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婦孺皆知,但沒幾人理解對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要說家喻戶曉的唐詩,李白的這首《靜夜思》,絕對能排在前5名。它與《詠鵝》、《春曉》一起,現在兩三歲的幼兒,基本上都會背誦了。然而,最熟悉的詩句,它的意思卻被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什麼疑義,被很多人誤解的是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錯在何處呢?錯在“床”這個字上。


“床前明月光”婦孺皆知,但沒幾人理解對

今人理解的《靜夜思》情景


今人理解的《靜夜思》情景

今人讀“床前明月光”,都把這裡的“床”等同於現在的床。對詩句想當然地理解為:李白坐在床前,看著地上的月光,以為是下了霜。其實,這是錯誤的。

你可能接受不了,會反問這種理解怎麼會錯了?是你又來掉書袋了吧!

且聽我說完,看看到底有沒有錯?

首先,如果把這句詩中的床,理解為現在的床,這句詩是解釋不通的。因為既然是床,肯定在室內。在室內的話,地上就不可能有霜,李白無論如何也不會把月光誤以為是地上的霜。另外,在室內,舉頭望月也不那麼自然。

第二,唐代人口中的床,一般是指胡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馬紮或摺疊椅。那時人們睡的是榻,所以古人才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日本人深受唐朝影響,現在也是睡榻。


“床前明月光”婦孺皆知,但沒幾人理解對

唐朝人說的床一般指胡床

因此,無論如何,這首詩裡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我們今天的床。

那麼,“床前明月光”裡的“床”是什麼呢?答曰:井欄。古代的井口,一般由井欄形成方框圍住,防止人跌入,方框形的井欄像床,因此,井欄又叫銀床。《康熙字典》裡就說:“又井杆曰床。《樂府·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床”字以前寫作“床”)

床是井欄,那麼這首詩寫的是戶外,這樣解釋《靜夜思》就非常通順了。秋夜,李白走到井欄邊,看著地上的月光,以為是下的霜。抬頭望明月,低頭思念家鄉。如果在房間裡面,一是不可能懷疑地上有霜,二是抬頭望月也不方便。


“床前明月光”婦孺皆知,但沒幾人理解對

這才是《靜夜思》的情景

實際上,現在通行的《靜夜思》是明代的版本,很可能不是李白的原作。因為在較早的宋代版本里,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距離唐代更近,詩句也更可靠。這個版本里,把床理解為井欄,在戶外,看井欄上的月光,懷疑是霜,抬頭遠望山頂上的月亮,低頭思念故鄉,就更貼切。

當然,從朗朗上口的角度,明代版本更易接受,因此廣為流傳,成了現在的通行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