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如今,隨著AI與紅外測溫技術的深度融合和落地,在交通樞紐、道口、商場以及企事業單位已是隨處可見,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同時,各大廠商都瞄準這一領域,推出不同形態的AI或智能紅外測溫設備,以瓜分這一全新的市場。

例如,3月11日,Rokid聯手亮風臺推出紅外智能測溫眼鏡。同期,怡亞通推出人工智能創新產品NJ-1 Al紅外測溫儀。此外,光啟技術研發的紅外智能測溫頭盔N901也在深圳、上海部分機場、地鐵站、企業園區等完成了部署和試點應用。

實際上,推出紅外智能測溫產品和方案的國內廠商遠不止上述幾家。百度、商湯、曠視、雲從、雲天勵飛、獵豹移動等大廠都已經涉足這一領域,尤其是專注人臉識別的AI廠商是絕對的主力。

那麼,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各類智能測溫設備將會帶給行業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這些“黑科技”加持的測溫設備

1.紅外智能測溫眼鏡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Rokid與AR企業亮風臺共同推出了紅外智能測溫眼鏡。該產品基於Rokid Glass的硬件和系統平臺,搭載亮風臺的熱成像模組和軟件,支持從零下5℃到150℃之間的測溫,一次測溫時間為0.5秒。該產品還能在視野前方5米內,自動掃描人臉和車牌信息,此外還能預設體溫閾值,並在發現人員體溫異常時發出警報,啟動人臉識別功能,記錄人員身份信息。在飛機、地鐵、商圈等移動場景,這款產品均可應用。

2.NJ-1紅外測溫儀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NJ-1 Al紅外測溫儀由怡亞通、華為、億方人工智能以及美國知名紅外測溫系統供應商FILIR聯合推出。其將可見光與紅外熱像融合為一體,並採用自動溫度矯正算法和AI人臉識別算法,實時準確測量通行人員體溫(測溫精度達±0.5℃),並自動報告疑似發熱人員。此外,NJ-1還可連接後端雲平臺,進行多點布控,從而實現跨平臺對接管理。值得一提的是,NJ-1支持戴口罩識別、支持帶頭盔識別、支持多人同時識別。

3.光啟技術智能測溫頭盔N901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智能頭盔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頭盔內部看到的圖像

智能頭盔N901是光啟技術成都光啟研發的產品,在面向公安系統的警用智能頭盔的基礎上升級而來。其能夠在複雜場景如大人流中及時、精準、高效地發現發熱者,5米範圍內的發熱人員都可以被篩查出來。N901的主要優點是機動性強,被稱作防疫裝備中新興的“輕騎兵”。

4.測溫巡邏機器人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總部位於廣州的高新興集團自主研發出升級版5G警用巡邏機器人,在巡邏同時,能夠實現紅外線5米以內快速測量體溫,一次性可測量10名行人,誤差在0.5℃以內,並識別過往人員是否戴口罩。當發現溫度超過設定值,或行人不戴口罩,機器人將立刻啟動報警系統。

5.大疆無人機測溫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大疆推出的無人機體溫測量應急解決方案僅用了3天,就成功推出。在“御”2行業雙光版無人機上,利用一根棉花棒進行簡單改裝,無人機的體溫測量精準度就被提升至±0.5°。在2-3米距離下,無人機能夠對高速路口外地人員、小區高層隔離人員等各類人員進行無接觸篩查。一旦發現溫度異常個體,就會通過無人機遙控器屏幕顯示體溫異常,提醒現場工作人員進一步核查。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新型產品集中爆發源於需求變化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組織做好紅外體溫檢測儀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指出“紅外體溫檢測儀是打贏疫情防控戰的重要裝備”,並明確將紅外體測檢測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全國對測溫儀需求暴增,據工信部預計,全國全自動化紅外測溫儀需求6萬臺。與此同時,AI技術日漸成熟,其在測溫場景下恰好能夠帶來提質增效的效果。

無論是紅外智能測溫眼鏡,還是智能紅外測溫儀、紅外智能測溫頭盔,不難看出,它們的產品形態各有不同,但與傳統測溫產品相比,作用是一致的。

傳統體溫檢測形式以測溫槍為代表,需要專門的執勤人員手持設備,對接受檢測者依次近距離測溫,效率較低。當受測者較多時,排隊等待給執勤人員和受測人員都帶來了一定交叉感染的風險。

相比之下,AI紅外測溫技術解決了幾個核心訴求:快速、高效、安全。因此,在機場、車站、碼頭、醫院等大型公共場合,採用新型技術的優勢較為明顯。

此外,技術門檻有限也是相關產品“扎堆”上市的一大原因。紅外智能測溫原理可以簡單地被分為紅外測溫和人臉識別兩部分。

紅外測溫方面,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發出紅外輻射能量,而能量的大小及波長分佈與物體表面的溫度有直接聯繫。通過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對物體輻射的紅外能量進行,就能準確地推定它的表面溫度,這就是無接觸測溫的客觀依據。

人臉識別方面,人體是天然的熱輻射體,且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在特定範圍內能夠與周圍環境區別開來,進行“分割”。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定位臉部測試區域,並將之映射到熱成像的攝像頭中。獲取這片區域的溫度後,再通過一定補償算法來給出實際的體表溫度。

AI測溫是樁好生意嗎?

疫情之後,AI測溫能成為常態嗎?

儘管AI紅外測溫設備市場需求激增,但我們仍需理性看待此市場。

有業內人士認為,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產品具有持續性,不是短期需求,疫情結束後還會有市場。未來國家很有可能把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產品作為標配,而學校和企業也會做測溫的監控,做成一個大數據中心,用於統計分析優化參數,為防疫部分提供科學的數據依據。

不過,目前AI測溫設備仍定位為初篩,疑似高溫人員仍需人工二次測量,因此,其只是解決了執勤人力短缺的問題,並不能完全代替人力。當疫情結束,交叉感染等風險不再成為考慮因素,AI測溫的必要性將大打折扣。

另外,AI測溫設備造價不菲,遠勝傳統產品。在疫情下,大量產品由政府買單,主要用於交通樞紐等地,因此成本問題暫時未浮現出來。而當其進入樓宇、小區等地,其價格則可能變得難以負擔,這也成了AI測溫設備進一步推廣的絆腳石。

長期來看,AI測溫能否大規模落地,仍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領域,國內廠商已經搶得了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