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我是生在農村、工作在農村的閒來吹殼子,歡迎您和我一起關注三農。

在我們川南農村的很多地方,你可以看到很多標註有“某某屋基”的地名。這種“屋基”文化,曾經在川南很盛行,以至於到今天“屋基”文化沒落了,仍然在農村有著深深的烙印。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今天的川南屋基

川南農村“屋基”文化中的屋基,並不僅建築的基礎,更多的是一種家庭聚集現象

在川南農村,以“屋基”命名的地方很常見,比如“張家屋基”、“王家屋基”、“向陽屋基”等等,這些屋基乍一看就像和普通的地名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它們的命名有著自己的規律。一類是最直接的以姓命名的“屋基”,比如“張家屋基”、“王家屋基”;一類是以地形來命名的,比如“向陽屋基”、“大山屋基”;一類是以環境命名的,比如“桂花屋基”。但是更深層次的去探究,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屋基”更多的是某一姓或者某一大家子聚集居住的地域。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在川南,“屋基”文化曾今一度盛行

川南農村由於多丘陵,居住形式為散居為主,這個山頭一戶,那個田角一戶。只有“屋基”,但是多戶聚集。這種在川南獨特的聚集“屋基”文化,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明清時候的移民大遷徙,湖廣填四川,很多的外來人佔據了川南的山山水水。但是為了爭取土地、水等等資源,一姓一族抱團取暖。長久的聚集居住,沒有分散遺留下來的,大多都形成了“某某屋基”。所以,“屋基”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家庭聚集求生存的文化現象。

“屋基”文化能夠在川南農村成型延續,有著其獨特的道理

“屋基”文化形成之初,肯定是為了對外求發展。試想當年,各地農民剛入四川定居,不僅要與同是遷徙人員的人爭奪,更要與本地人爭奪。古時候的生存爭奪是殘酷的,爭奪一個山頭都有可能出人命,不抱團能行嗎?他們就形成了“張家屋基”、“王家屋基”,對外求生存。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農村“屋基”的形成,離不開農民抱團的天性

“屋基”文化能夠延續,得益於凝聚力不散。當一切農田、柴山、水源劃分完畢以後,農民的生活肯定是穩定了下來。“屋基”在和平時期能夠在川南農民得以延續,更多的是依靠“屋基”住戶的凝聚力不散。一個屋基的人,可能同姓,但是血緣關係逐漸遠了。他們不願意離開屋基,是因為內部凝聚力不散。這種凝聚有宗族觀念,更多的是內部住戶能夠互幫互助。“屋基”住戶都是農民,日子都不寬裕,誰家有難的時候幫一把,互幫互助求生存。


如今的“屋基”文化,已經在農村發展的浪潮中沒落下來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屋基”文化不適應今天的農村了,所以它沒落了

我們都常說:時代在進步,農村在發展。曾經的“屋基”文化適應百十年來的川南農村,但是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川南農村了。川南的農村和全國農村一樣,在發展中給與了農民更多的生活選擇。“屋基”時代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種一輩子的田地。當代的農民,年老的在農村種地、養殖、養老,年輕的讀書、打工、創業。他們已經不需要抱團面對外界的威脅了,也不再需要互幫互助度過艱難困苦了,因為大家的生活都非常美好,即使有暫時的困難也有國家的幫助。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屋基”,自己尋找心儀地段修建住房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屋基”,他們可能在村裡選擇交通更加便捷的地帶修建住房,可能搬遷到城鎮買房居住。失去了人氣的農村“屋基”,逐漸開始變得破敗不堪,逐漸成為了農民心中兒時的記憶。大多數的“屋基”,或沒人居住倒塌,或只有些許老人孤獨留守。

現在川南農村的“屋基”文化,已經徹底謝幕了。

“屋基”時代離我們遠去,新的生活卻人在我們前方

“屋基”文化時代鼎盛的農民生活是困難的,他們聚集在屋基更多的是面對生存的威脅。“屋基”文化沒落的時代,農民的生活反而是富足的。離開“屋基”的農民,就像是離開鳥巢飛翔藍天的雄鷹,過上了自由美好的生活。

川南“屋基”文化:從形成到沒落,皆是農民從艱難到幸福的選擇

如今的“屋基”,只有老人仍在繼續

我們懷念“屋基”年代,它聚集了農民記憶中所有的美好:團結、和睦、單純。但是我們也期待離開“屋基”以後的新生活,它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你好,屋基!我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