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韭菜還是很新鮮的

這裡的韭菜還是很新鮮的

近日孬哥我在刷劇的時候突然有陌生的電話打進來,顯示是廣告推銷,感覺像騙子的,本來我是準備拒接的,但是覺得今天比較閒就接起了電話。

果然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說話甭提多客氣,問我最近投資收益如何,我說大盤這個樣子你覺得呢?再說最近抓了不少薦股的人,你就不擔心嗎?

然後那邊慌忙解釋說自己不是薦股的(估計風頭太緊),現在這邊推薦一個理財產品,說收益率100%以上,基於區塊鏈基礎上的ICO,相當於原始股一般。聽到這裡我禮貌而不失尷尬的掛掉電話。

這裡的韭菜還是很新鮮的

這是擺明是在騙我吧,又是區塊鏈、又是ICO,你咋不說自己發行比特幣呢?而且國家已經叫停ICO發行,你還給我發行,信你真應該繳智商稅了。

今天順便給大家講下虛擬貨幣騙人的套路

ICO跟IPO差不多,都是一種融資模式,它代表的是數字代幣首次公開發行,賺錢原理跟新股中籤差不多,但它與上市公司股票不同的地方在於,股票價值背後好歹有上市業績做支撐,數字代幣後面有啥?信仰嗎?

之前也有人推銷這種數字代幣,跟炒所謂的“郵幣卡”是一個套路,被國家打壓下去,現在又有捲土重來之勢。

不過這些人推廣的數字代幣,又蓋頭換面加上各種聽起來高大上的名詞,不過說到底還是掛羊頭賣狗肉。

他們老是把自己發行的代幣比喻成第二個比特幣,但是比特幣不屬於任何人或組織,是一個無人控制的,去中心化運行的數字幣。而這些數字代幣有明確的發行方,並被髮行方完全控制。想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並且這種發行難度也不大,如果你不會還可以上淘寶私人訂製去,只要你能找到下家接手,那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笑)

這裡的韭菜還是很新鮮的

當你有了可以發行的數字代幣,就需要有新鮮的韭菜過來參與了,首先要給這個數字代幣包裝下,讓人覺得很可靠,從項目團隊、白皮書、合作伙伴、站臺的大佬,都往高大上的上面宣傳,越高深莫測越好,反正只要有人信了就行。

包裝結束後,項目方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眾籌或私募,吸引第一批投資者上鉤。山寨、野雞項目通常藉助社交網絡私下開展(ICO就是因為涉嫌傳銷被叫停的)。

前面鋪墊好之後就是找到數字代幣交易網站,給錢要求上平臺交易(國內的平臺要求全部關閉,所以現在的交易平臺合法性不被認可)

等把韭菜們初步騙進來就可以準備收割了,方向大致有三個:

1、募集期金額到達一定程度就直接跑路,留下一臉懵逼的韭菜在風中搖曳。缺點是風險太大,容易把警察叔叔招來。

2、上市交易期就砸盤,不給其他人跑路機會,然後破發,還是留下一群風中搖曳的韭菜。缺點容易引發大規模維權,招來執法者的關注。

3、在交易所上市後,莊家把幣炒到幾倍,吸引韭菜上鉤購買。隨後莊家開始砸盤,如此循環往復幾次,再歸於平靜。韭菜的心理歷程如下

這裡的韭菜還是很新鮮的

以上只是幣圈裡的冰山一角,它其中的黑幕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畢竟孬哥也不是圈內人,瞭解信息有限。大家在A股常年被割韭菜,但是上面好歹還有個證監會盯著,各種大資金、上市公司、機構等還不敢明目張膽的胡作非為,但是在監管缺失的幣圈各種暗箱操作和內幕交易橫行,大部分人都逃不開被割韭菜的命運,最後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咽,所以說惹不起躲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