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時間管理這項能力,對孩子學習以及未來工作的用處可謂是非常大了。不僅關乎於孩子能否自律、提高做事效率,還關係到他的整個生活面貌。

為了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家長也沒少下功夫。各種時間表都制定了,各種勾引孩子興趣的方式也都試過了,可就是不見效,孩子該磨蹭還是磨蹭,該走神還是走神。

就像朋友前兩天跟我吐槽的一樣:給孩子辛辛苦苦制定時間表,結果執行兩天就報廢。對待時間表這件事,孩子一如既往的三分鐘熱度,這是不是說明孩子沒救了?

事實上,制定時間表這項計劃方向是沒錯的,只是家長制定時太過想當然,一不小心就走入了誤區。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01為何孩子不願意執行制定的時間表?

1)難度太高

家長在制定時間表這件事上有些過於自我了,對家長來說,這件事確實很輕鬆,完成哪項任務需要花費多長時間都瞭然於胸。

然而制定得再得心應手,表格再漂亮,到了孩子眼裡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家長總是習慣性從成人的角度想問題,認為孩子學的那些東西都很簡單,花這麼長時間就夠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每一件事都是有難度的,就跟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一樣。

面對這樣難度高的時間表,執行一兩天倒也罷了,再往後頭去就要精神崩潰了。

2)時間太緊湊

大部分家長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時,基本都是這樣一個流程:

  • 7:00~7:30晨讀
  • 7:30~8:00吃飯
  • 8:00~8:30寫語文作業
  • 8:30~8:40休息
  • 8:40~9:10寫數學作業

這樣的時間計劃特別常見,乍一看清晰明瞭,但時間緊湊得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本來每一項任務對孩子來說就不簡單,結果剛完成這項緊接著就是下一項。

中間的時間太短對孩子來說沒什麼用處,中間休息的時間太長又容易讓孩子懈怠,總之不管怎樣都舒服不了。

3)壓力太大

若家長對孩子的能力估計不清晰,給他安排過多任務,可能還沒到下一項任務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就好比減肥,一開始大家都信誓旦旦,今天做10個俯臥撐,明天增加到15個,後天20個。結果剛做到15個就沒有力氣了,於是計劃再度泡湯。

事實上,除了時間表本身的問題之外,家長執行時的態度和做法也不那麼妥當。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02執行時間表時,家長犯的那些錯誤

1)過於死板

家長都認為既然制定好了時間表,那麼孩子就要嚴格執行,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任務。

這其實就不把孩子想象成機器人了,並不是輸入什麼命令就做什麼的,孩子有思想也有能動性,並非與生俱來就自律,需要家長進行訓練和培養。

陶行知曾說:倘或生活、工作與學習都能自動,那麼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自動即自覺的行動,並非自發性的,需要家長適當培養,而後才能實現。

不培養孩子自覺自律的能力,單制定個時間表就讓他嚴格遵守是不可能的,世間也沒有這麼簡單的事。

2)不允許孩子犯錯

前文說過,每項任務對孩子來說都是有難度的,因此在執行時肯定會犯錯。

即使有的家長說“我制定時間表之前已經跟孩子商量了,他也同意了呀”,但這也不代表孩子就有十足的把握完成。

如果家長強硬要求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能犯錯,就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和決心。

想想自己減肥定了無數次計劃都堅持不下來就知道了,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

但是,制定時間表這件事就無解了嗎?墨菲定律可帶你走出困局。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03制定時間表與墨菲定律的關係

家長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是希望通過形成一定的時間定向,讓孩子養成到什麼時間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做某件事的願望和情緒,這樣能使效率提到最高。

但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會朝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這件事情變壞的方向,不管可能性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並非強調人為犯錯的概率,更像是偶然中的必然性。

也就是說,你越害怕什麼就越來什麼。

墨菲是美國愛德華空軍基地的一名上尉工程師,20世紀40年代,他與上司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實驗中,因儀器失靈出現了事故,原因是測量儀表被技術員裝反了。

從這之中他得出教訓:如果做某一件事存在許多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效率又最高,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

簡單來說,他認為凡事只要可能出岔子,到最後就一定會出岔子。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很多事件都是不具備預見性的,即使計劃再天衣無縫,我們也要把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或突發情況考慮在內,留出時間。只有如此,才能在解決意外時不影響原定計劃,使其穩步進行。

家長制定計劃原本是要求孩子嚴格執行,但這個過程中過於強的功利心,也可能挫敗孩子的自信,使之放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兜裡裝著一塊金幣,怕別人知道會偷走,於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用手摸一摸金幣是不是還在兜裡,這樣的規律性動作很快就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後被偷走了。又或者兜被摸來摸去的,最後磨破了,金幣從中掉出。

我們可以把墨菲定律總結成4點:

①任何一件事都沒有它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好比家長制定了時間表,孩子就一定會嚴格執行,這種想法太天真。

②做任何事都可能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家長制定計劃時總覺得,半個小時讓孩子吃完飯、寫完數學作業還不夠嗎?事實上凡事皆有意外,如果毫不留白,計劃最終都會失敗。

③可能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想讓孩子每天嚴格執行計劃是不可能的,倘或家裡來了客人打擾到孩子,又或者學校臨時添了作業,計劃就會一團糟。

④越擔心某種情況發生,就越有可能發生。

若家長擔心孩子不執行計劃表,從而對他嚴加督促,到最後更可能把孩子逼到放棄的邊緣。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04如何根據墨菲定律,制定一個可執行的時間表?

1)動態調整

時間表的制定僅僅是一個開始,而不是對孩子的最終要求。

“我既然都製作時間表了,那孩子必須學會時間管理才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家長要在執行的過程中根據孩子的反饋進行調整。

有的家長認為時間表孩子不遵守沒用,乾脆算了吧,最後就廢棄掉了。然後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不爭氣,給你制定好時間表還這麼拖拖拉拉”。

制定出一個時間表,就把孩子沒有時間管理能力的缺點全部改掉?太想當然了。

家長要根據孩子每天的具體表現,判斷時間表的問題出在哪裡。比如到時間了這一項任務還沒有完成,又或者每個時間段的任務都太難,讓孩子疲於奔命。

只有在孩子的執行與預期效果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才能發揮其效用。

2)時間設置要靈活

孩子的任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會隨著年級增長以及能力增長出現新的變化。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時,不要把每一項任務完成的時間定得那麼緊湊,讓孩子能喘息或擁有足夠的空間對下一次變化做出調整,才能真正體現時間表的意義所在。

比如孩子步入小學三年級,作業不像以前那樣靠死記硬背就能完成,或者老師佈置了額外的任務,家長都要幫孩子進行調整。

時間表制定了,效果卻沒見幾分,對待孩子磨蹭要考慮“墨菲定律”

3)勞逸結合要合理

家長要明白,時間表其實就是一項工具,可以輔助其他工具一起進行。

比如番茄鍾,它的設定是孩子集中精力工作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每過4個番茄鍾休息半小時。

這樣的時間設定不僅能極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會使他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總而言之,家長要摒棄一直以來的思想誤區,不要認為給孩子制定時間表任務就算完成了,至於他遵不遵守全靠自覺,若效果不好就說明時間表這個方法不管用。

事實上,就像其他方式一樣,時間表也是個動態的工具,只有不斷進行調整和靈活規劃,才能使其發揮到極致。

墨菲定律無處不在,家長要預先考慮到才是。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