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提起來現象級遊戲,大家會想到什麼?魔獸世界還是王者榮耀?亦或是曾經火爆每個網吧的紅警、反恐精英。隨著電腦的普及,遊戲慢慢就變成了電腦遊戲的簡稱,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甚至一零後,都能熟練的操作著鼠標鍵盤或是手機屏幕,肆意的揮灑著自己的青春。那些坐在旁邊漸漸老去的七零八零後們,可否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也曾經歷過一個現象級的遊戲,只不過這個遊戲沒有閃爍的屏幕,而是一項實實在在的運動,

溜溜球。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一、那個風靡一時的胖子大叔

提起溜溜球,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孩子們腦中就會第一時間浮現出一個紅短袖,揹帶褲,滿臉笑意的胖大叔形象。這就是把溜溜球帶到中國的郭大王。

郭大王本名郭恆均,1947年4月5日出生在廣東順德,後旅居臺灣。在他小時候,臺灣出現了一股溜溜球的熱潮,說到這裡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溜溜球。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溜溜球又叫悠悠球,英文名是YOYO。構造十分簡單,在一個繩子前端掛著一個輪子形狀的重物,看起來很幼稚,但其實最早是被用來狩獵和格鬥的武器,入門簡單但精通很難,因為其花樣繁多並且極具觀賞性,因此很快從法國和英國傳到世界各地,風靡全球。

臺灣有許多溜溜球的比賽,才上五年級的郭大王第一次觀看比賽就被溜溜球給徹底迷住了,選手魔術般的表演讓他如痴如醉,從此與這個小球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廢寢忘食的鑽研各種高難度技術和手法,成了遠近知名的民間高手。

1991年,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形勢一片大好,尤其是排頭兵上海,更是發展迅猛,吸引了一大波臺商前來投資。郭大王也隨大流來到上海淘金,投資項目自然是自己的最愛---溜溜球。

那時的上海,雖然物質生活已經很豐富,但是精神生活上跟大部分中國其他地區一樣,還比較貧瘠。孩子們沒有過多的娛樂項目,這個神奇小球的出現,瞬間就引爆了市場。在上海灘創造了一個屬於溜溜球的傳奇,堪稱當時的現象級遊戲。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當時上海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拿著溜溜球苦練手法的年輕人,“螞蟻上樹”、“帶狗散步”、“鯉魚翻身”、“蜻蜒點水”、“五角星”,這些極其傳神的專有名詞,成了人們見面必會討論的熱點話題。這股風潮甚至一路席捲中國大地,從廣州到哈爾濱,愛好者不計其數。而印在溜溜球上的那個憨憨的胖大叔形象,也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出生於80年的姚明,也是玩著郭大王的溜溜球長大的,2003年抗擊非典的電視臺特別節目上,姚明見到了郭大王,看著兒時的偶像,姚天王顯得很興奮,一個勁說:“我五年級的時候也很迷溜溜球,還記得那個五角星造型,我練了無數次都沒有成功….兩位“球王”還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二、曇花一現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苦澀與無奈

都說相由心生,仔細的端詳郭大王的面相,不難看出他是一個老實人,而老實人做生意有著先天的缺陷。雖然現在那些富商大賈們口口聲聲說,做生意誠為先,一定要實在,才能將生意做大。但是別忘了這只是成功者的心靈雞湯,欺騙後來人的話語而已。生意大了攤子大了才可以談誠信,在一個企業發展的原始積累階段,都是血腥殘酷的,充滿了心機與欺騙。

而這恰恰是郭大王所不具備的。

溜溜球在上海的火爆吸引了許多仿製的產品出現,當時人普遍比較窮,價格更低的仿製品很快就“劣幣驅逐良幣”,把曾經專屬於郭大王的市場壓榨的乾乾淨淨。不過這時郭大王也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看到上海待不下去了,就來到廣州開辦工廠,專門生產一種名為“溜溜卷”的蛋卷。依靠溜溜球打下的名氣,並且通過買蛋卷贈送溜溜球等營銷手段,郭大王又賺了個盆滿缽滿,最火爆的時候,有客戶直接拿出五十萬現金求購蛋卷,當時廣州人的月收入也不過就三五百,五十萬需要不吃不喝一百年才能攢出來,可見郭大王的風光。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就出現了問題,問題首先出在工廠內部。看到郭大王憨厚可欺,有個會計開了2000元的支票後向郭大王辭職。過不多久才發現,那會計將支票金額前面加了個2,後面加了個0,2000元變成了22萬元,全部用來炒股票。雖然發現及時,仍然只追回了十萬,其餘錢款都打了水漂。

還有些業務員,明裡暗裡操縱交易,損公肥私,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慢慢的,工廠的虧空到了一百萬。這時候,又來了致命一擊。一名少年在買了溜溜卷以後,忽然發現居然沒有得到贈送的溜溜球,也許是生產環節監控不嚴,也許是競爭對手惡意搞鬼,反正就是該少年一怒之下寫了篇文章直斥郭大王欺詐,並發表到了一份全國知名的報刊上,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供不應求的產品瞬間無人問津,商家也不再進貨,工廠迫不得已只好破產倒閉。

遭受重創的郭大王只好回到上海,但是在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場想要東山再起談何容易,1997年,郭大王輾轉來到東北,希望能夠開闢新的市場。

東北人的熱情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不管是在瀋陽還是在哈爾濱,年輕人對溜溜球以及郭大王都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興趣,據郭大王回憶,他每到一地,就要籤無數的名,甚至比一線明星簽名還要多。

但是,東北彪悍的民風,不甚規範的市場很快又讓水土不服的郭大王吃足了苦頭。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那個時候的東北市場,談生意可以,但是要喝酒,感情深不深,全靠酒來捫。郭大王持齋多年從不飲酒,而且因為身體原因也不能喝,於是就讓副手代替。可是不喝酒就不談生意,東北爺們也是說到做到,於是郭大王的東北之行又鎩羽而歸。

三、吃齋唸佛與人為善的修行人生

郭大王很善良,這是與他有過交集人們的一致評價。他信佛,並且很早就開始吃齋,在生活中,也一直是把行善作為第一要義。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總會無償獻血,一生獻血百餘次。早年在臺灣時候就無償獻血54次,到大陸經商後,也從來沒有停止,每到一個城市,都會跑到醫院去獻血,他常說,這也是一種修行,是可以積陰德的。

郭大王還默默資助了十餘名家境貧寒的孩子完成學業。有一次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一位女士攔住了他,激動的說:您是郭大王吧,真的感謝你,1995年的時候,你資助了我們500元錢,就是靠著這個錢,我家孩子才能考上清華大學。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然而郭大王卻很少對外人說,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眾生皆苦,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是為了讓受苦的人們感受到一絲生活的溫暖,寧可人人負我,不可我負人人。

四、遠離了爾虞我詐的商場,他以小餐館為生

厭倦了商場的硝煙,郭大王回到上海,用僅剩的資金開了間小小的素菜館,主要經營臺灣的各種素食。這間小小的餐館就和他的主人一樣,忠厚實在。不管是菜品還是用料乃至價錢,都無可挑剔,很快就成了遠近素食客人的最愛。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素菜館的招牌菜菩提砂鍋,郭大王獨創,全上海僅此一份,奶黃色的湯頭是重頭戲,濃濃的椰香裡還透著一絲咖喱香,喝起來馥郁醇香卻絲毫都不厚重,讓人忍不住盛完一碗又一碗!

姚明兒時偶像,從臺灣到大陸,白手起家創造一個商業神話

還有那惟妙惟肖的素鰻魚、素排骨,以及名為“長相思”的素紅腸都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現在已經是虹口區排在榜首的素食餐廳,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人們。

2016年,郭大王去世了,引來了無數八零後的唏噓。他靜靜地來又靜靜地走,帶走了我們兒時的共同回憶,留給了我們一個屬於普通人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