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積極探索“大國競爭時代”海軍作戰新概念

作戰理論創新一直是美軍建設發展的靈魂,美軍以概念和理論創新推動軍事技術發展,武器裝備建設,以及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美海軍提出的作戰概念包括海軍的“分佈式殺傷”、“海軍雲作戰”和海軍陸戰隊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這些作戰概念的核心是使美國軍事力量在多個作戰域(陸、海、空、天、電磁、信息、網絡)有效融合,持續保持美軍先進的戰鬥力,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

一、“分佈式殺傷”作戰新概念

開發試驗新的“分佈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作戰新概念。2017年1月9日,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司令部發布《水面部隊戰略——重回制海》的戰略文件,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確了“分佈式殺傷”概念內涵。文件指出“分佈式殺傷”是美國海軍實現和保持制海能力的重要措施,也因此確定了美國海軍水面部隊重回制海戰略的方向。分佈式殺傷的概念目標是確立制海權並防止敵方擁有制海權,制海權並不意味著始終控制所有海域,而是指在需要之時和需要之處對海域進行足夠長時間的局部控制,以達成其他目標。

“分佈式殺傷”概念在於增加單艦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在廣闊海域以分散的編隊部署、生成分佈式火力。內涵包括兩層含義,在戰術層面,增加單艦殺傷力,降低己方艦艇被探測和打擊的可能性。在戰役層面,將軍艦視作進攻性自適應部隊單元,這些單元是任務導向型且能大範圍分散式作戰。“分佈式殺傷”概念體現了從“兵力集中實現火力集中”向“兵力分散實現火力集中”的轉變,其核心思想體現在“分佈式”打擊能力分散配置在大量分散的海上平臺上,使敵方C4ISR能力飽和,無法保持對己方所有打擊平臺的持續偵察、跟蹤和監視,保證己方海上平臺安全,同時,實現遠程火力的精確、集中、靈活、突然投送,並增大了敵方的防禦難度。

“分佈式殺傷”概念為美國海軍提供了一種新的作戰思路。2015年初美國海軍首次在公開場合正式提出“分佈式殺傷”概念,即要求“凡艦船,均戰鬥”。其概念內涵就是讓更多的水面艦船,具備更強的中遠程火力打擊能力,並讓它們以分散部署的形式,獨立地在廣闊洋麵上作戰,迫使敵方耗費寶貴的時間和大量的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資源用於尋找並逐一對抗美軍的海上力量,從而限制敵方作戰靈活性。

美國海軍認為目前在制海作戰上將迎來重大挑戰。其傳統的航母打擊大隊、遠征大隊、水面行動大隊進攻性海洋控制作戰能力相對不足,在西太平洋地區生存或面臨困難。因此,美國海軍需要開發試驗新的“分佈式殺傷”概念——海洋空間分散化部署並實現攻防兼備。這是一種兵力分散、火力集中式的構想,是以“全新的隊形”取代“傳統的方陣”,其依託是三項基礎性技術——“宙斯盾”系統、“一體化防空和導彈防禦”和“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而核心是數據互聯和協同作戰。如果這種構想能夠實現,將給海戰場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美國海軍正通過F-35B戰鬥機等新裝備來試驗這種概念。


美國積極探索“大國競爭時代”海軍作戰新概念

“分佈式殺傷”概念促使美國海軍在相關領域做出改變,並發展相對應的武器裝備。“分佈式殺傷”概念強調兩點,一是使更多的水面艦船具備更強的中遠程打擊能力,二是讓這些水面艦船分散部署、獨立作戰。雖然“分佈式殺傷”概念現階段主要關注水面平臺的進攻能力,但是美國海軍在發展過程中還是走多平臺路線,為之後“分佈式殺傷”概念平臺範圍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火力選擇。

依託這一概念,美國海軍正在加速構建新型的反艦導彈體系。美國海軍藉助“分佈式殺傷”這一新概念的推進,正在改變之前反艦導彈簡單薄弱、作戰能力單一有限的局面,全面加速構建多型號反艦導彈作戰,亞聲速與超聲速結合,近、中、遠多射程覆蓋,空中、水面、水下多平臺發射,數量巨分佈廣的新型反艦導彈體系。近年來美國海軍反艦力量發展迅猛,目前正在進行的有7個反艦型號項目,其中4個是艦載反艦導彈,這與美國海軍近兩年來多次提及的“分佈式殺傷”概念密不可分。

二、“海軍雲作戰”新概念系統

積極開發“海軍雲作戰”新概念系統。隨著爆發衝突所需的時間縮短、衝突情況更加複雜,同時為士兵提供信息的數據源和平臺也越來越多,完整、準確的作戰圖的構建和共享成為一項艱鉅的挑戰。為此,美國海軍研究署、美國海軍“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遵循海軍作戰部長的“分佈式殺傷”概念,正在資助開發名為“雲到邊緣”(CTE)的雲計算環境。CTE環境將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融合能力,增強海軍官兵的快速響應能力。


美國積極探索“大國競爭時代”海軍作戰新概念


CTE環境支持安全作戰系統開發、自動化軟件測試和分析、可擴展的仿真,還通過訓練、反饋和評估改善戰備工作,提高作戰信息的收集和決策能力。最終目標是使海軍能在無需授權的情況下對軟件進行更改,並評估多種任務場景下CTE環境的性能,無論是單艦還是在航母打擊群。CTE環境的關鍵組件是“自動化測試和再測試”(ATRT)系統,可為士兵快速提供基於軟件的能力。創新國防技術公司在“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資助下開發了該系統,用以促進新軟件和更新軟件的快速集成、測試和認證。

2019年早些時候,美國海軍在“虛擬宙斯盾”項目中測試了ATRT。“虛擬宙斯盾”包含實際“宙斯盾”武器系統使用的全部計算機代碼。它由多個計算機服務器組成,佔用空間較小,不影響作戰系統的正常使用,是理想的訓練與軟件測試工具。部分“虛擬宙斯盾”系統已在“阿利·伯克”號、“拉爾夫·約翰遜”號和“托馬斯·哈德納”號驅逐艦完成演示驗證。其中,在“托馬斯·哈德納”號驅逐艦的測試中,“虛擬宙斯盾”成功完成一次防空作戰任務,並顯示出24小時內完成軟件升級測試和部署的能力。

三、開發“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新作戰概念

海軍陸戰隊開發“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新作戰概念。在美軍各軍種中,海軍陸戰隊素來以其快速反應和應對低烈度衝突的能力“自命不凡”。不過,在以“大國競爭”為導向的美國新軍事戰略框架下,美海軍陸戰隊擅長的反恐作戰和快速干預作戰的地位正在下降,從而促使其尋求新的作戰模式和軍種任務。在軍種競爭的壓力下,由美海軍陸戰隊主導、以在西太平洋等前沿海域快速“奪島”為目標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模式應運而生。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新作戰概念——“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就是將地面部隊事先部署到靠近敵方的島上或者岸上,以幫助贏得海戰。EABO打算利用島嶼前哨扭轉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絕(A2/AD)策略,幫助美國陸、海、空軍部隊在敵方傳感器和遠程精確打擊武器中生存和戰鬥。根據2017年在有爭議環境(LOCE)下的瀕海作戰概念,EABO提議在簡單的臨時地點部署相對適中的部隊——連、排,甚至是獨立的幾個班,將其隱藏在敵方傳感器之下,並能夠迅速機動。這會迫使敵方將資源分散到更廣泛和更分散的威脅上,從而挫敗其的計劃。


美國積極探索“大國競爭時代”海軍作戰新概念


美陸戰隊設想的這種“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模式,雖然規模較小,未採用過多新銳技術裝備,但仍體現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在作戰想定方面,美陸戰隊保留了原有的在營級陸戰遠征分隊合成陸海空三棲作戰力量,形成具有海外獨立作戰能力的戰術分隊的部隊建制,增加了對於對抗烈度和作戰時間的關注。在美軍此前的海外干預行動中,陸戰遠征分隊多用於實施海外救援,撤僑和反恐突襲等低烈度作戰任務,對手多為未經過正規軍事訓練、只裝備輕武器的非正規武裝。同時,作戰行動的時間窗口也一般有數天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