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風景美、民風質樸,地名簡單不粗暴,背後竟藏有許多動人故事


“北三家”服務區位於沈吉高速撫順段,是瀋陽通往吉林梅河口要道。出於公務需要,我每年都要往返這裡。鍾情於她的嫵媚、鍾情於服務區的熱情,每次我都做短暫停留,漸漸瞭解了這裡,讀懂她的魅力所在。

服務區熙熙攘攘的過路車輛。

渾河源頭霧凇景觀

“北三家”服務區人員不多,但這裡的衛生條件非常好,工作人員服務熱情周到,許多過路遊客都喜歡在這裡停留,欣賞這裡的自然美景,享受天然氧吧和周到細緻的服務。

驚奇於這裡的企業文化建設,竟然發現有許多介紹家鄉風貌的攝影圖片。

這在其它服務區是看不到的,由此可見這裡豐厚的文化底蘊。

悠閒下棋的顧客。

“北三家”服務區的美植根於秀麗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植根於周圍黑土地所積澱的深厚人文歷史。

附近農村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鄉村大集。

相對於東北地名的簡單粗暴,“北三家”名雖簡單但卻並不粗暴,甚至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清朝順治年間,北三家開始形成,當時有那、趙、陶三戶人家在這裡開荒種地,這三家在這裡世代生活、繁衍生息,又由於居住在渾河北岸,所以稱為北三家。

“北三家”不僅地處瀋陽至吉林要道,這裡還是渾河的發源地,有五條水系支流在這裡匯聚成渾河,自此浩瀚千里、奔騰不息,形成濃郁的渾河文化。

這裡曾發生許多著名歷史故事,東北王張作霖為振興民族工業,修的沈吉鐵路在這裡經過,至今這裡仍存留有舊時鐵路站臺遺址。

東北抗日聯軍來往於東邊道,艱苦卓絕在這裡抗擊日寇,史料記載,當時抗日聯軍一個團長期征戰在這裡打擊日寇,許多將士裹屍疆場。

還有一個故事不能不提,我們的國歌前身,《義勇軍進行曲》就誕生在清原故里。1931年,在清原大蘇河北山蟲王廟,以孫銘武、孫銘辰、孫顯銘為首的400名熱血青年歃血為盟,宣誓起義,成立了以“遼東血盟救國軍”為名的義勇抗日隊伍。

這支抗日隊伍舉義前,創作了這首《血盟救國軍軍歌》,這就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前身。軍歌嘹亮,旗幟飛揚,血盟救國軍以正義之師迅速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給東邊道敵偽軍造成重大打擊。

質樸的民風,濃郁的歷史人文積澱、秀美的山川在這裡匯成一曲美妙的讚歌。

這就是北三家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