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4 程度、最佳類

類型4 程度、最佳類


  高考趨勢 此類選擇題,由於題干與各個答案之間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密切聯繫,要求選擇最優選項,具有一定難度。此類選擇題的特點是在題幹中或者選項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程度性詞語按出現的方式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出現在選擇題的題幹中,也就是大家特別熟悉的要求最佳選擇題;一類出現在選擇題的選項中,以過於絕對的表述出現。

解題秘籍 要抓住題幹中這類題型的標誌性特定詞句,如“主要在於”“主要因為”“最根本”“最能說明”等,找出答案中涵蓋最全面或解釋最深刻的選項。對於最佳選擇題一般做到“三選三不選”:選全面不選具體,選根本不選直接,選本質不選現象。基於此,如果選項僅僅是對題乾材料某一部分的表象概括,即使是對的,也不是要求的最佳答案,要特別注意!對於出現絕對性程度副詞的選項,如最、均、全部、徹底、都、完全、始終、一直、開始等,基本可以判定該選項錯誤。

1.(2019·全國文綜Ⅰ,27,改編)明中後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後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山東更適宜產棉 B.北方地廣人稀

C.經濟全球化影響 D.地區經濟的差異

解析 山東是重要的棉花產地和棉布市場,而江南是棉布的生產地,棉織業發達,這體現了地區經濟的差異,故選 D項;山東更適宜產棉無法解釋“而後返銷棉布”,排除A項;北方地廣人稀與產棉、產布均無直接關係,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南北方的經濟分工關係不大,排除 C項。

答案 D

2.(2019·全國文綜Ⅰ,33,改編)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後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並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後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廣泛建立奴隸制度 B.傳播了本國落後文化

C.大肆進行黑奴貿易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解析 據材料“拉美國家並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後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丁美洲曾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後的生產方式被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後的歷史包袱,故選 D項;北美地區也存在奴隸制度,排除 A項;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對於美洲而言不是落後文化,排除B項;北美也存在黑奴貿易,排除 C項。

答案 D

3.(2017·海南單科,2,改編)“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下列各項中,最接近這一說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B.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

C.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D.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解析 材料強調通過格物致知達到“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的境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國治而後天下平”,治理好國家。A項強調“身正”,即統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國家,與材料說法最接近,故正確;B項呼籲人們以仁愛之心處理各種關係,與材料意思不符,故錯誤;C項強調做善事要從點滴做起,與材料意思不符,故錯誤;D項體現出反專制的思想,與材料意思不符,故錯誤。

答案 A

4.(2018·全國文綜Ⅰ,34,改編)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後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於開採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於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  )。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於全面

C.缺乏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觀察

D.前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

解析 材料信息中有關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研究視角有經濟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這說明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故B項正確;歷史研究沒有唯一正確的觀點,研究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英國最早具備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自然條件優越等,這些視角都是基於對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而得來的,故C項錯誤;前期的研究未必比傳統觀點更為可信,故D項錯誤。

答案 B

5.(2018·北京文綜,21,改編)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貴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紀70年代,為便於徵兵、徵稅和編制戶籍,明治政府規定“凡國民,必須取姓”,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引進西方生活方式,促進文明開化

B.推動四民平等,加強對百姓的管理

C.建立地方體制,強化中央集權

D.推行“文明開化”,發展近代教育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明治維新前,日本只有貴族和武士才有姓”“為便於徵兵、徵稅和編制戶籍”可知,明治政府規定的“凡國民,必須取姓”有利於打破貴族和武士的特權,推動國民平等,加強國家對百姓的管理,便於徵兵、徵稅等,故B項正確。

“取姓”與引進西方生活方式沒有必然聯繫,排除A項。建立府、縣、道的地方體制是建立中央集權政權的一項劃時代的政治變革,材料與此無關,排除C項。推行“文明開化”,發展近代教育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答案 B

6.(2017·江蘇單科,20,改編)建築是凝固的藝術。右圖是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築,被稱為“跳舞的房子”。與這一建築藝術風格最為接近的美術作品是(  )。

A.《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B.《格爾尼卡》

C.《向日葵》

D.《自由引導人民》

解析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築脫離常規建築風格,被稱為“跳舞的房子”,屬於現代主義藝術風格。《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屬於現實主義藝術風格,故A項錯誤;《格爾尼卡》屬於現代主義藝術風格,故B項正確;《向日葵》是印象派作品,故C項錯誤;《自由引導人民》屬於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故D項錯誤。

答案 B

1.(2018·重慶三模,24)《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記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今山東省曲阜),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共傳三十多代,戰國時為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並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下列從魯姓起源中獲得的信息最為準確的是(  )。

                     

A.周禮成為維護西周統治的有力工具

B.諸侯爭戰是魯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C.我國的姓氏起源於西周的分封制

D.魯姓的起源體現了宗法制的興衰

解析 周禮是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而題幹中提及的分封的魯國卻為楚國所滅,與周禮相悖,故A項錯誤;題幹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是魯國滅亡的原因,故B項正確;我國姓氏多達萬個,分封制只是部分姓氏的來源,如姜、姚等姓則來源於更早的母系氏族公社,故C項錯誤;魯姓起源於宗法制的衰亡時期,而非興盛時期,故D項錯誤。

答案 B

2.(2018·齊魯名校科研協作體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考衝刺模擬五,25)《史記·儒林傳》記述了當時的學術源流:“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結果

B.西漢政府政策調整的結果

C.齊魯之地經濟最為發達

D.百家爭鳴歷史格局的遺留

解析 “焚書坑儒”主張打壓儒家文化,故A項錯誤;西漢“罷黜百家”能夠體現儒家的正統地位,但不能改變儒家經典的起源地,故B項錯誤;漢代關中地區的經濟最為發達,故C項錯誤;材料講述的是儒家經典主要源於今山東附近,百家爭鳴時期儒家文化盛於齊魯之地,故D項正確。

答案 D

3.(2019·安徽毛坦廠中學高三5月聯考,26)北宋政府對官民著裝有著嚴格的規定,“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時則普遍出現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的現象。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商業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眾熱衷於追逐奇裝異服潮流

C.理學盛行促進了社會思想解放

D.社會經濟發展衝擊了等級秩序

解析 據材料“南宋時則普遍出現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的現象”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社會經濟發展衝擊了等級秩序,故選D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舊低下,排除A項;材料“有一等晚年後生”說明是部分人衣裝“不體舊規”,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理學強調三綱五常,限制人們的思想,排除C項。

答案 D

4.(2018·山東濟南二模,27)明清時期,宗族組織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普遍出現。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北地區直至清代中後期宗族組織的發展依然較為遲滯,結構鬆散,規模有限,幾乎沒有族產,祠堂也很少見。造成宗族建設“南強北弱”現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方戰亂的影響程度不同

B.宗法觀念強弱存在地域差異

C.儒家進步思想影響區域變化

D.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有別

解析 元末明初與明末清初的戰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方宗族建設,但不是造成宗族建設“南強北弱”的主要因素,故A項錯誤;宗法觀念不是造成宗族建設“南強北弱”的主要因素,故B項錯誤;明清之際的儒家進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方宗族建設,但不是造成宗族建設“南強北弱”的主要因素,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文化教育水平較高,更有利於宗族建設,而戰亂、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北方經濟基礎薄弱,無法承擔宗族建設的費用,故D項正確。

答案 D

5.(2019·廣東肇慶三模,27)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馬可·波羅在500多年前遊歷該國,盛稱其耕種、勤勞與人口眾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可能遠在今日之前,這個國家法律與組織系統所能容許它聚集的財富已經達到最高程度。”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

A.馬可·波羅的敘述並不真實

B.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與清朝相當

C.清朝的社會經濟停滯不前

D.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經濟轉型

解析 據材料“1776年”“這個國家法律與組織系統所能容許它聚集的財富已經達到最高程度”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經濟轉型,故選D項;材料“和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說明馬可·波羅的敘述有其真實的一面,排除A項;材料“幾乎一模一樣”說明仍存在差異,排除 B項;僅依據材料無法看出清朝的社會經濟停滯不前,排除C項。

答案 D

6.(2019·山東濰坊二模,29)下表內容為兩位學者對五四運動的認識。

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歸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是中國人的國家情感存在與力量的突變證明,如果還有什麼地方的人對中國人愛國主義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懷疑態度,那麼這種證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

[美]杜威《中國人的國家情感》

據此可知,兩人都認為五四運動(  )。

A.爆發原因是中國外交的失敗

B.是缺乏理性的盲目愛國行為

C.體現了國人的愛國精神

D.改變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解析 根據材料“事實證明,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中國人的國家情感存在與力量的突變證明”可知兩人都認為五四運動體現了國人的愛國精神,故選C項;依據材料可知僅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中國外交的失敗,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兩人都認為五四運動體現了國人的愛國精神,而非盲目愛國行為,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兩人都認為五四運動體現了國人的愛國精神,並未涉及五四運動對中國革命進程的影響,排除D項。

答案 C

7.(2019·四川成都一模,32)全面抗戰初期,華北抗日根據地兒童喜歡的大多還是玩球、跳繩之類的傳統遊戲。到了中後期,軍事遊戲、反日愛國遊戲和學習遊戲等兒童遊戲產生並逐漸流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兒童身心飽受戰爭摧殘

B.兒童娛樂方式的多樣化

C.敵後戰場取得輝煌戰果

D.中國共產黨抗戰動員的廣泛性

解析 根據題幹可知,根據地兒童遊戲經歷了從全面抗戰初期的玩球、跳繩到中後期的軍事遊戲、反日愛國遊戲和學習遊戲的變化,說明中國共產黨甚至通過兒童遊戲進行了抗戰動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動員的廣泛性,故選D項;題幹反映的是根據地兒童遊戲種類的變化,沒有提及戰爭對兒童身心的摧殘,排除A項;題幹反映的是兒童遊戲這一娛樂方式的變化,沒有體現其他的娛樂方式,不能說明娛樂方式多樣化,排除B項;題乾沒有提及抗戰成果的內容,排除C項。

答案 D

8.(2018·山西大同、陽泉二模,29)宋子文於1945年建立中國紡織建設公司,資產主要來自接受敵偽產業,後來靠著低息貸款、官價外匯、低價收購原料和免於政府收購等政策壟斷了棉紡織業的進出口貿易。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的發展主要得益於(  )。

A.國民政府執行自由寬鬆的金融貿易政策

B.日資企業退出給民營工業騰出經營空間

C.官僚資本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控制和壟斷

D.民族工業萎縮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減弱

解析 據材料“靠著低息貸款”可知金融政策並不是自由寬鬆的,故A項錯誤;材料“壟斷了棉紡織業的進出口貿易”說明民營企業沒有獲得足夠空間,故B項錯誤;材料“靠著低息貸款、官價外匯、低價收購原料和免於政府收購等政策壟斷了棉紡織業的進出口貿易”反映出官僚資本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控制和壟斷,故C項正確;據材料“壟斷了棉紡織業的進出口貿易”,可知D項錯誤。

答案 C

9.(2014·廣東湛江二模,19)《人類的故事》敘述道:公元前6世紀,雅典人決定尋找一位更仁慈的改革者,最後找到了最佳人選。他給雅典人提出了一整套法案,極好地體現了作為希臘人性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適度”原則。這位“最佳人選”是(  )。

A.梭倫 B.普羅泰格拉

C.克利斯提尼 D.蘇格拉底

解析 梭倫改革兼顧貴族和平民利益,具有中庸特點,故A項正確;普羅泰格拉和蘇格拉底是生活於公元前5世紀的著名哲學家,故B、D兩項錯誤;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讓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與“適度”原則無關,故C項錯誤。

答案 A

10.在15世紀,斯特拉斯堡(今法國東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屬於宗教書籍,10%屬於古典書籍。從1500年到1520年,在該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書籍上升到總數的33%,而與宗教相關的書刊下降為總數的27%。對上述變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義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學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

解析 材料表明,1500年到1520年宗教書籍的比重下降,古典書籍的比重上升,說明此時的西方學者重視並推崇古典書籍,同時宗教的地位有所下降,雖然B、C兩項說法正確,但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主要原因是此時西歐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廣泛傳播,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要求個性解放,故A項是最佳理解。印刷術傳入歐洲是在14世紀,故D項錯誤。

答案 A

11.(2019·四川教考聯盟二診,34)1929年1月,蘇聯政府先後在一些大中城市對居民實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給制,後擴大到全體城市居民。到1935年1月,蘇聯開始取消麵粉、麵包的配給制,並在1936年取消了所有商品的配給制。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蘇聯(  )。

A.計劃體制被逐步打破

B.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C.人民的建設熱情高漲

D.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改變

解析 蘇聯政府對城市居民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的供應實行的配給制逐漸被取消,說明社會生產的產品在逐步增多,這是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結果,故選B項;1936年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才真正建立起來,排除A項;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對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壓制作用,排除C項;從材料信息中不能看出經濟中農輕重的比例關係,所以不能得出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改變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 B

12.(2014·河北唐山二模,34)讀下表,可以得出的最佳結論是(  )。

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調整表

調整方向

調整內容

財政政策

緊縮政府開支,收縮社會保障計劃

貨幣政策

控制貨幣供應量,抑制和降低通貨膨脹率

稅收政策

削減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降低消費稅、捐贈稅

A.自由放任政策迴光返照

B.堅持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推出宏觀調控的新政策

D.凱恩斯主義風光不再

解析 “收縮社會保障計劃”“控制貨幣供應量”並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故A項錯誤;以上信息可以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已經開始調整了,但國家政策沒有恢復到自由放任階段,故B項錯誤;這些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都出現過,不能稱之為“新政策”,故C項錯誤;題幹中的政策調整說明戰後盛行的凱恩斯主義遇到很大麻煩,故D項正確。

答案 D


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4 程度、最佳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