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財報告訴了什麼

從信用貸款扣除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佔企業貸款及墊款餘額的比重、保證貸款佔企業貸款及墊款餘額的比重這兩個指標變化,可以側面觀察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行為,反推銀行當前的風控條件與資產質量。

本刊特約作者 李歡/文

現在銀行股估值是真便宜,PE約5-7倍,PB幾乎都在1倍以內。但是再便宜也不被市場看好。因為投資人覺得銀行的報表數據不可靠,操縱了利潤,隱藏了壞賬。

銀行財報數據值得懷疑。但如果研究只是止步於此,那又有什麼意思?畢竟銀行業本來就是經營信用風險的一個行業,以豐補歉熨平經濟週期對利潤的衝擊,是經營銀行的一個正常操作。

與此同時,銀行還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銀行的年報數據應該可以反映宏觀經濟的走勢。拋開年報數據中與利潤數據、不良貸款這些被高度關注、同時也可能是被高度修飾的核心數據,還有沒有其他數據能見微知著,探知宏觀經濟走勢呢?

銀行的貸款分類構成數據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基礎數據。銀行貸款按照發放對象可以分為企業貸款及墊款和個人貸款及墊款。按照發放形式可以分為信用貸款、保證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貸款分類數據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數據,分類標準清晰,人為調節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低。依照財報中披露的貸款分類明細數據,可以計算貸款餘額中信用貸款的佔比、保證貸款的佔比、抵押貸款的佔比、質押貸款的佔比,依據這些比例數據得出的結論相對來說較為客觀。

其中,我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信用貸款扣除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佔企業貸款及墊款餘額的比重,二是保證貸款佔企業貸款及墊款餘額的比重。

信用貸款佔比反映出銀行的風控能力與資產質量

信用貸款包括給企業發放的信用貸款,還包括給個人發放的信用卡應收款。信用貸款餘額扣除個人信用卡應收款就是對企業發放的信用貸款。對企業發放的信用貸款佔企業貸款及墊款餘額的比重反映的一是這家銀行風控條件,二是銀行對最有還款實力的客戶的把握能力。風控條件的鬆緊是這家銀行對信用風險的判斷的函數,這個函數關係既受既有違約率的影響,也受預期違約率的影響。說得更透徹一點,這個指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銀行自身對於信用風險的管理能力的信心,以及貸款的真實信用風險暴露情況。

我計算了從2008年至2019年上市銀行的這個指標的歷史數據。從直觀來看,有兩點引人注目。一是信用貸款佔比之高引人注目。這個比例自2011年開始下行,在2011-2015年維持低位,之後開始逐年攀升。而在2016年之後,這個比例持續攀升,而且是全行業性的顯著攀升,特別是四大行的比例上升非常快,達到了接近50%的歷史高位。這一方面說明銀行對於信用風險稍顯樂觀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一個側影。大浪淘沙,企業經歷了週期考驗,做大做強,銀行服務的信用貸款企業客戶也就越來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業信用貸款佔比的提升是中國企業質量提升的一個標誌,也是銀行資產質量穩健程度的一個反映。

二是不同類型銀行的行為特徵引人注目。首先,經歷了一輪完整的信貸週期後,四大行對於實力強的重點客戶的把握能力是加強了,而不是弱化了。只有穩健的銀行才能為高質量的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從而也藉此獲得長期穩定的存款與高質量的信貸資產。這個互利合作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密切了。其次,股份制銀行的行為差異很大,從均值來看,股份制銀行的這一比率也是先跌,後漲,但與四大行不同的是,股份制銀行這一比率下行的幅度要大,但在隨後的上行中,又落後於四大行的數據。我查了明細數據,發現拖後腿的主要是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與民生銀行,而數據反彈比較明顯的股份制銀行是招商銀行與平安銀行,尤其是招商銀行,這個數據的水平已經跟四大行差不多了,顯示出招行對大客戶的把控能力極其優秀。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與民生銀行的這個比例為什麼一直上不來?推測是行內信用風險爆發壓力大,內部對信用貸款的審批難度加大,一些重點客戶也有所流失造成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信用貸款違約率維持低位的情況下,如果這個指標能持續上行,就從側面反映了一家銀行內部對於把控信用風險的信心,資本市場也應要體會到這種內在的信心。查了一下銀行最新的PB與PE數據,民生PE5.08,PB0.58,中信分別為6.11和0.63,光大分別為6.02和0.66,平安分別為10.3和1.07,而招行則分別為12.97和1.77——果然如此。如果一家銀行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資本市場又如何給高估值呢?

另外,城商行與農商行的信用貸款佔比數據總體相對較低,但近幾年來有所提升。有幾家城商行的數據提升極為顯著,如寧波銀行、浙商銀行、上海銀行、成都銀行、常熟銀行、江蘇銀行,而北京銀行、貴陽銀行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

銀行財報告訴了什麼

保證貸款佔比反映了銀行的信貸風控標準與潛在信用風險爆發點

保證貸款是最接近信用貸款的一類貸款,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資產的抵押與質押,僅憑第三方的保證擔保就放款。這類貸款在銀行內部發放彈性最大,在信貸的上升週期,這類貸款的審批相對容易,而下行週期,則審批相對困難。從少數幾家銀行披露的保證貸款的違約率來看,其違約率是四類貸款中最高的,遠高於銀行綜合貸款違約率。如果一家銀行保證貸款比例偏高,反映出這家銀行信貸風控條件偏寬鬆,為了獲取客戶放鬆了風控條件。對於銀行來說,如果沒有實力與還款能力最強的客戶合作來擴大信用貸款的佔比,但又為了維持利息收入,承做大量的保證貸款,要麼是懈怠,要麼是無奈。

從這個數據平均值的表現來看,整個銀行業信貸條件在2009-2011年顯著放鬆,在2012-2015年持續收緊,2016-2017年有所放鬆,2017年之後略有收緊,並未見明顯改善。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同類型的銀行行為很不一樣,像四大行過去十年幾乎是在持續不斷地壓縮保證貸款的佔比,不知道是不是內部認為這類貸款收益偏低,風險暴露偏高,因此要持續壓縮。現在保證貸款佔四大行企業貸款及墊款的比率已經接近20%,遠低於其他類型的銀行,也是四大行這一數據多年的低點。

而股份制銀行這一數據則是順著信貸週期窄幅波動,維持在較高水平,最新的數據是35%。當然在股份制銀行中也有兩家表現異常的,一家是華夏銀行,佔比持續上升,已經達到了50%,另一家是招商銀行,佔比持續下降,目前是26%,跟四大行差不多。

剩下的城商行與農商行這一比值則維持高位,達到了48%。像城商行與農商行的貸款中地域與行業集中度較高,如果保證貸款比率偏高,銀行所屬地域又不是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的話,則銀行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暴露敞口始終是一柄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投資人不得不擔心潛在的信用風險暴露風險。像江陰銀行、無錫銀行、蘇州銀行、南京銀行,這一比例都達到了60%以上,雖然目前貸款逾期率不高,但值得密切注意。

銀行財報告訴了什麼

總體信用風險可控

從銀行財報數據來分析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有些類似於盲人隔著一條被子來摸象。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儘量通過兩個較為真實客觀的數據來從側面觀察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行為,反推銀行當前的風控條件與資產質量。上述兩個指標揭示了幾點基本結論:

一是銀行目前總體信用風險是可控的,這一結論的背景就是貸款企業總體質量的提升。

二是經歷了一輪信貸週期後,不同銀行經營管理能力已經有了雲泥之差。有些銀行是輕裝上陣,準備迎接新一輪信貸擴張週期,而有些銀行則是深陷泥淖,默默消化過往的包袱。

三是未來信用風險爆發的壓力點可能在某些城商行與農商行,四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還是不錯的。如果它們證明了自己在經濟的最低潮時都能獲得利潤的持續增長,那麼,也就為未來股價的上行打開了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