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


尼科洛·馬基雅弗利(1469—1527)出生於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歷史學家。被西方人譽為“政治學之父”,其名著《君主論》是政治學必讀書目,也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在他生活的年代,作為國家概念的意大利尚不存在,在亞平寧半島上活躍著5個較大的城邦國家和許多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佛羅倫薩是其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工商業發達,文化藝術繁榮。美第奇家族建立了對國家的專制統治。1494年,多米尼派僧侶薩伏那羅拉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馬基雅弗利參加了這次起義,並跟隨他的老師、語法學家、共和國的第二大法官阿德里安尼走上了政治舞臺。

馬基雅弗利的父親貝納多是個律師,熱衷於研究人文學科,但家境貧寒,只有一小塊地產。他對兒子悉心教育,使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馬基雅弗利養成了具有講究實際,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沾染上當時盛行的模仿古典、博而不精的學風。

1498年6月19日,馬基雅弗利被掌管軍事外交的“自由安全十人委員會”正式批准為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第二國務秘書。馬基雅弗利很快以其思維敏捷、敘事清楚且有真知灼見而獲得信任。1500年7月,他被派出使法國。佛羅倫薩在反對比薩獨立的戰爭中遭到失敗,法國派來的一支軍隊也慘遭敗北。委員會交給馬基雅弗利的任務是向法國國王解釋:聯合行動失敗的原因不在佛羅倫薩。如果可能,要向國王說明,法國指揮官的“腐敗和膽怯”是主要原因。在法國的6個月裡,馬基雅弗利看到了法國的強盛及它對佛羅倫薩的輕視,意識到佛羅倫薩風雨飄搖的處境,而擺脫困境的關鍵是自身的強大。

1500年12月他自法國匆匆返回。在他出使前夕,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不久他的妹妹也故去,家庭事務“變得雜亂無章”,他在政府中的地位也有些不穩。他料理了家事,並在1501年下半年與瑪麗特·考爾西尼結婚。兩人相處和諧,育有子女5人。

1501年愷撒·博幾亞被他的父親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封為羅馬那的公爵。博幾亞對周邊地區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軍事進攻,獲勝後提出與佛羅倫薩結盟。1502年10月,馬基雅弗利以特使身份來到博幾亞宮廷,此時,馬基雅弗利的地位有所提高。佛羅倫薩的著名政治家彼特羅·索德里尼被選為終身的正義旗手,即政府的最高首領。馬基雅弗利受到他的賞識,成為其得力助手。在這次出使的4個月裡,他對博幾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其超人的勇氣和遠大的抱負欽佩之至。在他後來所著的《君主論》中,他系統地研究了博幾亞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並認為博幾亞是理想君主的典型。例如:公爵曾派手下的一個將領去平息羅馬那的叛亂。這個將領乾得很出色,但他的殘酷卻為繼續治理羅馬那造成了困難。公爵怎麼擺脫困境呢?他將那個將領召來,4天以後,那個將領就被身首異處地陳屍於廣場。“利用每一種可能的手段和行動”來實現目標的做法,成為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學揭示的第一個命題。

1503年10月,因教皇繼位的問題,馬基雅弗利出使羅馬,以向佛羅倫薩政府追蹤報告教皇續任的問題。他看到,朱裡二世教皇在當選前先與博幾亞公爵結盟,得到公爵的擁戴與提名。在當選後則立即與公爵分道揚鑣,不但拒絕履行其給予公爵頭銜與軍隊的諾言,而且將他逮捕,監禁在教廷中。他不禁讚歎教皇的手腕高超。1506年8月和10月,他又兩次出使教皇宮廷,以追蹤朱裡二世教皇收復領地計劃的進展情況。

除了外交活動,他也花費相當精力研究了軍事問題。封建國家的強盛主要靠軍隊。他總結古羅馬共和國強盛的經驗,認為應建立一支國民軍,而不是像當時流行的那樣,依靠僱傭兵。他兩次向政府提出建立軍隊的建議,受到贊同。他把自己的想法編製成詳細的方案,並設立了專門機構,他任秘書,全權負責組建新軍的工作。1509年,他親自率領這支新軍攻打比薩,大獲全勝。

1510年他第二次出使法國。此時,朱裡二世發動了驅逐法國勢力的軍事行動。第二年,教皇與西班牙結成神聖同盟,獲得了西班牙的軍事支持。西班牙軍隊開進意大利,趕走法國軍隊後,回軍佛羅倫薩。1512年8月,佛羅倫薩投降,美第奇家族復辟,共和國滅亡。11月7日,馬基雅弗利的國務秘書職務被解除。3天后,被判禁止在佛羅倫薩境內自由活動一年,罰款1000佛羅林。翌年2月,受一個密謀反叛活動的牽連,他被捕入獄,經受了嚴刑拷打,在交付了一大筆罰金出獄時,一條腿已經瘸了。

為躲避迫害,他舉家遷回家鄉的小莊園,靠著微薄的田地收入為生。遠離了政治的喧囂,他安靜下來,研究歷史,著書立說。“黃昏到來……我整整齊齊地重新打扮好以後,走進古代人物的古代建築裡,我的主人在那裡以全部的慈愛之心歡迎著我。我在那裡飽餐美味,只有這才是我的真正的營養,而我天生也就應該享受這種飲食。在那裡,我詢問他們所作所為的動機和理由,他們親切誠懇地回答我的問話。我忘記了一切憂慮,不再感到煩惱,即使死亡也不覺恐懼。我完全與古人為伍了。”

1513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君主論》。在這部書中,他以內外古今的近百個實例,系統地分析了政體的組織形式,君主的才幹、手段和道德以及軍隊性質與作用等問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他主張君主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應該不擇手段,即“目的總是證明手段的正確”。他把這部書獻給美第奇家族,希望能重新施展其政治才能,但是得到的只是失望。

他參加了一個名叫奧惕的文人團體的活動,成為其中的一個活躍分子,又將他的歷史著作《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書》(又譯《羅馬史論》)獻給奧惕的發起人。奧惕對政治問題的議論,促使他寫成了《戰爭的藝術》(又譯《兵法七卷》。他研究當時西歐各國軍隊的情況,結合自己的軍事經驗,對國民軍的優點、步兵的運用等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他還編寫了一些劇本、詩歌和人物傳記。

1520年馬基雅弗利對美第奇家族的一再上書和託人買好有了一點效果,在受到美第奇宮廷的接見後,他被聘為史官。至1525年,他完成了8卷本的《佛羅倫薩史》。他將它獻給了教皇克萊門七世(朱里奧·美第奇)。這部宏篇鉅著從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寫至1492年“豪華者”羅倫索·美第奇去世,回顧和分析了國家興亡盛衰的過程和原因。他堅持了人文主義者的基本信條:寫歷史並不是純粹的歷史事件的編纂,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服務於現世。他仍以《君主論》中表現的政治觀點來總結歷史,被馬克思經典作家稱為“一部傑作”。

1526年,教皇克萊門七世任命他為教皇軍務大臣的隨從,他陪同軍務大臣去過克利蒙那、波隆那等地。1527年5月,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率兵洗劫了羅馬,克萊門七世被迫出逃。消息傳來,佛羅倫薩再次發生起義,美第奇家族流亡國外,共和國重新建立。馬基雅弗利興致勃勃地返回。依他的政治觀點與學識才幹本應受到重用,沒想到因他與美第奇家族的瓜葛,人們嫉恨他,拒絕了他從政的要求。命運的嘲弄終於使他一病不起,很快就辭別人世。他只能抱恨終生了。

他為祖國的復興與強大所作的《君主論》,卻成為眾君主的行動指南。1559年,教皇將它列入禁書目錄。馬基雅弗利成為歷史上受到最不公平的誹謗的人物之一,以致在他去世46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名字仍然被作為狡猾、口是心非和在政治事務中運用欺詐的象徵而被人們所議論;馬基雅弗利主義成為常用的政治概念。實際上,他不過是把“人們在行為中經常遵循的準則”平白地描述了出來,將那個時代流行的、尚未成形的政治哲學明確化、系統化了。他完全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對後來的歷史學、軍事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對政治學則起了奠基作用。在他的墓碑上簡單地寫著:“這位偉人的名字使任何其他的話都顯得是多餘的了。”

馬基雅弗利是一位深受文藝復興影響的法學思想家,他主張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擺脫外國侵略,結束教權與君權的長期爭論。在他看來,君主國是最理想的,政治法律手段和軍事措施是他關注的唯一中心議題,而且他將這種統治手段和措施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於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

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包括國際政治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爭權奪利的鬥爭,與公正、仁慈等道義原則無涉。他說,政治的統治手段和措施應該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於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政治真理要發展,就必須首先拋棄自己的兩個夥伴──神學與倫理學”,因為“講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謂道德,不過就是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品質。道德和倫理的善,不過是實現物質成就或權力地位等世俗目標的手段……神學和倫理學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達到目的的實踐的藝術。”

按照馬基雅弗利的觀點,“政治”成為“公共領域”的同義詞,“道德”則被劃歸於“私人領域”,二者間形成了一種通過與對方的對立來反襯自己的“鏡像”關係:一個人成為一個好的統治者意味著他必然被私人領域的標準定義為一個惡棍;而若將私人領域的行為準則運用於公共領域則不啻自取滅亡。他指出:運用力量和權術,不必受道德的束縛。合乎道德時自然受人讚揚,但是,在政治上,無須問什麼是正當,什麼是不正當。只應問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當合乎道德的事有害於國家利益和君主個人安全時,就不應去做。當不道德的事對國家和君主有利時,都應毫不猶豫地去幹。不要有什麼顧忌。“如果一個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久就會遭逢不幸,家破人亡”,馬基雅弗利說,“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必須知道怎樣去行不義。”

馬基雅弗利所說的“政治無道德”,其實主要在強調:政治應該和道德分開。如果把政治和道德比喻為遊戲,兩者的遊戲規則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在政治領域遵循道德的規則,或者在道德領域奉行政治的規則,必然會遭到挫敗。

馬基雅弗利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我個人的立場和角度,我完全贊同。政治謀求的是一種權力,如果受到道德的羈絆,必定畏首畏尾,不敢放開手腳。正如在戰場上打仗一樣,講究兵不厭詐,政治也是如此,如果遵循“做人要忠厚誠實”的道德原則,估計永遠也打不了勝仗。我們難道不記得中國哲學史上的那位宋襄公嗎?處處講仁義,時時講仁義,結果錯過了戰機,被敵人殺得大敗。有人曾經評價宋襄公是“像豬一樣蠢的軍事家”。歷史上多少例子表明,那些抱有道德之心的政治家,到最後都是因為“婦人之仁”,小則害身,大則亡國。比如項羽,他因為講求信義不願在鴻門宴上藉機殺死劉邦。在只需要捅穿一層紙的羞澀道義面前,年輕氣盛的項羽偏要顧及信用、名譽,顧及周圍人的看法和口舌。儘管自己實力強大並且功勞最大,卻因懷王之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這一條款而內心不安,處處束手束腳,在鴻門宴上被樊噲言明而失掉滅去劉邦的機會;在與劉邦的爭鬥上,他更是處處遭到劉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即使到最後慘敗之時,還是因為“不肯過江東”的道德面子而自刎,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話說回來,如果把政治上的規則運用到道德領域,結果也是同樣的糟糕。如果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還要搞陰謀、爭利益就說不過去了。所以,馬基雅弗利說得對:政治屬於“公共領域”,道德屬於“個人領域”。

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全部建築在現實的人性之上。他主張人性側重於惡,即“性惡論”,還說人性是醜惡的,而明智的統治者正是以此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他強調,政府必須保障個人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作為最高的目標。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由一個人單獨建立,而他所制定的法律和創立的政府便決定了他臣民的民族特性。他還不適當地誇大立法者的作用,說法律制定者不僅是國家的而且是社會的建築師。他強調,統治者作為國家的締造者,不僅置身於法律之外,而且由於道德是來源於法律,也就不受道德的約束。衡量統治者的政治標準只有一個:亦即他所從事的增強、擴大和保持國家權力的政治手段是否成功。他說,要建立一種穩定、公正的秩序,唯一的方法是建立君主專制的政府。

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褒貶不同:有人說他是一個極其玩世不恭的人,也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滿懷激情的愛國者,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政治陰謀家,是一個地道的民主主義者和一個吹捧暴君的無恥之徒等等。

馬克思說:“馬基雅弗利等人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從而擺脫了神學的束縛,這就是他進步之處。”

今天,精選了馬基雅弗利的24個名句,一起來學習,提高!

1,靠欺騙可以取勝時,絕不要靠武力。

2,不是頭銜榮耀人,而是人榮耀頭銜。

3,一般來說,人類的本性總是忘恩負義、變化多端、弄虛作假、怯懦軟弱、生性貪婪的,當你對他們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可以說,他們完全是你的人。當你有需要時,他們表示願意為你流血,願意為你奉獻自己的財產,甚至是犧牲自己或是他們的孩子。但實際上,當危險到來時,他們只會選擇背棄你。假如君主選擇相信他們的那些空頭承諾,因而忽略其他措施,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君主必會滅亡。要知道,那種靠錢買來的,而非依靠偉大而高尚的思想獲得的友誼,是不穩固的,在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指望依靠它的.

4,成就任何偉業都不可能沒有風險。

5,擁有武裝的先知都勝利了,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了。

馬基雅弗利


6,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個自己畏懼的人較少顧忌,因為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在任何時候,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了。可是畏懼,則由於害怕受到絕不會放棄的懲罰而維持著。

7,人主要受兩種因素驅動,即愛和恐懼。

8,因此,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而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害怕。

9,願望大的地方,困難就不會大。

10,我始終認為,敢作敢為要比謹慎多疑好得多。因為命運就像是一個女人,倘若你希望她對你俯首帖耳,就必須打她,虐待她。我們可以看見,與那些行事冷靜的人相比,命運更願意被那些敢作敢為的人征服,所以,命運會像女人一樣,她眷顧年輕人。只因為比起中年人和老年人,年輕人要少一分謹慎。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多一分粗暴,也正是這粗暴能更大膽地將她制伏。

11,世界上再沒有一樣東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厲害的了,因為當你慷慨而為的時候,你就失去了使用慷慨的能力,不是使自己貧窮以至被人輕視,就是因為要避免貧窮而貪得無厭惹人憎恨。

馬基雅弗利


12,不論誰想建立一個國家,並給它定法則,他就應該先假定人都是兇惡的。

13,對人們應當加以愛撫,要不然就應當把他們消滅掉;因為人們受到了輕微的侵害,能夠進行報復,但是對於重大的損害,他們就無能為力進行報復了。所以,如果非要傷害一個人,那必須滅其復仇之力,斷其復仇之念。

14,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15,人民的性情都是容易變化的。關於某件事要說服人們是容易的,可是要他們對於說服的意見堅定不移,那就困難了。因此事情必須這樣安排:當人們不再信仰的時候,就依靠武力迫使他們就範。

16,只要結果對正義的達成有必要,任何違犯世俗美德的“罪行”都是被允許的。

17,命運支配我們行為的一半,而把另一半委託給我們自己。

18,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在你樂意時結束。

馬基雅弗利


19,政治無道德。

20,體驗即人生。

21,政治中沒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22,基督教的教義使人成為軟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

23,大部分的判斷結論是無知導致的。

24,百分之九十的人學的百分之九十的知識是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