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據CNN報道,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不少國家均出現了搶購囤貨潮——最先售空的是口罩,然後是洗手液。而現在,新一輪被瘋搶的物品則是……衛生紙:

美國和加拿大的零售商已經開始限制顧客一次購買衛生紙的數量;

英國一些超市的衛生紙已經售罄斷貨;

澳大利亞一些商店甚至僱傭了保安來巡邏避免顧客爭搶……

衛生紙並不能提供特別的防病毒保護,它也不像牛奶和麵包那樣能作為緊急情況下的主食,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恐慌地搶購衛生紙呢?CNN邀請多名心理學家分析了其潛在的心理原因。

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1】相互矛盾的信息下會採取極端做法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泰勒(Steven Taylor)著有《流行病心理學》一書,該書從歷史的角度審視了人們面對流行病的行為和反應。與以往的大規模流行病相比,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反應普遍是恐慌。

泰勒接受CNN採訪時說,“一方面(這種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又反應過激了。”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讓許多人感到害怕,是因為它是一種新的病毒,而且還有很多未知之處。

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圖:現場視頻

▲當地時間3月6日,在悉尼一家超市裡,一場關於衛生紙的爭奪演變為肢體衝突,以至於警方不得不介入

泰勒表示,在它所帶來的風險與應該如何認真應對之間,一旦人們聽到了相互矛盾的信息時,往往就會採取極端的做法。當人們被告知危險即將來臨,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洗手,這種防範似乎與威脅並不相稱。他們會認為“特殊的危險需要特殊的預防措施”,雖不知如何下手,但“照抄”別人的做法,至少不會被“落下”。

【2】官方缺乏明確指導方向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與公共政策系和政治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心理學家巴魯克.費施霍夫(Baruch Fischhoff)認為,一些國家已經實施了大規模隔離,人們在購買衛生紙和其他家居用品時,可能也同樣擔心他們所在的城市會面臨這樣的狀況。

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當地時間3月2日,美國加州卡爾斯巴德的Costco超市,顧客用衛生紙裝滿購物車

“除非人們得到官方明確的承諾,他們不需要恐慌囤貨……否則他們只能自己猜測認為衛生紙也是需要囤積的物品,而且越快購買到越好。”費施霍夫說,“沒有官方的明確指導更有可能增加這種大規模恐慌囤積的可能性。”

【3】恐慌的“傳染效應”

史蒂芬·泰勒指出,許多新聞報道和社交媒體中充斥著空空如也的貨架和堆滿物資的購物車圖片。當沒有參與搶購的人看到圖片中令人驚慌失措的場景,就會認為情況真的糟糕到失控,進而加入搶購行列,直到把貨架搬空。

泰勒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互相尋找線索,判斷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當你看到有人在商店裡恐慌性購買時,就會產生恐懼傳染效應。”

所有空空如也的貨架的照片可能會讓人們相信,他們必須衝出去搶衛生紙,趁還能買到的時候。因此,一開始只是被認為是稀缺的東西,由於人們的恐慌搶購行為,最後真的變成了稀缺物品。而這就像一顆越滾越大的負能量雪球。

泰勒還認為,社交媒體是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恐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錯誤信息很容易傳播,而開放的平臺放大了恐慌的聲音

【4】過度準備是一種天然的生存主義心理

坦普爾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弗蘭克·法利(Frank Farley)表示,儲備可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畢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其他國際衛生機構都建議,某些人群應該待在家裡,避免與他人或人群接觸,因此他們做好準備是很自然的。

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澳大利亞一家超市的衛生紙貨架已被搶購一空

他說,“類似於新冠肺炎的大規模流行病往往會導致一種生存主義心理。人們必須儘可能多地待在家裡,因此必須儲備足夠的必需品,當然也包括衛生紙。畢竟,如果廁紙用完了,我們該用什麼來代替呢?”

當然,其中不少人的準備屬於過度準備。事實上,美國國土安全部建議美國人平時無論如何都要儲備至少兩週的食物、化妝品和醫療用品,但大多數人一般不會這樣做。所以,當衛生官員公開建議儲備物品時,他們可能會走極端。

【5】囤積讓一些人感覺有控制感

泰勒說,那些囤積衛生紙的人考慮的只是他們自己和家人,而不是醫護人員、病人,甚至是那些可能很快就會用完家中備存衛生紙的普通人。這是因為人們在實際感染之前會變得焦慮,所以他們不會考慮到比如囤積過多衛生紙的後果。

疫情下的“迷惑行為”心理學:他們為何要瘋搶衛生紙?

▲當地時間3月5日,澳大利亞圖沃柏,一名婦女坐在自家由一箱箱裝滿衛生紙的箱子堆成的“寶座”上

“人們這樣做只是出於恐懼”,費施霍夫說,但即使是購買衛生紙這樣的準備工作,也能讓人在看似無助的情況下找回一種控制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