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周霖畫作《和平鴿》


“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納西族先賢周冠南《放鵲行》有感


李群育


新寇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及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的重大隱患,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近日,全國人大又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禁食野生動物正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行動。然而,早在近百年前,納西族先賢周冠南曾有過一次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行動,並寫下了足以讓今人汗顏和反思的詩篇《放鵲行》:

“壬戎秋八月,邊境送火鵲。

曰從堮嘉來,節禮年年若。

上官味異珍,網羅遍林壑。

雙籠十八羽,恐逸嚴束縛。

計程三百里,輸送勞行腳。

中途斃三禽,懼罪心駭愕。

我見到庭前,小鳥群踧踖。

觀看裂心肝,聽之滋不樂。

階下有庖人,磨刀響霍霍。

商量佐晚餐,將以付湯鑊。

我即提籠起,愛護心生恪。

將籠掛簷端,謹防狸奴虐。

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詰朝開其樊,縱之返寥廓。

健者振翮翔,天宇得所託。

弱者欲追飛,奮翅起還落。

啁啾依我鳴,鼓翼空騰躍。

收之扃竹籠,不使鷹鸇搏。

飲啄養羽儀,放汝免燔灼。

勿傷禾與黍,勿近雕與鶚。

鵰鶚恣擊噬,傷禾罹矰繳。

寄語送鵲人,此例從今削。

各求心所安,莫謂微禽弱。

吁嗟呼!牧民亦如此,

循事天理自寬綽。”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周冠南、周霖父子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合影


標題中的“鵲”指當地稱為火鵲的一種飛禽,“行”為古代詩歌體的一種,如唐詩《琵琶行》《兵車行》等。作者周冠南(1875—1933),字殿卿,號鑑心,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舉人,與12年前中舉的父親周蘭坪,成為納西族著名的“父子舉人”。1905年,周冠南以優秀舉子身份選送日本留學,是納西族中第一個公派出國留學生。周冠南迴國後,先後任省立第一師範教員、省立第六師範校長、滇西北六屬(麗江、鶴慶、劍川、維西、蘭坪、中甸)聯合中學校長、省立第三中學(麗江中學)校長。後調楚雄雙柏縣、大理鳳儀縣任縣長,頗有清譽。《放鵲行》為任雙柏縣長時的作品,充滿了對野生動物的不忍之心、仁愛之心、敬畏之心和敢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勇氣和擔當精神。

當時,雙柏縣有一種特別的“節禮”,即每當新官到任後,當地鄉紳就組織民眾入進深山遍佈“網羅”,捕捉一種叫“火鵲”的野生飛禽,然後關進“雙籠”中運送到數百里之外的縣城,以滿足縣長的“口腹”。據稱這種“火鵲”肉質極其鮮美,深得歷代“上官”們喜歡,因此,進山捕捉奉獻官家享用,早已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定例,相沿已久,成為年年不變的“節禮”。周冠南到雙柏就任縣長不久,便有民眾送來“火鵲”,對此,他深覺惻然,感到非常不安。於是,他決定把送來的火鵲放歸藍天山林,並宣佈“此例從今削”,以後不得沿例,革除了當地相沿多年的官家帶頭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周霖畫作《清明時節》


《放鵲行》文詞優美、格調高雅、思想深邃,是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難得佳作,具有極其深刻深遠的意義。一是對當地濫捕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進行深刻反思與批評。“上官味異珍,網羅遍林壑”,上有好之下必趨之,這種陋習存在的根源首先在於“上官”有喜好,才導致了民眾“網羅遍林壑”大肆捕捉的情況。二是對野生動物要有不忍之心、仁愛之心、敬畏之心。從網羅遍林壑捕捉火鵲,到關進籠中還恐逃跑而“嚴束縛”,在計程三百里的途中有的已斃命;從送到庭前時群鳥驚恐之狀,到作者“觀看裂心肝,聽之滋不樂”,“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等生動表達中,體現了作者的不忍之心。從輕輕把鵲籠提起掛在屋簷上,以防貓之所欺,到次日一早開籠放飛時“健者振翮翔,天宇得所託。弱者欲追飛,奮翅起還落。啁啾依我鳴,鼓翼空騰躍。收之扃竹籠,不使鷹鸇搏。飲啄養羽儀,放汝免燔灼”的生動描寫,特別是寫到弱者恢復體力後放飛時的叮嚀:不要傷害農人的莊稼,否則會遇到網和箭,也不可飛近有利爪的鷹,以免被其所食——如同家長在叮囑出遠門的孩兒,讀來令人動情動容,體現的是對野生動物的仁愛之心。“各求心所安,莫謂微禽弱”。指出不要覺得野生動物看似微弱而小視它們,體現出對野生動物應有的敬畏之心。三是敢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擔當精神。“寄語送鵲人,此例從今削。”革除了相沿多年的舊習。周冠南上任伊始,就要革除他的前任的前任們形成的規矩,沒有擔當奉獻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四是把關愛野生動物與為政愛民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吁嗟呼!牧民亦如此,循事天理自寬綽。”其思想境界又上一層樓,更讓人深思。

《放鵲行》所反映的對野生動物的不忍之心、仁愛之心、敬畏之心,敢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擔當奉獻精神,與納西族東巴經典中強調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兄弟,要善待自然,不可傷害自然,否則必然遭到大自然無情報復的生態觀,倡導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各民族是同胞兄弟要和睦相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和諧發展的納西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今日重溫《放鵲行》,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麗江古城百歲橋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作者簡介】李群育,納西族,原麗江日報社社長、總編,麗江市人大常委會副巡視員,200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新編麗江風物誌》主編。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稿提供 李群育

圖片來源 《世界遺產中走出的畫家周霖》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李群育】“豈忍恣口腹,付廚供大嚼” ——重溫《放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