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天堂,已成墳場,為什麼企業自媒體越做越差?六大原因解析

隨著自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不少企業都設置了自媒體運營崗位,但是很多企業的自媒體卻沒有做出什麼效果,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價值,還讓企業背上了新的成本負擔。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在為許多科技類企業進行自媒體運營診斷和服務過程中,大致總結出如下一些原因:

第一:產品

企業運營自媒體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做顯性或隱性的推廣。所以如果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本身質量不行,達不到業界平均水準的話,投入再多成本,運營人員也是很難把自媒體做好的。線上市場是一個很透明的市場,用戶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評價或對比信息,那種靠銷售個人能力,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是不可能出現的。自媒體的功用,是解決“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問題,而不可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

第二:平臺

五年前的自媒體平臺,基本只有雙微,陣地相對單一,幾乎不存在什麼選擇困惑。而現在的自媒體平臺,對於企業來說,即便微博可以放棄,但大量的興趣閱讀平臺,都具備不同程度的自媒體運營價值,包括頭條號、百家號、網易號等等,此外還有一些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問答平臺,以及一些垂直領域的內容或社區平臺。而很多企業,還始終固守在訂閱號或服務號上,眼看著粉絲閱讀率從10%降到了1%,也仍然不準備做出什麼改變,維持鴕鳥心態,不懂得與時俱進。

未至天堂,已成墳場,為什麼企業自媒體越做越差?六大原因解析

第三:人員

目前在主流自媒體平臺上,除了少數進入較早,拿到了流量紅利的大V外,其它那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基本上都已經從個人作坊,過渡到機構化運作的狀態了。新進入的個人運營者,已鮮有機會再發展起來。而企業自媒體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五年前,也許企業只需要配置一名身兼美工、策劃、採編的自媒體運營專員,就可打造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企業訂閱號了。但現在如果還是這樣的人員投入,怎能與那些擁有策劃、編輯、設計、H5和小程序前後端開發、視頻製作、主播、客服、推廣以及社群運營等,人員完整、分工明確、專業化和流水線作業的自媒體團隊搶流量呢?

第四:運營

早期的訂閱號和服務號可以說是兼具拉新與促活價值的。一方面,文章的粉絲閱讀率高、轉發量大;另一方面,官方對誘導關注的限制也並不非常嚴格,企業可以通過轉發獎勵或裂變活動,收穫不錯的運營效果。可現在的訂閱號和服務號,隨著文章粉絲閱讀率的大幅下降以及對誘導關注的堅決封殺,連促活的價值都降低了很多,就更別提拉新了。可很多企業在自媒體運營的模式上,卻沒有做出太大的調整,仍然寄希望於一招通吃,沒有針對自媒體的價值和功能進行與時俱進的拆分,並通過更有針對性的策略,採取更加靈活的、矩陣式的、組合式的運營模式。

未至天堂,已成墳場,為什麼企業自媒體越做越差?六大原因解析

第五:定位

早期,企業基本只是將自媒體定位為自主的品牌宣傳渠道、免費廣告渠道或客戶服務渠道,所以在不少企業中,自媒體運營的職責,是歸屬於市場、公關或客服部門的。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眼球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對用戶流量價值認知的提升、隨著新出現的很多SaaS工具能夠幫企業實現線上交易的閉環,越來越多的企業,寄希望於其自媒體,能夠承擔更多的實實在在的營銷職責,並開始發力。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仍然佛系運營自媒體的企業,將會嚴重落後於市場趨勢,在與那些採用積極策略運營自媒體的競爭對手的比拼中,逐漸被邊緣化。

第六:內容

最後,再說說最關鍵的問題:內容!企業做不好自媒體,不能全怪自媒體平臺對企業所發內容的“嫌棄”或用戶群的不精準。現在的很多自媒體平臺,都是覆蓋全量用戶的,且通過持續優化的推薦算法和用戶畫像,無論對於什麼細分領域,對於確實有價值的內容,即便不能確保篇篇都爆,但只要堅持輸出,是一定會有效果的。所以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企業發佈的內容,對用戶沒有持續的吸引力。有些企業,為了短期內把自媒體運營指標做上去,會找很多捷徑,例如花錢買粉買評論買轉發、藉助一些原創度檢測工具拼湊炮製偽原創、找一些不懂本企業技術和產品的自媒體代運營機構炮製可讀性極差的水文,或是想盡辦法寫出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軟文騙點用戶,等等。這些手段,也許能取得一時之效,但其實都是在透支用戶對企業自媒體的信任,最終企業自媒體的結局很可能將是,未至天堂,已成墳場。

未至天堂,已成墳場,為什麼企業自媒體越做越差?六大原因解析

創作不易,歡迎朋友們關注、評論、轉發。如商業轉載或其它,請聯繫:keji5u(科技無憂訂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