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在中國,“爸爸去哪兒了”這句問話,可以用在方方面面。

出席孩子家長會的,80%是孩子媽媽。

帶孩子出遊的,80%是孩子媽媽。

就連帶孩子去遊樂場、游泳池、興趣班以及輔導孩子作業的,也大多是媽媽。

這些活動,很多時候發生在週末和節假日,但不知道為何,就是很難窺見爸爸們的身影。就拿今天來說,既是週末,又是婦女節,還處於疫情期,但在很多家庭中,負責做家務、帶孩子的,恐怕還是媽媽們。

這還是一線城市的情況,在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地區,這種現象怕是更明顯。

看一檔育兒節目,我發現那些“問題孩子”普遍有這樣一種共同點:

爸爸隱身,媽媽焦慮。

孩子生下來以後,這些爸爸們讓孩子冠上自己的姓氏以後,就“功成身退”了。他們平時忙著工作,一回到家裡,就往沙發上一躺,接下來不是玩手機就是打遊戲。

若是孩子尿了、哭了、想睡覺了,這類爸爸總是能“恰到好處”地去廁所、去洗澡、去加班、去接電話。

“爸爸”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了家裡的隱形人、取款機,他人是在家裡,可“丈夫和爸爸的功能”卻是缺失的。

育兒責任完全落到媽媽的頭上,媽媽長期做家務、育兒甚至還要外出工作,整個人會呈現出一種非常焦慮的狀態。

媽媽圍著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及學習轉,完全沒有留給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孩子遇到任何事情,只會本能地喊“媽”。而如你所知,長期一個人帶娃,真的會抑鬱,因為孩子是一種隨時能把你搞崩潰的物種。

就這樣,隱身的爸爸+焦躁的媽媽+問題孩子,就組成了新的“吉祥三寶”。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倡導,男人參與家務、育兒,家庭會更和諧穩定,孩子會成長得更好。

可隨之而來的,是對這種倡導的反抗。

其中一種反抗形式是,撒播大量這樣的言論:絕對不能讓男人做家務、帶孩子,因為爸爸們做不好。

這不,網絡上也流行著這樣一些搞笑圖片,似乎就是為了證明“爸爸們不適合帶孩子”“千萬不要讓爸爸們帶孩子”。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你看,明明是個別爸爸不負責任,不願意全身心投入帶孩子,甚至罔顧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卻非要將這種現象包裝為“爸爸不適合帶孩子”。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另外一句與

“爸爸不適合帶孩子”齊名的話,是“男人不適合做家務”


比如,疫情期間,“男人不會買菜”這事兒還曾經上過熱搜榜。


大家都被困在家裡,女的負責做家務,男的就負責出門買菜。


結果呢,很多男人鬧出了不少的笑話。有把西紅柿買成聖女果的,有把生抽買成老抽的,還有去超市不知道怎麼拿塑料袋的。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家裡若是有“男主外,女主內”的這種分工,我是能理解男人在這種事情上的“笨拙”的。


可是,你若是就因為男人們在這事兒上顯得很笨拙,就得出“男人不會買菜”“男人不適合幹買菜這種活兒”的這種結論,我也是萬萬無法認同的。


事實上,我從來不相信男性不會買菜,他們只是缺乏“鍛鍊”。


他們若是當了飯店廚師、採購員,可專業著呢。即使暫時不會,他們也願意去學,去精進技能。

區別只在於:幫老闆買菜,有錢收。幫家裡買菜,是義務勞動。

既然是義務勞動,那就假裝自己做不好、不擅長,讓女人們去做好了呀。某些女人也剛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展示自己能幹。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天龍八部》裡的花心大蘿蔔段正淳。

你說段正淳為啥對家臣們、江湖豪傑言出必踐,卻對女人說話不算話?因為他骨子裡認為女人不配得到他的忠誠和守信。

前者可以給他帶來職場利益,所以他的守信要給他們。而女人們只是“為他所用”而已,不講信用就不講了,你能拿他怎樣?

男性連開車、開飛機都能學會,在職場中也各有各的傍身技能,還學不會買菜?本質上因為這種事情是義務勞動,不想學而已。

掙錢養家是可以被量化的勞動,買菜做飯育兒是無法被量化的,他們可精著呢。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在這裡,我想講講朋友A和B的故事。


A和B是我認識的男性朋友。早些年,為了能有更好的發展,他們倆都拋妻棄子來到省城工作。

A,每個月發了工資,就把錢轉到妻子賬戶裡,每個月只剩下五千多零花錢。一到週五,他就急急忙忙趕回家,路上絕不耽擱。

週末,他帶著孩子出去逛公園、遊樂場,送小孩去興趣班,和妻子一起收拾整理房間,固定安排老婆、孩子去外面的餐廳吃一頓飯。週一到週四晚上,他會在固定時間和孩子通視頻電話。


有一回,我在車庫遇到他,他手裡小心翼翼地護著一盒蛋糕。

我問他,拿了什麼好吃的?

他說,蛋糕,拿回家的。

我說,開那麼久的車,蛋糕不會化的啊。

他說,沒辦法,老婆就愛吃這家的。

現在,他老婆已經生了二胎,一家四口過得挺幸福的。


A長得有點矮胖,卻一直是我比較欣賞的男性。他三十六歲才結婚,相親很多次以後才遇到現在的老婆。結婚後,他成為了好丈夫、好爸爸,做得一手好菜,帶得一手好娃。

B呢?活得可瀟灑可自由了。

朋友圈裡,他隔三岔五就要秀一下自己的健身成果、新發型和新認識的兄弟,他身邊也從來都不缺靚麗小妹。

他一個月回一次家,理由是“離家太遠”。孩子生病了想來廣州看病,他第一反應是建議老婆就在當地看。

有一次跟他吃飯,他大言不慚地在我面前吹噓“我這人真不適合做家務和帶小孩,這種事情我真的幹不來”“我的收入都是自己花噠”。

我問他,不用給家用的嗎?

他回答,我老婆有工作,她有錢花的。

雖然那頓飯是他買單的,雖然他對我們這些外人也表現得比較仗義,但因為我實在看他不慣,我還是把他拉黑了。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男人們“不適合做家務”“不適合帶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陰謀”。


做家務和帶孩子,需要很高的門檻嗎?不需要。但是,它需要你投入非常可怕的時間、精力成本,而且,不直接產出效益。


有些男人在做家務、育兒這塊表現得笨拙,是因為“不願意精進”“精進了對自己沒啥好處”。


若是自己家地板不乾淨、飯菜沒準備好、想用什麼東西但找不到,或者衣服也沒有及時清洗、晾曬和回收……那就扯著嗓子叫一聲“老婆”就好了。


聰明點的,會給老婆戴一頂高帽,比如誇讚老婆做家務、育兒是一把能手,鼓勵她們承擔起這部分責任。


沒良心的,會把“男人不適合做家務、帶孩子”掛在嘴邊,以逃避掉這部分家庭責任。


他們覺得,不管是育兒,還是拖地、洗衣服、做飯、購置家居用品,那都是“適合娘兒們乾的事”。大老爺們兒哪能幹這種事呢,他們是要出去“做大事的”。雖然,最後他們也沒幹成什麼大事。


其實,沒有合不合適,只有願不願意。


“不願意”做,自然也就“不合適”做,也根本“做不好”了。


“男人不適合帶孩子、做家務”背後的“陰謀”


生活中,還有一類男人,確實會參與家務和育兒勞動,但是,每一次參與,他們都會產生一種“代勞心理”


即,“這原本不是我的義務,我是在幫老婆做,老婆應該感謝我”。


隨手拖了一下地、洗了幾個碗、收了幾件衣服,就以功臣自居,等著你去讚賞、頌揚他們。


十年不下一次廚,某次“露了一手”端出來幾盤菜,就自覺非常偉大、體貼、顧家。


很多妻子們也覺得男人這樣做,是在“幫自己”,很是感恩戴德。


既然講到這個話題,我就要祭出這個題為《我從不幫我太太》的視頻來了。


視頻中主要是一位丈夫的自述:


一個朋友來家做客,我們吃完飯坐在那裡閒聊。

聊了一會兒,我站起來說,你稍等一下,我去洗個碗,馬上就回來。

朋友不可思議地看著我,然後他有點沮喪的說:

“我很佩服你會幫你太太,我現在都不怎麼幫我家那位。每次我做了,她都不會感謝我,上週我幫她拖了地,她竟然一個“謝”字都沒說!”

我坐下來向他解釋:


其實,我從來不幫我太太,因為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

我不是幫我太太打掃家裡,我也住這裡,我本來就需要清理;

我不是幫我太太做飯,因為我想吃東西,我也應該動手做;

我不是幫我太太洗碗,因為我也用了那些碗盤;

我不是幫我太太照顧孩子,因為他們也是我的孩子,我的職責本來就是一個父親。

我不是在幫誰做家務,我就是這個家庭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家庭存在雙方認可的內部分工,比如,男的主要負責賺錢養家,女的主要負責做家務、育兒,那麼,男人偶爾當當“甩手掌櫃”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了,即使是這種情況,男人作為丈夫、爸爸等角色,還是不能由錢、由他人來替代。


更何況,無數家庭中,女方也承擔了賺錢養家的重任,她們一手忙工作,一會兒忙家庭、忙孩子,已經疲憊不堪。


這種時候,如果男方還是以“男人不適合做家務、帶孩子”作為藉口來躲避掉家庭責任,那你在這個家庭中的作用是啥呢?是入股的股東?還是吉祥物?


越是自私的男人,就越大男子主義,越不願意參與家務勞動和育兒。而那些比較寬厚的男人,更容易認可“家務、育兒這種事兒應該由夫妻雙方共同參與”,他們也越容易獲得夫妻恩愛、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圍 。

要我說,主動參與家務、育兒才是好男人的標配。


就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