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至上後 高校教師沒出路了?

  中國大學喊了許多年的破除“唯論文”,這次似乎是動了真格。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月23日,科技部又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及科研單位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對科研成果實行分類評價、注重實效。


破除SCI至上後 高校教師沒出路了?


  ▎“一股清風”

  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個論文索引庫

  如果將40-50歲視作是一位學者科研的黃金時期,那麼當前中國科學界的中流砥柱,大多是伴隨著SCI長大的。

  80年代末,中國科學百廢待興,不僅急功近利、風氣浮躁,整日高喊國際水平,而且“圈子文化”盛行,“拉關係、走後門”的現象屢見不鮮。

  於是,有學者提出:研究成果是否達到了國際水平,只有國際同行說了算。而把成果拿到國際舞臺上去競爭的方式,就是至少要能夠在國際上認可的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將中國學術真正拉向國際軌道,SCI功不可沒。

  學者趙斌老師在回憶其讀博經歷時這樣寫道:“我不得已要撰寫SCI論文。但也就是因為這種不得已,才讓我明白了,如何尋找科學問題,如何提出科研假設,又如何用通俗、嚴謹的文字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同時在與審稿人鬥智鬥勇的“詭辯”中學會如何進行理性辯論。”

  如果沒有當年對SCI的重視,中國科學界緊閉國門,恐怕很難如此迅速地造出“好馬車”。

  更何況,將SCI作為一種評價體系引入中國後,中國科學界信奉圈子、論資排輩的情況大有好轉。有學者這樣回憶那個時代:“當時的SCI猶如一縷清風吹拂著中國科研界。”

  將SCI論文作為科學評價的客觀標準,這種評價方法在當時看來公開透明,為青年學者們打通了一條能夠真正向上晉升的路。誰能晉升、誰能評優,不看人脈、不看資歷,只有拿出真金白銀的論文來,才能服眾。

  ▎同行評議

  這也正是人們對於此次改革的憂慮之一。

  當前,唯論文在科學界貽害深遠,改革也已醞釀多年,勢在必行。SCI論文相關標準“獨霸”教育、科研領域各類重要核心評價體系,“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顯。

  然而鼓勵和支持學者在國際學術平臺上發表論文本沒有錯,“唯論文”的真正問題並不在於SCI,而在於學校為了在各種上級評估中取得剛好的成績,而出現的唯數量、唯期刊、唯影響因子的導向

  在這套評審邏輯下,評定一位學者是否晉升,甚至不用翻開他的論文和成果,不必問他做了什麼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只需要數一數每個人發了幾篇論文,就可以決定一位學者的去與留。

  這種滑稽的評價方式,顯然也是此次破除“唯論文”改革的初衷。

  科技部印發的文件中提到,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強化代表作同行評議——即是要破除唯數量論,代之以同行評議;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不少於1/3——即是要破除唯SCI論,扶持國內期刊。

  改革措施具體而有效,然而人們還是憂心忡忡。因為數量至少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考標準。沒了這個標準,質量高低,究竟

由誰說了算

  ▎青椒如何出頭

  23日文件正式下發時,就有人在評論區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青椒如何出頭?”

  在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對於破除唯數量論英雄之後的同行評議,學者們似乎還缺少信心。所有的擔心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所謂同行評審,是否真的具有公信力?

  在許多人眼中,唯論文數量論英雄的時代,儘管出現了不少依靠“水論文”而快速晉升的“水”教授,然而這至少能夠說明一件事:青年學者想要向上晉升,路徑是通暢的。

  將客觀指標權重降低之後,那些沒能與學界大牛建立人脈關係的年輕學者們的處境會不會更加艱難?

  與此同時,基層青年教師們正在面臨的還有另外一個現實的問題:科研績效怎麼評?

  通常而言,高校教師的年收入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三部分構成。而論文與項目獎勵作為他們收入中的“大頭”,對於高校教師來說至關重要。

  在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下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中明確,高校要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取消SCI論文帶來的獎勵,毫無疑問對扭轉考核功利化傾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這一舉措的實施也會對高校教師特別是收入較低的青年教師產生較大影響。

  據瞭解,國內普通高校新晉講師基礎工資約在1000-1500元/月,加上課時費、公積金等勞務及福利補貼,如果沒有論文等科研績效獎勵普通青年教師的基本工資大約在3000-5000元/月。與前期高額的時間和物質成本投入相比,這份工作實在不能說是十分“划算”。

  這不僅僅是普通青年教師們的擔憂,也是國家相關部門正在試圖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和科技部的一紙文件讓人看到了應有的魄力,對於改變中國科研評價標準來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然而要想真正的解決“唯論文”的問題,我們需要進行一場自頂向下的闊斧改革。這其中,首先最應該改變的是國家對於大學的評價標準

  只有當國家不再以各種論文、人才帽子等指標評價大學發展,學校才能夠真正為學者們打開一條不依靠論文數量晉升,不依靠論文期刊維持生計的路。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當真正有價值、能應用的成果能夠為學者們帶來豐盈的收入和應得的重視時,這項改革就成功了。

  無論如何,破除唯論文,徹底改變中國科研的評價標準,這一年或許將會載入史冊。而身處變革之中的面臨著許多艱難的每一個人,都正在共同經歷著一個偉大的過程。


破除SCI至上後 高校教師沒出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