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本週給大家推薦的好書,名叫《弱者的武器》。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與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

提起政治學家,一般人覺得他們的腦子裡只有理念和口號,研究的課題宏大而抽象,諸如三權分立,憲政民主,制度變遷······張口閉口不是雅克·盧梭,就是馬克斯·韋伯,好像跟咱們老百姓的生活沒啥關係。

但這位詹姆斯·斯科特可不一樣,他既是政治學家,又是人類學家。人類學家和政治學家不同,後者更多地依靠書本知識,前者卻得深入人群,近距離接觸他的研究對象。詹姆斯·斯科特就是這樣的學者,他不滿足於在書齋裡思考抽象問題,而是走近活生生的世界,通過記錄人們的一言一行,以獲取真知灼見。這本《弱者的武器》,就是斯科特在馬來西亞農村做了兩年田野調查的產物,雖然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對今天的我們仍富有啟迪。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弱者的武器》中英文版

1/5 馬來西亞的綠色革命

《弱者的武器》針對的問題,是農民在面對剝削和壓迫的時候,是如何進行消極抵抗的。什麼是消極抵抗?就是以磨洋工、開小差、裝傻充愣、造謠誹謗等方式,反對強加於他們身上的東西。這些行為通常是低烈度的,不會對統治者構成直接的威脅。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消極抵抗”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介紹完詹姆斯·斯科特,讓我們瞭解一下本書的背景。《弱者的武器》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地點在馬來西亞。上世紀七十年代,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速僅次於新加坡,高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政府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國家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水電供應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石油出口,以及木材、橡膠、棕櫚油等原材料的出口,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不過,和所有新興國家一樣,馬來西亞的發展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農村地區,長期被政府忽視,加上人口流失嚴重,這裡始終貧窮落後,農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為改善農村狀況,政府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從1957年到1975年,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增加了六倍多。這些投入除了用於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還包括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與耕種方式,比如推廣種植雙季稻(即一年內種植和收穫兩季的水稻),使用化肥和新種子,以及聯合收割機等等。馬來西亞政府給這些政策起了個美妙的名字——綠色革命。

2/5 改革導致的階層撕裂

按理說,“綠色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廣大農民,尤其是最窮苦的農民。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灌溉技術,還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機械化種植,雙季稻使他們的收成有所增加,生活也應該大大改善。但出人意料的是,這項政策雖然提高了農田的產量,卻並未讓更多的農民受益。而真正從中獲得好處的,反而是本來就擁有大片土地和資本的富農。

更諷刺的是,原先被寄予厚望的利民之舉,竟加劇了政府與農民的矛盾,甚至原本尚能和睦相處的自耕農與佃農,也開始相互敵視,劍拔弩張。這是為什麼呢?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一個直接的原因是,當地的水稻種植,過去完全是根據氣候而定。這裡每年有季風雨,當季風雨來臨的時候,農民就開始耕種灌溉。可現在由於要推廣雙季稻,而農民們又不曾種過,政府就必須全面介入了。如此一來,農民的工作量不僅增加,政府還規定了灌溉時間,必須嚴格按照專家制定的時間表行事。

在水稻種植的所有環節上,政府都要干預,這就引起了農民的不滿。他們原本依照祖上傳下來的方法種地,雖然是靠天吃飯,但好歹是習慣了的。現如今,政府卻非要把老習慣扭過來,還堂而皇之地聲稱此乃最“科學”的方法,農民當然是不買賬了。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不過,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現代化改革所催生的貧富差距。在“綠色革命”以前,當地農民主要分自耕農、半自耕農和佃農。其中,自耕農擁有並耕種自己的土地,佃農租用別人的土地耕種,半自耕農則介於兩者之間。但作者發現,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尤其在推廣“雙季稻”以後,佃農的比例大幅下降,到了1976年,他們的人數僅佔當地農民總數的1/4,耕種面積也不到農田總面積的1/4。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佃農階層正日益邊緣化,他們無田可種,比以往更窮了。相比之下,一個農場主階層正在崛起,他們擁有良田沃野,先進的灌溉設施,以及各種進口的農業機械。在廣大農民看來,他們才是“綠色革命”真正的贏家。

3/5 失業的農民

究竟是何原因,讓農民的生活反倒今不如昔呢?作者認為,“罪魁禍首”恰恰是現代化的耕種方式。

政府引進新技術,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更適合擁有大片農田,且有資本積累的農民使用,尤其是富農與中農階層。因為他們的農田面積大,產量高,用於改善種植的固定投資才能被攤薄,從而產生規模經濟。而固定投資的增加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又使得富農解僱了更多的佃農,從而使失業者急劇增加。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書中舉個例子。自從政府推廣“雙季稻”之後,使用聯合收割機的農民越來越多,因為“雙季稻”對生產效率的要求更高,引進機械化生產是最好的辦法。

1980年,當地村莊使用聯合收割機的比例已高達80%。然而,這對村子裡的窮人絕非好事,因為聯合收割機取代了這些勞動力。過去,窮人們可以通過在豐收時節給別人打短工,賺得一筆收入補貼家用。一個青壯年男子,每天可收割8—9麻袋稻子。要知道,在傳統農業社會,幫人收割甚至可以成為一項職業,如果你看過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其中一集介紹的“職業割麥人”應該記憶猶新。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在當地農村,這種靠替人收割打短工的收入,佔很多貧窮家庭收入的1/3。可自從使用了聯合收割機,不少家庭收入銳減,個別人家甚至不得不讓子女輟學,生活從此陷入困境。

而農業機械化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僱主議價能力的提高。曾幾何時,收割工作還採取計件工資制,誰勤快,誰拿得多。不僅如此,這些打短工的農民還能組成收割隊,他們有組織,有領袖,大夥在他的帶領下一起幹活。一旦形成團體,農民們就有了和僱主討價還價的底氣,僱主也不會肆意壓價,這樣便能保護雙方的利益。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但隨著聯合收割機的普及,僱主再也不需要大批的短工為他收割,傳統的工作隊瓦解了,代之以零散的工人與僱主談判。這讓僱主獲得了議價權,他們通常只願意支付固定工資,而且比過去要低得多。昔日,僱主還會用豐盛的午餐款待收割隊,可現在,農民則必須自帶午飯了。

4/5 消極的抵抗

然而,正如在開頭所說的,農民們不會坐以待斃,對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業變革,他們採取了各種消極的抵制方式。

威脅小農生計的不止是聯合收割機,拖拉機、開溝機、卡車等機器,也在不斷搶奪著人力車伕與耕牛販子的飯碗。為此,他們採用最多的做法,就是暗中搞破壞。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比如,農民會拆除機器裡的電池,把它們扔進水渠裡,還會毀壞農機的一些重要部件,如配電箱或者過濾閥。有時候,他們會往汽車的油箱裡摻入沙子,使車子無法發動。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在村民的默許下進行的,等到當局前來追究責任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裝作不知道,也沒有任何人主動檢舉,只能讓調查員悻悻而歸。

當作者採訪那些搞破壞的村民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向作者得意地描述著毀壞機器的各種細節,彷彿在做一樁了不起的事。

農民們也曾嘗試過正式的抵抗,比方說,他們曾組織聯合罷工,希望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拒絕收割機進村。個別村莊甚至取得了成功,但大部分失敗了。原因就在於,罷工需要所有人團結一致,卻總有人迫於生計,向僱主妥協。而僱主則許諾給少數願意幹活的人高工資,這樣就會誘使更多人放棄抵抗,聯盟即刻瓦解。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除了拖延、罷工與搞破壞,消極抵抗還有一種常見的形式,就是傳播謠言。比如,他們會挖空心思,尋找富農以往的種種劣跡。然後添油加醋,使其揹負“為富不仁”的形象。要知道,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一個人的名聲會影響到他和別人的合作。通過製造流言蜚語,農民們試圖讓政府官員看到改革的另一面,就是讓原本有錢的人變得更有錢,並且變得更加貪得無厭。

一旦人們接受了這些謠言,針對富人的偷竊就變得合法化,甚至被冠以道德的光環。貧農們深夜潛入富人的農田,盜走一麻袋的稻穀。或者在稻穀上做記號,以方便自己的家人前來蒐集。人們不覺得這些小偷小摸是違法行為,而是對富人的反抗。而富人也常常因這些無謂的損失蒙羞,卻又因為被盜的糧食數量有限,他們又恥於向警察局報案。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類似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有些讀來讓人忍俊不禁,有些則令人心酸。而作者只是冷靜地記錄下這些事情,對於貧苦的農民,作者沒有一味地同情,卻也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韌勁與活力,並最終得出結論:“即使我們不去讚美弱者的武器,也應該尊重他們。”

《弱者的武器》的內容大致介紹完了。不過呢,這本書不僅是向我們呈現一幅社會風俗畫,作者想通過馬來西亞農民的故事,告訴我們更多的東西。在我看來,本書還隱含著一箇中心思想,儘管作者沒有明言,就是任何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無論你的初心有多好,只要沒獲得民眾的認同,他們總能想出各種方式來抵制你,這便是“弱者的武器”的價值。

5/5 總結

除了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斯科特還給我們例舉了不少歷史上例子。

比如,德國在20世紀初,曾試圖在工廠強制推行計件工資,以取代原本的計時工資。管理者的出發點是提高工作效率,但結果呢?工人的產出是增加了,但產品的質量卻下降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工人有意為之的。

又比如,1917年的俄國革命,也是士兵們消極抵抗的結果。很多沙皇軍隊的士兵,拒絕向現政權效忠,但他們並未直接倒戈相向,而是直接扔掉武器,跑回了自己的家裡。就這樣,沙皇部隊瞬間冰消瓦解,讓臨時政府與之後的蘇維埃政府迅速掌權。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一戰時的沙俄軍隊

請允許我再舉箇中國的例子。眾所周知,中國漢朝的農業稅很低,有人說是“三十稅一”,有人說是“百一之稅”。漢文帝時期甚至把所有的田租都取消了。漢朝有如此善政,受益的肯定是廣大農民吧。但事實恰恰相反,地主豪族從中撿了個大便宜。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就在於,儘管漢朝田賦很低,但其他稅還得交,比如老百姓還得交人口稅,兵役稅。漢朝實行義務兵役,成年男子都得去當兵,哪怕你家裡人丁稀少,窮得叮噹響。所以,為了逃避這些義務,很多人寧可把田地賣掉,成為地主家的佃農。有的甚至賣身為奴,平時有主人供吃供穿,這樣的日子反而比當自耕農強。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反觀那些富戶,他們眼下有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勞動力,大量賣身為奴的農民,根本沒有列入政府的登記名冊,所以也無需繳納人口稅。結果便是,富戶用奴僕耕田採礦,地盤越來越大,又能享受到政府的低稅優惠,久而久之變成了富可敵國的地方豪強。而政府這邊,既收不到足夠的稅,又徵不了足夠的兵。到了西漢末年,豪族兼併最終釀成了嚴重的政治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漢朝的土地兼併,正是農民們應對國家政策採取消極反抗的結果。正所謂“就算惹不起,終歸躲得起”。農民對抗官府最有力的武器,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在縣衙門前擂鼓大喊“青天大老爺”,而是一個字:逃。

好書推薦:草民用什麼保護自己

只有當農民們扔下弱者的武器,以主動的態度去衝破藩籬,挑戰未知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迎來希望。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農民的勇敢嘗試,改革開放的起點,並非自上而下的設計,而是少數人敢於向現實說“不”的結果。

如果你對今天的話題感興趣,推薦你再讀兩本書。一本是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寫的《白人的負擔》,這本書探討了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什麼西方對非洲國家的援助總是收效甚微。第二本書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班納吉和迪弗諾的《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窮人,並激勵他們擺脫困境,對今天的脫貧事業很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