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怎麼也沒想到,我也是個裸辭的人了。


前兩天和一個之前裸辭準備開店的朋友聊天,問他最近開店進展如何。


他嘆了口氣告訴我:“我最近在上班了。”


我笑著說:“為什麼選擇上班了?”


朋友說:“桔子,其實當你以為你有很多選擇的時候,現實總會打你一巴掌告訴你,根本沒有選擇。”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怎麼安慰他,只能不鹹不淡地說了句:“加油。”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1


“裸辭”這個看似有點大無畏的名詞,總覺得好像是在形容90後,因為能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的,幾乎全部是從90後開始的。


不過從另一方面說,大面積被生活和工作逼出抑鬱症的,好像也是從90後開始的。


我一個天天嚷嚷著想裸辭的閨蜜跟我說:“我最近一坐在工位,就會哭。我去檢查告訴我,得了抑鬱症。”


我說:“那不如辭職休息一下吧?”


閨蜜:“我辭職了去幹什麼呢?我沒有任何留存下來的技能。我也沒什麼喜歡的東西,我覺得我好像什麼也做不了。”


我並沒有多少驚訝,只問了一句:“那你最近,想過自殺嗎?”


閨蜜笑著擼起左手手臂,指著上面被刀劃了很多道的印記跟我說:“沒有,倒是自殘過。”


剛度過抑鬱症最艱難時期的我,看著她說:“嗯,沒死就好。想死之前,去我家喝杯酒。”


我身邊不止一個人告訴我,一看到公司的大樓,就渾身抗拒。一坐到工位,就想哭。一想到要做的事情,就很煩躁。


所以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有這麼抑鬱、有強烈裸辭的念頭,怎麼樣才能真的裸辭呢?


2


在我沒有生病之前,我跟家裡人,包括跟我那個心理年齡老十歲的愛人聊起這個問題,都會得到一個最讓你窩火的回答:“你就是想太多,想開了就行了。不就是給人家打工嗎?有什麼壓力啊?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我真的很討厭“想太多”這個詞,在互聯網工作的我們,大部分人透支著自己的健康。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凌晨三四點的北京城,看過凌晨三四點的西二旗,燈火通明。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這種重壓下,真正可怕的,是不管你初入這個行業有多大的熱情和樂趣,都會逐漸消磨殆盡。


這個時候,“裸辭”好像給了你黑暗裡唯一的一絲光亮,因為有那麼多“成功人士”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源於他們勇敢地離開了工作,告訴你風雨之後就是彩虹。


可是成功人士並沒有說,他們裸辭之前,就知道了退路;並沒有說,他們成功的因素有多少是來自於家庭的基礎;並沒有說這個風雨有多大,有多久。


所以殘存一絲理智的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糾結,因為有那麼多裸辭之後的選擇都在提醒著我們,當前這個選擇是有多麼的不招人喜歡,而對當下的不滿意,更加提升了我們對裸辭的渴望。


3


當然從來不乏裸辭後成功的人。


之前一個同事,裸辭之後開了店,自己賣包賣的不錯,那是因為她自己會做,並且男朋友有渠道。


還有一個同事裸辭後直接開了一家服裝實體店,如火如荼地賣衣服,因為她媽媽就是服裝廠商,那家服裝店是跟她合開的。


所有在你看來是大無畏的行為,或許是因為他們在作出決定那一刻,就知道了自己的退路在哪裡。


許多裸辭的人,工作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或者有人幫他們鋪好了退路。


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生存。


而對大多數的我們呢?我們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一無所有,或者說,其他所有選擇在我們的眼裡,都是一樣的代價,一樣看不到結果。


我裸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什麼作為,一方面是在養身體,一方面,是我真的也很迷茫。


我朋友問我說:“你還迷茫?你不是會寫東西嗎?還會跳舞,又會化妝,又能畫畫,怎麼你就還沒有暴富呢?”


我想了想回答他:“因為我的專業不在這幾個地方。而這幾個方向,我都會卻都不專業,所以好像哪一個選擇在我這裡都是一樣的看不到結果。”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朋友似乎依然get不到我的迷茫在哪裡,跟我說:“這麼多才多藝,你隨便選一個不都能掙錢嗎?”


我笑了笑沒有說話。


“多才多藝”真的不是一個褒義詞,任何一個能做起來的副業,都只是因為“專業”。


4


正如那句名人名言,你對“裸辭”一無所知。


副業的盛行,太多營銷宣傳,讓我們對裸辭之後的成功有一個很高的期望,總會有人覺得裸辭一兩個月,就能找到什麼真正的自己,就能靠副業月入過萬,讓我們有一種做什麼都能賺錢的錯覺。


可殊不知,離你想象中的成功最近的時候,就是你確定裸辭的那一刻。


心理學家施瓦茨曾經說過:“過多的選擇帶給我們的不是自由,是束縛,是癱瘓。”


當然,各種各樣的副業選擇,給了你成功的機會,讓成功並沒有之前看起來那麼遙不可及。


但是當副業多到對你來說需要選擇的時候,只能說明,你,不夠專業。


什麼樣的東西能稱之為選擇,就是一樣的代價,一樣的不確定。


我打你一巴掌還是給你一百萬,這能叫選擇嗎?當然不能。


所以,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麼副業的時候,你自然而然會想,哎,這個好像能成功,那個好像也行,那些好像也可以。


背後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哪個你做,當下都做不起來。


而且這些選擇構成的“機會成本”會讓你對當下正在進行的工作,充滿了厭煩。


文章讀到這裡,有些人說了,你這不就是不讓我們裸辭嗎?我們就只能耗盡自己的身體和健康去工作了唄?


當然不是,一個已經裸辭的人,怎麼會勸你們不裸辭呢。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5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談談什麼情況下可以裸辭。


我想談談我是怎麼確定裸辭,裸辭之後又是怎麼去尋找自己的。


確定裸辭,是因為我覺得當時的工作沒有價值。當然,是在我的價值觀裡,沒有價值。



既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也不能給我自己帶來成長,並且還拖垮了我的身體和鬥志。


最開始裸辭的時候,我其實沒有想過創業,胸無大志,只是想著裸辭休息一段時間,再找個讓我感興趣的工作繼續。


但是因為醫生告訴我,做好長期養身體的準備,沒那麼容易恢復,所以被逼無奈,我開始尋找能賺錢的副業。


正如我朋友說的,我明明看上去好像會很多的樣子,怎麼我就找不到賺錢的方法呢,我自己也問過我自己很長的時間,也迷茫過很長時間,其實到現在我也只是找到了個苗頭。


當所有選擇一樣成本的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選擇。


有一段時間每天都在哭,一方面接受不了自己生病的身體,另一方面接受不了自己副業的舉步維艱。


不過最後,在我的諸多愛好裡,我選擇了寫作和舞蹈兼職,因為這兩個好像能略微勝出。


舞蹈是因為我學了四年多,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礎,加上舞蹈衍生出來的周邊,我也很想做,正好老師也在邀請我去他們工作室兼職,我就順其自然去了。


寫作是因為,我從小學就有寫東西的習慣,但是畢竟要用來賺錢還是不一樣,所以我還在學習階段。


但是裸辭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沒錢,這跟一些來錢快的行業月入好幾萬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之前出門就打車的我,現在基本上都是地鐵;


之前淘寶動輒就花個幾千塊的我,現在買什麼都要猶豫很久;


之前沒事兒就吃頓大餐的我,現在開始研究做飯;


“什麼時候你最成功?”“裸辭的時候。”


所以,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裸辭”之下,迎接你的不一定是彩虹,也可能是很長時間的風和雨。


你適不適合裸辭,最後只能取決於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