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相聲有新人》—— 一個交大博士被否定掉的節目。

高智商的參賽選手被低學歷的導師篩掉。

讀書無用難道在相聲界是至理名言?又或者說,不喜歡讀書就可以去說相聲?

郭德綱老師回應:

大批的外行湧進相聲界想要分一杯羹,為什麼?

你看,武術比賽,國際繪畫比賽,有外行來參賽嗎?

這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相聲好騙。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相聲好不好騙,這裡暫且不談。

我想談的是:讀書難道真的沒用嗎?

不僅僅是針對相聲界,社會上的“讀書無用論”也有著大批的擁護者。

最近聽評書《我的師傅和我們的德雲社》

評書裡講:大家總喜歡貼標籤,德雲社也不能倖免,一提到這三個字,人們就會說:很多學歷不是很高的人在哪兒都很好。

但這個包含了時代和機遇的問題。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許會有“讀書無用”這個觀點。

可是,都到了2020年了,居然還有大批的人鼓吹“讀書無用”?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身邊有好多同學都拿“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例子來講話。

年輕的心愈跳愈裂,想要脫離上學的桎梏:“讀書又有什麼用呢?從北大畢業不是還要去賣豬肉?”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嘲笑過後,有人關注後續嗎?

就是那個被嘲“讀書無用的”北大屠夫陸步軒,他去年的銷售額有18億。

讀書一定是能改變思維的。而宣傳讀書無用的那些人,基本都沒讀過什麼書。

再說回德雲社。

閻鶴祥老師講:德雲社的問題絕對不止是一個相聲團體的問題, 它永遠是一個社會問題。

而一個問題絕不能簡單的分析,要聯繫所有的水文氣象地理人文經濟政治文化來看待。

有些人不上學,是因為不適合當時的教育體制。有些人不上學是因為不愛上學。

這兩種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郭德綱老師早年退學,是因為他的愛好是傳統文化這塊兒,包括戲曲京劇相聲曲藝,但這個愛好在八十年代被完全打壓,學校不考。

學校裡不教這些東西,那能去哪裡學?因為學校沒有提供這一方面的教學,所以郭老師選擇從那個教育體制裡出來,選擇脫離學校的學習。

眾人說的低學歷的德雲班主,需要在家教育但沒有在家教育的能力,於是強迫自己自學;因為裝書裝不下才買別墅,因為書房小才換房子。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讀書,最重要的是素質教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然要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上學。

但是,你看!

現在學區房這麼貴,輔導班到處都是。

課本知識要考,學!,業餘愛好可以加分,學!

沒有人關心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大家想到的就只有這個東西考不考。

我到現在還記得高中物理老師說的話:

現在的有些父母,不願把孩子交付給學校,認為帶孩子去周遊世界,就能學到很多東西,人文歷史,可以學。數學物理,這些東西孩子能學到嗎?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當時在教室裡聽課的我,如搗蒜似的點頭。

但現在呢?暫且不論在家學習能否學的全面。

在家教育其實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美國在家教育的的人數大概有兩三百萬,而中國在家教育的人數可能連幾千人都沒有。

為什麼?在家教育,家長有時間嗎?孩子能順從嗎?家庭條件允許嗎?

這些都是問題。

再說說在家受教育的例子——郭麒麟。

初中就退學,回家學習相聲表演。這個事情在很傳統的社會,在當時那個年代,引起了轟動。

大家的反應都很強烈:不讀書,那這孩子怎麼辦?

郭麒麟沒有讀完初中,但他會到北大旁聽課程,有讀書這種意識這種意識是很重要的。

“需要在家學而不在學校讀書” 和 “不想讀書”是兩回事 ,這是兩個本質的問題。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少班主的搭檔閻鶴祥先生在說評書時提到:

我和郭麒麟,當年我們很慘,就德雲社那麼火的時候,當年在張一元茶館,我跟郭麒麟買到最後一場的時候,臺下坐兩人,要命的就是隔半站地,岳雲鵬和孫越人家那邊加座。然後有一天凌晨三點,郭麒麟給我發微信:哥,能不能出來,和你說點事兒。大林就和我說:哥,我想去上學。我第一個反應,就說:好!大林, 全天下如果有一個人反對你上學,那應該是我,因為如果你要去上學,我們這買賣就完了,咱就不幹了。但如果站在朋友的角度 我舉雙手贊成你應該這麼幹,你去上學太對了!

在我們有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多讀書,還是要考取好的大學,某種意義上,這才算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德雲社告訴你:讀書無用?

里爾克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誰此刻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落葉紛飛。

現在這種時代,讀書這件事有這麼多的渠道。

喜歡紙質書就把書架堆得滿滿的,書桌上也隨意散亂著,眼睛一掃,目光所及都是藏書,於是心生滿足。

喜歡輕便的電子書,就買個KINDLE,坐地鐵乘飛機都可以讀,還不浪費碎片時間。

多讀書吧,朋友們。(“郭麒麟女朋友如是說”)

讀書時感受到的安靜與祥和,潛移默化地愈加博學,這些都會讓你變得比昨天更好。

注:

關於德雲社的故事來源於閻鶴祥老師的評書《我師父和我們的德雲社》


更多優質文章

喜歡的朋友希望大家關注公眾號“千禧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