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里

江心坡指的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合流處之間以北的地帶,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縣,西含土壤肥沃,礦產天然資源豐富的葡萄縣(Putao)盆地,南到克欽邦野人山和雲南邊界尖高山以北。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熱。炎熱地區傳染病易茲生,因而疾病較多。江心坡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不過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里說,其實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為麥克馬洪線東段即所謂的中緬未定界北段。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而所謂"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未定界北段的問題,確切的說,主要是北段邊界是如何勘定的。

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里

明代

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在西南設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的範圍包括幾乎緬甸全境、泰國北部、老撾中部、印度東部一區,毗鄰孟加拉國。其中江心坡在孟養軍民宣慰使司範圍內。

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里

1531年(明嘉靖十年)明廷腐敗疏於管理緬甸東籲王朝建立,逐步統一下緬甸大古剌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等諸土司行政區域,並不斷進攻明朝內地土司行政區域。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載:"緬甸(東籲王朝)統一的最後完成,是在莽應龍統治時期(1551年-1581年)。莽應龍先於1555年佔領阿瓦,1556至1557年間又征服了北部撣族諸小國,東部國境到達泰國境內。經過三次戰役,先後佔領孟養、孟拱、蠻莫、孟密、伽沙、猛別等地……"。

明朝中葉,雲南巡撫陳用賓在雲南邊境設立了銅壁關、萬仞關、神護關、巨石關、鐵壁關、虎踞關、天馬關、漢龍關等八關。八關是"以控制關外諸土司,防緬內侵,非所以為滇緬之界也"。明朝隨著自身勢力的衰微,對關外土司的控制實際上越來越鬆弛,且在明緬戰爭中被緬甸佔去了一部分領土。

清代

清朝與緬甸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是為了消滅逃入緬甸的南明殘餘力量。

結果就是緬甸將南明永曆帝交給清軍,李定國病死,南明在緬境內的最後殘餘力量瓦解。清軍達到目的即返回雲南,隨後清廷與西南清軍主將吳三桂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內部權力鬥爭上,由於此次戰爭目的本身不在緬甸,所以對於邊境沒有多大影響。第二次是在乾隆年間,1752年,東籲王朝被雍籍牙王朝(1752-1885)取而代之,由於其勢力不斷向雲南邊界伸展,干涉雲南邊境土司的內部事務,引發了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1765-1769)。清軍在清緬戰爭(1762-1769年)中數次攻入緬甸,後緬甸向清廷臣服,成為中國的藩屬國。1790年(乾隆55年)乾隆80大壽,緬王入賀,並請封號。乾隆封他為"阿瓦緬甸國王"(所謂阿瓦,即曼德勒,為當時緬甸首都),並賜印信,同時賜予木邦、孟幹(即孟艮)、蠻莫宣撫司印信。乾隆這一做法,事實上把好不容易收復的木邦、孟艮、蠻莫三地又送給緬甸。清緬戰爭期間,清政府一度恢復了對孟拱、木邦、孟艮、整邁等土司的統治,但是隨著徵緬戰事的結束,緬甸備表入貢,清王朝對這些土司旋又不加過問。"置三司於不問,任緬處置,猶得曰,緬已世世臣服,恭順無二,養拱諸地雖屬緬仍屬於我然。"(注:李根源:《永昌府文徵》紀載卷25,第12頁。) 清政府的這種自己人的觀念,在能夠維持其藩屬體系的條件下,還出現不了多大問題,但在西方國家頻頻入侵,清王朝的屬國皆被列強吞併後,就難免會造成邊界領土的糾紛,並使清政府在與列強談判時處處陷入被動。

晚清

1885年8月英政府藉口"柚木案"向緬甸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隨後訴諸武力,吞併了上緬甸。英緬第三次戰爭後,緬甸本部全境淪為英殖民地,正式的吞併條約是在中英之間簽定的,1886年7月,中英簽訂《中英緬甸條款》,清政府被迫承認英國佔領緬甸。

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里

此後,中英兩國開始出現滇緬邊界的領土糾紛。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曾提出滇緬邊界問題。英國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紀澤表示,願意在界務上做一定讓步:第一"將潞江(即怒江、薩爾溫江)以東之地,自雲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洋圖所謂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為兩國"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處勘明一地,允許中國立埠,"設關收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頁。)由於中英雙方在緬甸存祀問題上一直僵持,對英方這一表示,曾紀澤於卸任前只與英國外交部互書節略存卷。1886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慶親王奕匡和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簽署《緬甸條約》,其中並無一字涉及兩國邊界,僅僅規定"中緬邊界由兩國派員會同勘定"。接任曾紀澤出任駐英公使的劉瑞芬,任職三年,竟沒有就這個問題和英國當局談判交涉一次。

晚清時期,江心坡已經成為處於克欽族等土著部落獨立狀態,不受中國和緬甸任何一方統治。駐英公使薛福成認為"(邊界)北路在野人山之北,有甌脫之地千八百餘里,相傳為明時茶山、裡麻兩土司故地,今亦野人居之,既不屬華,亦未屬緬。"(見嶽麓書社版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680-682頁)

光緒十七年(1891年),英國藉口一個英國人被野人山(在邁立開江以西)的傈僳族人燒死,派兵進佔傈僳族居住的野人山、江心坡的麻陽、壘弄等寨。光緒十八年(1892年),英國派兵佔領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頗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馬董等地。

民國

民國初期,江心坡未被劃入中國版圖。

1926年秋,英國人佔領江心坡,並實施軟化政策,派受過英化教育的土民潛入坡內宣傳,告以此地非中國所有,中國不會出兵等語。土人久候中國援軍不至,遂在英人積極煽動蠱惑下投順。3年後,民國政府雲南交涉署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但英方未予答覆。民國政府開始逐步在地圖上擴大江心坡範圍,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派尹明德作為中英會勘滇緬南段界務委員會的中國委員前往江心坡地區調查。在對野人山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後,尹明德建議中國的國界線應該西至印度邊界的巴特開山。

江心坡地區,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里

這條線後來被稱作"戶拱--巴特開山線",又稱"尹明德線"。但當時民國政府並未採納。"1941年線"簽訂後,1942年10月,國民政府下令,此後以"巴特開山線"為中國地圖的唯一正確畫法。因此,此後各種中國地圖,皆遵循了這一畫法。但中方不僅沒有實際控制該地區,也沒有照會英國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