮線”

可以想象,在肥料施用與糧食增量不相匹配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其實我們也看到了,秦淮線以南地區土壤酸化嚴重、重金屬含量過高;秦淮以北地區土壤板結嚴重,土壤和作物的病蟲害越來越多,西部地區土壤暫時比較好,但是施肥量普遍較大,從趨勢來看,也面臨著土壤破壞。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農民耕種


二、農民個體並解決不了土壤問題

土壤一直是我們休養生息的源泉,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還是孕育糧食的溫床。土壤這層疏鬆的物質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和微生物,這是作物能夠健康生長的基礎和保障。我們往後推幾千年,農人們是在善待著這層土壤,或者輪耕、或者休耕、或者還田、或者利用人和動物糞尿保持,歷史中也沒有土壤被嚴重破壞的記載,可以說近幾十年來土壤的淨值幾盡被挖空了,這是個非常難堪的現實。

那個農民跟我講的,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有辦法。意思是說,農民並沒有想刻意去破壞土壤,而現實是如果他們不多施肥料,產量就不會高,如果他們想得到產量,壓著多投入的寶也得多上肥。而對於土壤改良呀、修復呀,都顯得不是那麼現實,因為那是個很長很長的時間過程。

據我對山西大田作物區、山東、山西、陝西果樹作物區的施肥調研,農民施肥量到2016年是在逐漸增加,2016年之後開始注重土壤調理,增施了有機肥料,但複合肥料並沒有大幅度地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的提高已經是個現實,但農產品的收入卻並沒有同步提高,農民心中有怨言,但是並不能得到解決。比如晉北種植玉米,旱田達不到1000斤,現在玉米0.84元/斤,總收入也就840元,耕種機收化肥農藥加起來直逼500元,一家3口人種10畝地,也就收入3、400元,根本不能維持生活。如果是大戶水地的,產量上1800斤,就有澆水費用和包地費,投精打細算也得1100多,也按0.84元/斤銷售,畝收入580元,看上去不錯,實則也是困難重重。果樹區山西運城若畝結果10000個,每個按3兩計算,是3000斤果,現在果價2塊錢算,畝收6000元,成本總計得4000元以上,畝收2000元對於果農來說這個辛苦就不值得。如果沒有更大的肥料投資,結果率不高,結果質量上不去,果價上不來,給果農的啟示就是要大量上肥,不然成本都收不回來。

我在玉米種植實踐中,也提出來了各種養地、保收措施,農民也在考慮該不該使用,但轉念一想自己也沒多少地,新技術要投資、養地要投資,有的就不跟隨了。

這麼多年來,我國土壤變差與過量施肥、過量噴農藥有關,特別是在土壤質量變差的情況下,農民投資與收入比越來越不成正比,倒致了農民收入降低、農產品質量下降,對於農民來說是個小家庭的收入減少,對於國家來說會導致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特別是過量生產化肥,對於我國重要礦資源受到過量開採,煤炭、石油、磷礦、鉀礦資源越來越少,而且化肥廠的有害有毒氣體液體排放使土壤直接間接地受到汙染,這才是國家層面的困難。而對於農民來說認為自己一家沒必要去投資,投資了效果也是緩慢,打心底裡就接受不了“無謂”的投資,大家說這是一個怪圈,就不如跳出這個怪圈來反向思考了,是不是我們得從另一方面來考慮解決土壤惡化的辦法了?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農民手中的土壤


三、土壤改良,是不是得有利於農民地改良

前面我們提到土壤畝施純肥料14公斤,則土壤中的細菌數將接近為零,意味著土壤中的重要的,可以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和有機質形成的菌類將會死亡,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一畝地正常施用40%含量的複合肥料40公斤,其純養分含量就有16公斤,就會對土壤中的細菌產生滅殺後果。

而實際,我們在玉米田中使用的複合肥料最低也在40公斤(一袋),好多地區普遍在60公斤,少部分水地施肥量達到到80公斤,這就可以非常明顯地讓人生畏了,這難道不是靠著化肥的這點營養來促進作物吸收生長嗎?如果這樣可以地話,那也挺好,直接象現在做的那種無土栽培做就好了,關鍵是農民絕大多數是必須依靠土壤來種植作物的。作物中所需的那些鈣、鎂、硫中量元素,還有那些鐵、錳、銅、鋅、硼、鉬、氯微量元素人工可以加得進去嗎?這是絕對做不到的,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都不敢肯定一種作物究竟用哪種元素是必須的、這些元素怎麼配比才最好。作物也是在土壤中元素的複雜交換中得到了營養,所以我們離不開土壤元素。

既然我們大部分農民都離不開土壤元素,農民也理解了,是不是農民就會自覺地進行土壤改良了呢?答案上面已經證實不可行,必須得有個主導單位,讓農民改良土壤不吃虧才好。

現在我國搞的有機肥料項目就比較好,國家搞的到2020年肥料農藥零增長也比較好!

既然農民感覺投入產出比會降低,那麼國家來免費或者低價供應有機肥料,農民施入來改良土壤,這是非常可行的一個辦法,前幾年我在晉西北看到農民領到有機肥還不往地裡施,現在除了這些免費的,農民都有自覺購買的,這就是一個過程,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會改變一些認識,接受國家的大政策的。今年春耕肥料供應稍微有一些緊張,聽南方急需肥料的農民講那實在不行就少上一點複合肥,多上點菌肥吧,這何嘗不是個改變呢。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農民耕種施肥


四、過量施肥真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是大家能不能吃上飯的問題

最近聽到一個疫情中的故事,一個湖北的姐帶著個小孩,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開出租,沒有進項,早上隨便吃點或者不吃飯,有一天家裡實在沒東西吃了,翻箱倒櫃找到了一碗4年前的方便麵,娘倆吃了,看了讓人忍不住掉淚。

想想看,如果我們還是如現在一樣地靠化肥來喂農作物的話,總有一天化肥原材料資源枯竭了,產量跟不上了,供不上農民了,那肯定要少施肥了,而土壤中也並沒有什麼營養物質了,這時候作物會不會減產或者絕產呢?答案是一定會。趁我們現在會想到這個結果,去趕快調理土壤還來得及吧。

而為什麼要用有機肥料來改良呢?因為有機肥中有機質,生物菌肥、土壤調理劑裡有有效活菌,能夠補充土壤中的菌,使土壤中的菌興奮活躍起來,微生物要吃飯,就要起來去啃那些沉澱下來的礦物質,讓它們釋放開,在細菌工作的過程中,就會讓土壤中的土粒變得越來越細,有孔隙、有黏性,土壤中的那些礦物質、中微量元素就自然分解了,變成能被作物吸收的有機養分,然後我們再不斷地根據菌群進行配比,叫這些微生物能在一個和諧的狀態下生活,不斷地為土壤團粒結構創造好的條件,土壤自然就健康了。

作為農民,我們只是個個體,不敢想自己有這個能力來改變土壤問題,因為去改變就要損失一些,投資呀、勞動力等等。而從國家層面,在大環境上能夠給提供一個幫助,也就是降低化肥使用量的政策,比如種植規模化、無土栽培、生態種植、節水措施、深耕補助等等,那農民在有意無意間就進入了土壤改良的隊伍了。


並不是農民現實,而是農民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土壤改良怎麼走?

農民在田間休息


農民是辛勞的,善良的,但並不是無知的。他們可以看不到過量施肥對於國家,對於世界有如此的不良後果 ,但可以看到確實少上就減產、越施肥果子越不好吃,他們也在想辦法少施肥以減輕投入,同時也在想靠著社會的力量去讓土壤好起來。提振信心、給出措施,輔助農民,農民肯定會跟著走的,改良土壤,不是農民一個人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