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環科(002322)機構調研與投資者問答精選(2020年03月10日)

1、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公司業務是否有影響?

答:有小幅影響,目前來看影響可控。

2、水質監測設備在政府對水汙染防治的政府推動下具長期成長潛力,公司怎麼看待監測設備行業未來幾年的增速?公司水質監測業務過去兩年維持較高增速的主要原因?還有2017年出現波動衰退的原因?

答:(1)3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汙染源和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實行“誰考核、誰監測”,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推動實現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推進信息化建設,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臺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加大監測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力度,推動監測裝備精準、快速、便攜式發展。

上述指導意見與公司聚焦智慧環保、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水質預警監測等幾個業務方向,依託軟件與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及分析技術,建立了從數據的採集、監測、預警、運維為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天地一體化、規模大、覆蓋面廣、數據全面的生態環境感知網,以此為基礎,構建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的環境數據服務平臺的戰略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隨著國家對於環境治理行業的不斷重視,公司對監測設備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公司作為環境監測行業的佼佼者,公司擁有質量過硬的核心產品、專業高效的研發團隊,經驗豐富的運維團隊,同時藉助超800人的軟件與信息化團隊能夠讓環保信息化在環境監測領域真正發揮作用,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因此,公司對自身環境監測業務未來幾年的發展亦充滿鬥志和信心。

(2)公司水質監測業務過去幾年維持較高增速的主要原因為:一是得益於政策層面,隨著《水十條》的頒佈和相關細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十三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設置方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的出臺,監測行業經過十一五、十二五的監測網絡搭建、汙染源監測為主的發展後,十三五規劃提出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而環境監測事權上收進一步打開設備與第三方運維市場。二是公司深耕環境監測行業,具備質量過硬的核心產品、專業高效的研發團隊,經驗豐富的運維團隊,深入一線的營銷團隊,強勁的軟件與信息化團隊和清晰的戰略發展思路,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3)2017年,尚洋環科實現營業收入22,937.54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57%;淨利潤5,844.3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3.4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5,450.3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32%。

2016年開始,我們對業務模式進行了創新,推出了政府釆購環境監測數據模式。作為環境網格建設的先行兵,環境信息化建設的疾行者,公司的政府釆購環境監測數據模式憑藉“四省一快”的特點一步步夯實了“水上天網”工程的基礎---數據獲取,同時憑藉強勁的信息化能力進行數據處理,打通數據到監控、數據到管理、數據到監督、數據到治理、數據到執法五大通道,實現數據應用,為公司生態環境感知網的建設和環境數據服務平臺的搭建打下堅實基礎。該模式的推出對17年的營收、利潤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水質監測業務目前在手項目訂單狀況?

答:公司最近一期披露的在手訂單情況系2019年半年度報告中“截至報告期末在手未執行完訂單7.25億”。

4、水質監測設備相關技術的門檻為何?市場上主要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否有相關的市佔率數據?

答:(1)經過多年積累,公司自主研發五參數分析儀、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分析儀,取得了相關的計量證書、環境保護產品認證證書,形成了完善解決各類設備、儀器儀表、子系統間的接口、協議、系統平臺、應用軟件等要素與各子系統、建築環境、施工配合、組織管理和人員配備相關的能力,擁有水質監測數據管理平臺、空氣質量數據管理平臺基於狀態的精準運維繫統等系統平臺,形成了設計、生產、配套、調試、管理、技術服務、後期運行維護、數據分析管理等全方位的業務流程。通過各個流程順利銜接整合,公司提供的環境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在行業內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具體體現在自動化程度、系統穩定性、投資成本、運行費用、運維效果、數據分析管理等多個方面。

(2)水質監測領域主要的競爭對手包括力合科技、中興儀器、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但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認為我們公司除了在設備、研發、運維等方面具有優勢外,我們具有一個超過800人的軟件與信息化團隊為公司的環保信息化業務提供堅強後盾。公司開發了浙江省清新空氣平臺、四川省水質預警預報系統、環境審批工具化軟件,環境智能報表等信息化產品,輔助政府監督、管理、決策;使用自身開發的水質監測數據管理平臺、空氣質量數據管理平臺基於狀態的精準運維繫統,使水質監測數據管理更高效、更精準、更可靠;使運維繫統的功能更完善、精準度更高,進一步提升運維效率。未來,承載著智慧環保、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水質預警預報、清新空氣、生態廊道、環境審批、河長制等多個環保業務方向,公司將繼續深入挖掘市場需求,積極拓展環保信息化業務。

(3)市場佔有率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我們認為我們處在行業的領先位置。

5、博微的電力造價軟件目前市佔率有多高?公司這套產品的優勢為何?這塊業務的成本結構以及影響毛利率表現的因素有哪些?

答:電力造價軟件是公司的核心產品,目前處於行業內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按照目前電力行業內從業單位數量預計的市佔率(以單位/公司為統計口徑)預計在80%左右。隨著國家“放管服”要求在電力行業的深化執行、電力行業景氣度的不斷提高、電力投資預期增加、造價諮詢業務門檻降低的情況下,新增單位客戶規模會有較大增長。

基於業務深度理解和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轉化為極高的客戶使用粘性是產品的核心優勢,造價產品深耕市場多年,造價研發團隊始終以技術和市場為導向,精準把握技術風向,深諳客戶使用習慣及業務場景,在公司內部形成良好的“市場與研發”間的動態促進機制,產品每一次的升級迭代都進一步提高其性能水平。除此,造價產品的主要優勢還包括:定額總站官方授權保證造價產品應用成果的權威、覆蓋全週期的卓越“軟件+專業”服務體系保障客戶感知價值的持續提升、二十年的市場深耕所培育的品牌口碑和產品自信。

軟件產品的成本結構主要包括軟件研發與維護成本、營銷成本和配套的硬件成本。

影響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是軟件研發與維護成本隨著技術人員的成長、行業薪酬水平的提高而導致的這部分成本增加。其次是為保證產品銷售完成的相關營銷成本的支出。

6、公司怎麼看接下來幾年國網和南網在電力信息化項目上的投資力道?

答:從國家形勢和技術形勢判斷,電力體制改革、互聯網+、國家大數據戰略和“雲大物移智區”新技術等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電網公司響應國家戰略,擁抱信息化經濟時代、實現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2019年,國網、南網相繼提出“泛在電力物聯網”、“數字電網”等建設規劃到目前國家所倡導的“新基建”概念、“疫情期間”信息化系統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等角度分析,信息化項目投入會穩定增加,並更加側重於對社會價值、行業價值和客戶價值的追求,對技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的追求更為迫切。

7、政府近年強調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對於公司的電力監測業務的實際影響如何?

答: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徵的智慧服務系統,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最基礎的就是感知層,公司電力在線監測業務就屬於感知層範疇。從披露的2019年半年度情況來看,新增訂單實現同比增長,中標率也相應提升。在雲南、海南、南網超高壓、山東、湖北、新疆、青海、甘肅、陝西等取得了較好成績。2019年度的情況比較樂觀。

8、碧藍環保的土壤修復業務目前年處理量達到多大,這塊業務未來的展望和增速如何?

答:目前,碧藍的土壤修復產能大約有250萬M3(主要包含重金屬土壤修復治理、有機物土壤修復治理、礦山原位修復治理)。

3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是國家領導層面的頂層設計,是我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意見》對監測覆蓋和三方治理等重點的環保機制體制均提出了深化要求,未來相關工作的開展也將進一步加速推進。我們認為2020年隨著各地土壤詳查的完成,工作重點將轉入治理,修復項目有望逐步釋放。短期來看,江蘇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之後,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開展的化工園區整治將促進相關修復領域市場快速發展;長期來看,隨著華東、西南等地詳查和治理方案制定的完成,修復需求逐步明確,有望支撐2020年以後的市場增長。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完成風險評估並確認需要採取風險管控或者修復的地塊有550多塊,其中已完成風險管控或者修復的地塊460多塊。(來源《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9、公司有多少比重的營收來自政府單位招標?是否有特別集中在特定區域的情況?未來是否有拓展到全國其他地區的成長空間?

答:公司環保業務基本來自於政府單位招投標,業務範圍覆蓋全國,但是因為各個省、市、地方的推動的進度不一樣,所以覆蓋度不同。未來有進一步覆蓋拓展的空間以及隨著國家對於環境體系的重視,具有監測指標不斷豐富的需求。

公司電力業務的客戶主要是國網、南網等大型電力企業,電力軟件與信息化業務中,拳頭產品電力工程造價工具軟件持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核電廠定額計價、清單計價軟件,光伏電廠造價軟件等標準化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業務穩步發展;電力物資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基於人工智能的配電網勘察設計與巡檢系統、基於移動應用的配電網建設精益化管理移動應用平臺等定製化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業務發展迅速;電網系統集成業務、電力工程設計諮詢業務、基於三維技術的電網工程建設及全生命週期管理整體解決方案、大數據業務等其他軟件及信息化業務更是不斷創新,增長空間主要在於定製化業務及創新業務的發展。

10、公司的業務較為多元因此毛利率和費用率都呈現波動較大的情況。就整體毛利率來看未來大概可以維持在什麼樣的水平?費用率方面是否有降低或需要增加的趨勢?

答:對於軟件與信息化、環境監測和電力監測的毛利率我們的目標是維持在近幾年的水平。土壤治理的毛利率水平會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有所波動。整體毛利率公司沒有進行規劃,主要要看各個板塊的業務結構和業務體量。

費用率方面的變化會和營收規模的增長相匹配,保持穩定趨勢。

11、公司有無對於2020年的業績目標和指引?

答:公司2020年的業績目標和指引會在公司2019年年度報告會議時進行討論。公司會爭取良好的業績回饋投資者。

調研結束。

附:活動信息表

<table><tbody>參與單位名稱及人員姓名IGWT Investment 廖克銘 Kevin Liao; 富邦投信 謝育霖 Brady; 野村投信 朱繼元 Moses; 國泰證券 蔡旻佑; 宏泰人壽 柯登元.
地點公司辦公室(電話會議)
/<tbody>/<table>

(此稿由證券時報e公司寫稿機器人“快手小e”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