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魏晉作家陶淵明筆下淡雅的文字,讓人心生羨慕。在很多人看來,這種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田園牧歌生活,是作家幻想出的一處人間美景。在我們現實生活還真有這樣的桃花源,它就在四川瀘州轄區的敘永縣正東鎮的石樁村,曲徑通幽處,我們走進這片現代“桃花源”。

烏蒙深處“桃花源”

陽光三月,我們一行沿著納黔高速公路,前往烏蒙山腹地的敘永正東鎮,一路體驗著“高路入雲端,險處不須看”的勝景。小車繞過敘永縣城,十多分鐘便到了正東。下了高速,小車拐入大納公路(321國道線),距正東鎮場鎮西側不遠處一個叫大墳林的地方,說是墳林,其實沒有墳,有的只是那高聳雲端的大山,讓人不寒而慄。山下是兩米多高的人工隧道,隧道邊“弘揚石樁精神,推動石樁變遷”的標語格外醒目,隨行的朋友用手一指,那就是唯一通往石樁的道路。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美麗石樁村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變色湖泊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變色湖泊

我們的小車在隧道里穿行了約十分鐘,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巨大的盆地展現在面前。奇山異水與自然村落融入其中,就像一座美麗的盆景,在藍天白雲的下,顯得格外美麗。
據石樁村黨支部書記羅仕堂介紹,全村幅員面積11.5平方公里,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兩千人。該村距離321國道僅600米,距離川黔高速和敘藺高速入口處僅2公里。但二十多年前,那高高的雞心嶺、大地山、流沙坡、扇子地、燈臺灣,就像一根根鐵打的樁子,死死地釘在大地上,把整個村子鐵壁合圍。就這一山之隔,將上千人口的石樁村擋在山外,透不過氣來。有的姑娘從山外嫁到石樁,就沒有出過石樁,從日出到日暮,太陽從頭頂滑過,人們只能手搭涼棚望山興嘆。
石樁人要外出,只有先翻過一座大山然後再下一座大山到龍洞灣,足足要兩三個多小時才可以趕上車。山不僅高,而且道路狹窄陡峭,坡度近乎45°——70°。談起翻山越嶺到鄉上的感受,該村的老村主任仍舊心有餘悸。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石樁村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獅子山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美麗村莊

有村民告訴說,二十多年前的一個趕集日子,村裡一位姓彭的老人,在趕集回來的路途中,不幸摔下山崖,在半山腰昏睡了一夜,好在第二天被路人發現才得以獲救,在醫院裡整整醫治了十多天。村民老羅餵了一頭肥豬,變賣當天請了村上的8位精壯大漢,準備用木槓把豬抬出大山。當大家費盡周折翻過山頂,準備下山路時,由於道路又窄又滑,豬在瞬間摔下千多米高的山腳,肚皮爆裂,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腸子,讓人有些毛骨悚然。“石樁人在道路不通之前,是不餵豬來賣的。”一村民如實說。


  “由於路遠,危險難走,當時我們數輩人趕集一般都去另一個場鎮。更為哭笑不得的是,外面的媳婦兒根本不願意嫁到這裡來。”當年時任村文書的老李告訴說,去大樹趕集也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是相比翻石樁大山,危險卻降低了許多。如果不是遇到上繳農稅提留,這些必須到鎮政府上才能辦理的事情,一般買賣都到另一個鎮子去辦。正如民謠所說:敘永有個石樁村,四面高山把它圍,寅時動身趕正東,午時還在燕子窩,溫飽困頓費思量,磨子不響不燒鍋。姑娘妙齡嫁山外,苦了當地窮小夥……
石樁村,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敢叫日月換新天

  一年年,一代代,走一條平坦道路去趕集,到山外去辦事,成了石樁人祖祖輩輩的一個夢想。然而,這個夢想在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羅仕新、村主任羅富堯、村文書李子通的帶領下,變成了現實。說起這段“天塹變通途”的光榮歷史,石樁人無不引以為自豪。在石樁村委會的宣傳欄上,我們看到了當年老支書羅仕新的那段名言“就算把我的房子用來抵押貸款,也要把路打通”,看似普通的一句話,道出了老支書的幾多心酸無賴,一位共產黨人的萬丈豪情。老支書去世後,有人把他的這種情懷定位為“石樁精神”,時至今日,這種精神還在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中閃耀著光芒。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盛開的李花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桃花源裡可耕田

那是21年前的冬季,大雪封山,老支書羅仕新站在自家的屋簷下,望著村子四周白茫茫一片,心情格外沉重,他燒著土煙在屋簷下來回踱步之後,冒著積雪和其他幾位幹部作了簡單地溝通,當晚,熊熊的煤火爐前,幹部群眾圍坐在一起,老支書大膽地提出利用人均集資100元的方式,在大山腳打通一條隧道。這樣一來,從現在的石樁村活動室到龍洞灣,就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且遠離了危險。這個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對,村民認為,打隧道不是那麼簡單,這可比登天都還難哪!
村民的顧慮並沒有打消村委一班人砸鍋賣鐵打隧道的想法。1996年初,羅仕新、羅富堯、李子通聯合找到當地鎮政府,請求政府出面,以他們幾位村幹部私人的名義貸款15000元錢,村委會找到當時的大樹硫鐵礦掘進隊,雙方經過協議,決定每掘進100米支付15000元的資金,並把自己的房產和豬、牛作為抵押。與此同時,社會募捐等活動也在緊張進行。1996年的早春二月,氣候乍暖還寒,一陣轟隆隆的機器聲劃破了鄉村的寧靜,隧道開始在當地龍洞灣掘進。100米的雛形掘進完畢,引來眾多村民的參觀,事情也就在這個時候得到轉機。看到如此情景,懷疑的村民也紛紛康概解囊,你一百,我兩百,都來為這條祖祖輩輩年年盼,月月盼的致富路捐資助陣。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作者(右)與村支書羅仕堂合影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石樁隧道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消水湖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天坑

更有意思的是,由於隧道兩頭相向掘進,為了加速掘出的沙子運輸,石樁人硬是買來一輛汽車。當時,無路可走,村民在龍洞灣的隧道口,找來修理工,把5噸重的運輸汽車的零部件全部拆散,由六十餘人用背、抬、碾、拉的方式,足足花費了3天時間,才把所有汽車零部件全部送到山那邊另一隧道掘口,再由工人把汽車進行組裝起來,幫助運送沙子。歷經13個月,隧道終於在1997年3月貫通。村民在隧道口點燃鞭炮,載歌載舞,慶祝這條子孫路的修通。這一幕,被四川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先後做成大型專題播出,瀘州“石樁精神”也由此誕生並聞名全國。
由於當年在資金的不足,首次掘進的寬、高規格均為2.5米。為了讓車輛能進入到石樁村,方便農產品等的運輸,後來,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又劃撥21萬元資金,把隧道拓寬至寬、高均為4.5米。2009年,瀘州市安監部門再次劃撥21萬元資金,號召村民集資部分,對隧道採取掛網噴漿的排危工程。如今,這條凝結著石樁村祖祖輩輩夙願的隧道已經成為村子與外界鏈接的唯一通道,也成為了當地的致富之路。

奇山異水待遠客
  

隧道打通了,村民的眼界也開闊了,村民通過隧道走出山外,上北京,下深圳,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也時不時走進這個昔日不為外人知曉的“桃花源”。
隧道的貫通,也給村子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畜牧業逐步興起,昔日的茅草房子變成了小洋樓;河南、廣西等全國各地的媳婦,也嫁往石樁村,經濟更是年年翻番。
石樁村沿著山脊一字型排開。我們的小車在山道上盤旋,沿途上盛開的桃花、李花爭奇鬥豔,不時有瓦屋、洋樓映入眼簾。遠處青山橫臥,半山腰便是那千姿百態的岩石與洞穴,特別是漂水巖下的一排洞穴,似貓眼,似海螺,讓人浮想聯翩。不遠處祖孫兩人正在剷土整地,路邊上一女子正在抹灰砌牆,一切的一切是那樣的自然與和諧。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象鼻山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千佛洞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千佛洞裡的石鐘乳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
溶洞裡的小生命

折回村委會所在地,村幹部都下鄉去了,一位犁地的村民告訴說,原來隧道沒有打通之前,一年四季難得看到一位外人進來,現在時不時也有人開車進來收山貨或旅遊觀光。順著村民的手指,我們轉過一道田疇,便進入村子的“核心景區”,下過一道緩坡,便是清澈的青菜河,小河兩岸楊柳依依,一直延伸到消水湖。沿途更是一步一景觀,一步一讚嘆,那遠山有的如雄獅伏地,有的似青龍轉岸;有的如金象卷鼻,有的似神龜下山;消水湖的一泓清水將象鼻山團團圍繞,青山倒影,碧波盪漾,人在湖邊走,人在畫中游,直讓人流連忘返。我們前後去過兩次石樁村,這個消水湖讓人有些神妙莫測,第一次來,整個湖水湛藍湛藍的,寧靜如鏡,第二次到石樁,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水位下降不少,湖水呈黑褐色,就像一潭苦咖啡,站在湖岸邊,讓人有些毛骨悚然。據村支書羅仕堂說,這個湖水曾經乾枯過,有人曾鑽到湖底的巖洞中,聽到洞中有鑼鼓聲,邊落荒而逃,從此再無人去過了。當地人說,整個石樁村就是一個溶洞的世界,這個消水湖就連著山外的幾個天坑,我們見過天坑,這是一個天坑群,坑連著坑,洞串著洞,形成了石樁村獨特的地理奇觀。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遠眺石樁村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村支書羅仕堂請教神秘文字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神秘文字

瀘州:敘永石樁村 當代“桃花源”

奇山異水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對石樁村民來說,最有發言資格。現任村村支書羅仕堂(老支書羅仕新的弟弟)告訴說,因為哥哥在帶頭修建隧道的過程中,白天夜晚的勞累,最終積勞成疾早早去世了,現在村民又把他推到支書的位置上,他願意和村民一道,將“石樁精神”扛下去。村裡除農業產業,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奇山、異水,還有溶洞、溫泉等,他希望更多人穿過隧道,穿過大山,走進石樁村,開發石樁村。
石樁,我們當代的“桃花源”,一座充滿無限憧憬的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