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急急敗退,京東野蠻出擊

京喜現春雷,未聞滾滾聲。

3月11日,京東旗下京喜“春雷計劃”甫一推出,卻如泥牛入海,波瀾不驚。

據瞭解,京喜此次春雷計劃,通過產需兩端入手,盤活消費需求。

具體言:在產業供給端,春雷計劃專項制定“百大產業帶整合幫扶策略”,加持資金、入駐、運營、人力等領域的扶持政策,重點幫助疫情影響較大商家解決滯銷與庫存難題。在需求端,注入全平臺流量和營銷資源,結合“雲趕集”、“尚新季”等多個促銷活動,刺激需求。

簡言之,京喜由此前專注下沉市場,拓荒c端用戶,擴展到兼顧b端商家,實現產業幫扶。

但對此,市場似乎反應平平,並未有多少“驚喜”。

劉強東急急敗退,京東野蠻出擊

01 京喜的春雷計劃

2019年9月,京喜由京東拼購改名而來,並推出了獨立的App以及小程序。

彼時(京喜上線前),京東營業收入已連續多個季度增長放緩,其增長率一度降至20%。比營收更嚴峻的,是用戶的持續萎縮,2018年第三季度,京東用戶一度減少了860萬。

對京東而言,京喜上線,並未如字面那般輕鬆驚喜,相反它是壓在京東人肩頭的一副重擔。它是京東對抗拼多多、聚划算(阿里),決戰下沉市場的重要棋子。

此後,隨著正式接入微信一級入口,京喜取得了階段性小成。

援引京東高管所言,在疫情爆發前,京喜日訂單規模超過100萬。而在四季度財報中,京東淨收入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26.6%;同期活躍用戶增長超2700萬,其中7成來自下沉市場。

在經歷長一年多的業績緩慢後,京東又轉入增長快車道。

在行業人士看來,憑藉微信以及京東線上流量加持,京東暫時克服了c端用戶的增長困局,但發力b端深耕產業鏈,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電商行業觀察人士李巖指出,“長期以來,傳統電商憑藉囤積的流量優勢,在與b端企業合作中,握有絕對籌碼,以流量換收入(提成)的合作模式最為典型。但這樣以來,品牌企業的利潤空間便被大大壓縮,雙方極易產生矛盾。”

日前,京東與神舟電腦,便因“貨款與提成”糾紛,而大打出手。

事件經過大致是,京東方面要神舟電腦一千多萬返利,但神舟電腦卻要京東商城3.3億回款。雙方各執一詞,看神舟電腦聲明文件,其已向北京二院提起訴訟。

為此,不少網友扒胡潤財富排行榜(2019年),將身家33億元的神舟電腦掌舵人吳海軍與身家760億元的劉強東做對比,在同情神舟弱小之餘,指責京東的野蠻進攻。

劉強東急急敗退,京東野蠻出擊

但人情歸人情,商業歸商業,在雙方利益糾纏背後,是傳統電商商業模式“原罪”的體現。

援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觀點,在百貨銷售中,有一種“家樂福模式”。在家樂福模式下,供應商向電商平臺交付進場費。賬期內,平臺用此費用,開拓銷售渠道,打造自己的流量平臺並帶動銷售。但這一模式的本質,是塑造了“平臺”品牌,供應商是商品提供者,而非品牌賦予者。

長此以往,真正的品牌供給側,便無法帶來價值增值,消費者也無法獲取低價福利。整個供需兩端,在供給與需求的巨大沖力下,走向割裂。

而與之相對的,是沃爾瑪模式。

沃爾瑪模式的關鍵,不在於銷售渠道強弱,而在於精準的供應商定製策略。確切來說,是參與到上游供給端產品定製上,與供應商共建品牌生態。

在現實中,京東與神舟電腦的合作更似家樂福模式。但隨著新消費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選擇與供應商共建品牌生態。

以拼多多為例,無論是深入雲南保山,開啟新型扶貧助農模式,切入咖啡生產上游;還是駛入安溪,與當地企業共建鐵觀音新品牌計劃,其與合作方聚焦在:共建新品牌,深耕產業鏈。

不止拼多多,在近年的6.18,京東的零售促銷也出現新變化。一方面,京東與品牌商的聯合不斷強化,共贏理念不斷深入;另一方面,C2M反向定製受到重視,反向定製商品下單金額不斷翻番,獲得消費者認可。不難發現,京東從主要依賴消費者,拓展到聯合消費者與品牌商,不斷優化中間交易平臺,但在生產供應鏈中,涉足不深。

及至京喜的春雷行動,不少外界人士直言,本輪的產業幫扶,聚焦在滯銷與去庫存,依然是品牌生產商的救急銷售,與深耕產業鏈尚有差距。

02 東哥的急急身退

但無論如何,隨著京喜流量加持,京東的進擊依然高效,這在上季度財報中可見一斑。

但與京東野蠻進擊,鮮明對比的是,京東的掌舵人劉強東卻急急而退。

企查查數據顯示,自2019年至今,劉強東退出公司大股東/法定代表人/主要成員/實控人的信息多達80多條,包含卸任京東雲計算總經理,以及京東物流全資子公司高管職位。

無獨有偶,近日劉強東又卸任了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大股東、法定代表人等一眾關鍵角色。這意味著,長期以來,在京東打造的電商、物流、數科/金融三駕馬車格局,劉強東在慢慢淡出。

劉強東急急敗退,京東野蠻出擊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整年,無論對京東抑或劉強東,都委實不易。從“桃色風波”到股價大跌市場動盪;從末位淘汰到取消快遞底薪變革物流;從用戶流失到直面下沉瘋狂反撲;從10年虧損到首次盈利股價迴歸......

時至今日,看似京東已從大病纏身,迴歸常態,但這往往是最大的隱憂。

如行業公認,京東沒有2號首長,劉強東的慢慢淡出,需要新的運營機制來填補空缺。而符合近20萬京東人利益的運營機制的建立,必是一個長期過程。

新冠疫情下,雖線上流量逆勢利好,但互聯網流量觸頂,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京東殺入下沉市場,“收割”用戶流量背後,是微信九宮格巨大流量以及社交電商共同加持的結果。知情人士透漏,為獲取微信流量,京東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而除卻流量外,在產業鏈層面,京東總是慢人半拍兒。是船大難掉頭麼,但京喜這艘小船,為何也如此淺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