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虛雲禪師、太虛大師、弘一法師和印光法師是被後人公認的近代四大高僧,而弘一法師更是拜印光法師為師父,印光法師可謂是近代高僧中的代表。他的一生行善無數,品德高尚,弘法講經,為我國的佛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

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左弘一法師,右印光法師

與佛結緣

印光法師1861年出生於陝西合陽縣,他自小聰明穎慧,善於讀書,曾跟隨哥哥一起學習儒書,尤其喜歡朱熹、韓愈、歐陽修的書,受其影響而闢佛。

直到15歲以後他接觸到了佛經之類的書籍,讀完佛經給他的感悟很大,他深受啟迪,認為自己以前的想法根本不對,於是決定一心向佛。

1881年,禮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道純和尚出家。第二年,來到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在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

在這以前,他在湖北省竹溪縣蓮化寺曬經時,讀到寺裡的殘本《龍舒淨土文》,得知唸佛法門之妙。他從小有眼疾,幾乎失明,自從一心念佛,數載之後,眼疾慢慢就自愈了。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苦行修經

1887年,聽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於是他便辭師前往修行。

1888年重新回到資福寺,在寺內擔任香燈、寮元及藏主等職。在這期間,除了唸佛外,深入經藏,還研讀了大乘典籍。

1891年,至北京龍泉寺當行堂,苦行培福,潛修密證,長養聖胎。

1894年,普陀山法雨寺的化聞和尚來北京迎請《龍藏》經書,返程時需有人陪護,印光法師自告奮勇跟隨化聞和尚南下,至法雨寺藏經樓,在此苦讀經文。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印光法師

1895年,應眾僧邀請,公開宣講《佛說阿彌陀佛經要解便蒙鈔》,講完以後,開始閉關,閉關修煉6年有餘。

1905年,諦閒法師要為溫州頭陀寺請藏,請印光法師協助,他陪著諦老去了一趟北京,事畢又回到法雨寺藏經樓。至此,出家三十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

弘法講經

校訂、刻印、流通佛經佛書,是印光法師弘宗演教的主要方式,自1918年起,就專門為刻印善書、佛書,多次親赴上海、楊州、蘇州、南京等地。其時他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印數達數十萬冊,大多數都贈送給了有緣人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印光法師文鈔

1930年,由印光法師發起,王一亭、關絅之、黃涵之等居士協助,明道法師主持,在上海常德路覺苑內籌備成立佛經流通部——弘化社,制定流通辦法為全送、半價、照本三種,旨在弘法利生,與一般書店的營業謀利截然不同。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經書

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法師生活一直奉行節儉勤約,吃飯方面只要能吃飽就行,從來不挑揀講究,每日食以粗茶淡飯,且不浪費一粒米;穿衣方面只要能夠禦寒就行,尤其討厭華麗的服裝,一件衣服經常是穿了一年又一年

如果別人供奉給他珍美的衣食,他是萬般不肯接受的,實在推辭不掉的,他就把供奉的這些珍貴的東西轉贈給別人;如果是普通的物品,他就交到寺廟的庫房,供全寺一起享用。

有一次,關絅之居士請他到家應供,他提前聲明只需準備幾個饅頭、炒豆腐渣兩樣即可,如果還準備其其它的,自己肯定是不去的。關居士無奈,只得在素齋席上備了這兩樣東西。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饅頭

他住錫太平寺時,關居士去拜訪,樓上樓下找不到他,最後在天井中找到了,原來他蹲在地上洗衣服

他雖薄以待己,卻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養的香敬,他都拿來印佛書流通,為人種福田。他對於賑災濟貧的事,權衡輕重,先其所急。

深明大義,造福百姓

1917年,北京、天津一帶遭受嚴重水災,高鶴年北上勘察災情,回來後發現災情嚴重,於是和當地的有志之人組成“佛教慈悲義賑會”。印光法師聽聞這件事情後心中牽掛無比。這時候法雨寺的方丈是了清和尚,於是他主動聯繫方丈並和了清法師出面,召集諸山長老,在普陀山也設了賑災分會,大家隨緣樂助。他認為“救災即是普度眾生”印光法師把他僅有的十元大洋也捐了出來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印光法師

1919年,印光法師為印經事,約高鶴年陪他到上海。這一次高鶴年陪他到“南園”,和佛教護法居士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等見了面,為他們說淨土法門。簡氏兄弟供養他千元,其他居士也有供養,這恰夠他印經之需。這以後,到普陀山去求皈依的人,如山陰道上,接應不暇。皈依者供養之款,他一概拿來作印書贈人之用。

1926年,劉鎮華帶兵圍困了西安城,城內百姓受害嚴重,無飯可食,無衣可穿,這期間餓死不少人。解圍之後,印老立即以印書之款,匯去三千元為西安的百姓辦賑濟。

1935年陝西大旱,印光法師從王幼農居士那裡瞭解到情況後,立刻拿出存摺,令人提款一千元匯去,而提匯之後,存摺餘額剩下了百元,而報國寺的一切費用全賴存摺款維持,他認為賑災事急,餘事均可從緩。……

功成圓寂

大師一生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養香敬,從來不入私囊,助印佛書流通而外,辦佛教義賑會、慈幼院等,致力於慈善事業,廣種福田。

1940年農曆十一月初四,大師預知時日已到,端坐唸佛,安祥生西,時年八十,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行善無數,普度眾生

印光法師

僧俗弟子為他在靈巖山頂建了一座塔,1947年9月19日將大師舍利奉安入塔。

大師一生嚴持毗尼,一絲不苟,六時念佛,三業清淨,護教重道,勤奮修學,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弘揚淨土,不遺餘力,皈依弟子,眾星拱辰。後人尊大師為淨土宗第十三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