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祖先從哪裡來?“內鬥大省”江蘇為何排第一?

在中國,存在著龐大的各省域之間的鄙視鏈。但是,像江蘇省這樣還存在著層級分明的省內鄙視鏈的省份,無出江蘇其右了。

從名字便偏差的江蘇

江蘇這個名字以及簡稱蘇,已經具有讓人敏感的歧視性。蘇,過去僅僅是蘇州府、蘇南,姑蘇等地的古簡稱。蘇北的徐州、淮安,甚至鹽城,可能更願意簡稱自己為淮、或者江淮、淮海。

和今天江蘇省的經濟發展一樣,從建省伊始,這個省的名字就給了最南端的富庶地區。

準確意義的江蘇,如同清代中期,江南省分家為西安徽和東江蘇一樣,從那時起,江蘇便至少應該包括:蘇州(府)、江寧(府),揚州府(揚州、泰州)、淮安府(鹽城、宿遷)和徐州府(徐州、連雲港)。江和蘇只代表了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區域。

如果用五個字來概括江蘇,應該是:江、淮、海、湖、河。


江蘇人祖先從哪裡來?“內鬥大省”江蘇為何排第一?


江和淮好理解,守江必守淮,淮河下游,成為了江南和蘇南的天然屏障。原本東流單獨入黃海的淮河,歷史上北受黃河改道,一度奪其入海口的影響,後世南下從長江入海,這就造成了蘇北沿海,多淺灘,缺乏深水良港的現實。而淺灘、溼地所利,便是能產鹽,曬鹽。歷史上的淮鹽便是出產於此。鹽城這個名字,和山東的日照(曬鹽的鹽場最需要的就是365天天日照)一樣,便也是如是來歷。

官鹽產地都叫所、場。山東日照的石臼所、江蘇南通的呂四場都是這麼來的。

海便是北至山東,南至上海、浙江的中國漫長的東部海岸線的中段。說起湖,江蘇也值得驕傲,南部蘇南的太湖,江北南北一連串、水系相通的高郵湖、洪澤湖以及駱馬湖,構成為了中國早至春秋,興盛至明清的南北大運河。

蘇北一度稱為淮海,便是這個道理。

北至淮泗、南達太湖,北部像山東人,南部像浙江人

北至徐州,南至蘇州,西臨安徽,東至大海。北接山東,南鄰浙江,近代史上又從蘇南一角分成一個上海。這便是江蘇省的整個版圖。

江蘇北至徐州、連雲港(古海州),沿隴海線、黃河古道與北部的山東分界。古水系:發源於河南的汴水、山東的泗水,在徐州、淮安與淮河交匯。

正是泗水、汴水、黃河(一度改道東南入淮)和淮河的交匯,徐州,楚州(宿遷)自古成為中國黃河與長江之間的重鎮。

也正是因為山東中部沂蒙山南巒的泗水、沂水、沭水等南流入淮的水系勾連,今天,蘇北這一地區的徐州、宿遷,乃至連雲港在語言、飲食和風土文化上都和山東以及皖北、豫東極其相似。

江蘇南至太湖-天目山與浙江、安徽分界,蘇南的太湖地區,自古作為吳文化的代表地,與浙江的越文化(紹興、寧波)分野。前幾天大火的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遺址雖然在浙江,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太湖水系文化。

天目山(莫干山)下的苕溪,良渚文化的母親河,便是太湖水系的最重要的南部起源之一。


歷史上,在太湖南岸,太湖與錢塘江水系之間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蘇湖地區,春秋吳、越相爭,五代十國吳(南唐)與吳越相爭的結果便是將這一地區人工改造成水網密佈,便於灌溉、水運,農業發達的所在。

蘇南蘇湖(江蘇蘇州、浙江湖州)地區的灌溉農業和運河水運開發早在春秋時期便已形成,吳和越,尤其浙北(以紹興為中心)的越國滅掉太湖領域的吳國之後,為了與楚國爭衡,便開始利用青弋江-太湖-笠澤江(吳淞江)水系,構建浙水與長江之間的人工運河通道。相關文章見《我們的河》系列文章之:太湖從哪裡來?

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最南端,杭州(餘杭)至鎮江(長江)其基礎便是在春秋吳越時所打下的基礎。

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整個浙江,以及太湖南岸一部分,福建北部一部分的錢氏所建立的吳越國,極其重視農業水利開發,不僅大力在太湖南岸,今天的湖州地區,利用天目山東坡水系廣泛開墾農田,還建造了浙水入海口的堤壩設施,徹底解決了錢塘江海水倒灌侵擾沿岸良田的隱患。當時,錢鏐還專門建立了撩湖(太湖)軍、撩水(錢塘江)軍便是專門用來治理、疏浚河守衛河湖的駐軍。

唐末開始,錢氏的吳越國,以及李氏的南唐,對於中國蘇南和蘇湖地區的開發,居功至偉。錢塘江得名便是源於錢氏的治理。中國宋代初年編著的百家姓趙錢孫李,前四個姓氏,其中除了趙是國姓,孫是皇后姓氏,錢和李便分別是南唐和吳越國的君主姓氏。

江蘇人祖先從哪裡來?“內鬥大省”江蘇為何排第一?

直到中國近代,從錢三強,錢穆,錢偉長,浙江錢家依然是人才輩出。

正是歷代對於太湖南岸平原水鄉,浙江(錢塘江)入海口平原的治理,杭州作為一個錢塘江邊的渡口城市,後世憑藉自身的近城山水優勢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古都和園林城市。

今天蘇浙分家,雖然以太湖南岸為界,但是,歷史上此地的灌溉農業興盛,水網密佈,水鄉相通,早已使得蘇南、浙東北湖州、嘉興地區和上海文化相通,語言相通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相通。

近代史上,上海灘很多大亨便是發跡於老家蘇南以及浙東北湖州、嘉興。

雖然蘇浙分省,其實太湖領域至浙江錢塘江北岸之間,幾乎文化飲食乃至語言相通。反倒是蘇北與蘇南,浙東北(湖州、嘉興以及杭州)隔錢塘江與浙南、浙東等越文化地區文化差異更大。


江南屏障、南北運河和千年鹽運所決定江蘇人(蘇北人)的性格

從近代到今天,江蘇人的省內鄙視鏈是從南至北,從富庶地區到蘇北鹽灘灘塗。上海人眼裡,整個江蘇都是蘇北人;蘇南人眼裡,長江以北都是蘇北人;揚州人眼裡,往北都是蘇北人……

如果蘇南是江南的吳文化,江蘇長江以北,可以說是江淮文化。江蘇人,尤其長江以北的蘇北人,深受三個方面人文地理的歷史影響。它們分別是:南北割據的戰爭屏障影響(尚武、善戰);千年南北大運河(商業文化、淮揚菜、青幫文化);淮鹽經營(歷史上的大鹽商大鹽販)。

首先,南北一割據,作為中國天然的南北分界線,兩淮必塗炭,正是這個原因,蘇北自古沒有蘇南富庶。尤其是中國南北割據,蘇北淮河一線,徐州、淮安(清口)個個都是戰略重鎮。

從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地南下到淮河下游,長江北岸的蘇北流民,其組成的以劉裕、陳霸先為代表的善戰的北府兵,以及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真正開國者徐溫(蘇北海州今連雲港人,南唐李氏是其養子)等唐末楊行密的三十六英雄(將),幾乎都是長江北岸的蘇北人。經過歷史的歷練,戰火薰陶,蘇北人的性格有著濃烈的軍人性格。

再加之長江北岸的江蘇,蘇北沿海灘塗海淺,自古利於產鹽。這也使得蘇北灘塗極其易於武裝鹽販在此發家。歷代食鹽(淮鹽)都是國家稅收重要來源,受皇家管制,於是,為了豐厚利潤,不乏武裝走私者。尤其是亂世,有錢有武裝,鹽商馬上變成土皇帝。比如元末劉福通、張士誠,南唐開國浙徐溫當年都是蘇北鹽販出身。

可以說,沒有明清的大運河便沒有今天的江蘇省,尤其不會有江蘇的蘇北地區。


唐代以後,隨著東南半壁江山更加顯重。京杭大運河開始重要起來,尤其是明清兩代,從南至北,從蘇州到徐州,穿越了整個江蘇的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這就是為什麼徐州,在早期歷史,以及文化、語言上,都更偏北方化,卻依然被劃為南方的江蘇。一個軍事屏障作用,一個運河所經行的保障作用,使得徐州成為江南(江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蘇人祖先從哪裡來?“內鬥大省”江蘇為何排第一?

於是今天江蘇尤其蘇北最重要的城市:揚州、泰州、淮安等便是如此興盛。清代中期,江南省一分為二,西安徽和東江蘇的分家,之所以江南省東部成為今天江蘇,便是保證了整個運河沿線都在一個省(江蘇)統轄之下。


在文化上,安徽的江北部分尤其東部地區,和比鄰的江北江蘇部分,語言、文化上沒有太大區別。江南省分家,僅僅是為了保證運河管理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問題,才將運河所經,沿揚州、泰州,一路向北全劃歸江蘇省。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便於安徽和江蘇兩省江北地帶的管理,才大致沿洪澤湖等湖泊地區進行了局部調整。


講求刀工,精細,清淡,擅用河鮮、湖鮮,有著強烈蘇北、淮海特色,商業城市元素的八大菜系之一淮揚菜便是因運河而生而興。所謂淮揚,便是淮安、揚州運河沿線的簡稱。


但是隨著近代鐵路交通,以及火輪船代表的海運的興起,運河水運以及沿岸城市經濟開始落寞。

正是這個原因,近代史上,原本把持運河水運的青幫,開始轉型進入上海灘,開闢新天地。近代史上,蘇北貧苦農民為主的碼頭青皮,在上海的擾民,居民深苦其害,和今天上海人文化裡還依然瞧不起蘇北人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

蘇北運河水運落寞以後,整個蘇北的發展,開始和蘇南差距進一步加劇。尤其是新的南北大動脈——津浦線(京滬線)從南京向北,經由安徽以後,長江以北,江蘇北部沿運河,每況愈下。抗戰時期,之所以長江以北成為各路人馬共同存在的廣闊天地,便是由於其經濟相對落後,不受日偽重視的原因。


直到今天,蘇南經濟強,徐州人口多,兩者的GDP都強於鹽城等地區。蘇北的化工廠屢屢發生事故,其背後也有著蘇北經濟相對落後,只發展此類重汙染重化工的企業所致。

蘇北的不發達,除了歷史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向海時代,蘇北沿海缺乏良港(連雲港、日照均不是深水港)。所幸的是,今天從山東至上海,經過蘇北的中國濱海高鐵已經上馬,相信,有了濱海高鐵加持的蘇北,一定能大有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