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周家班調研團隊“挖掘民族音樂,弘揚中華文化”今天我們團隊隨周計永老師去到了周家班嗩吶孕育和生長的地方——菠林。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在周計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見到了周本祥和周本金老師,這兩位老師都是周家班的第五代傳人。在交流過程中我們聽他們講述了周家班的歷史、祖訓和理念。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是周家的祖訓:“盛世悅民,戰時保身,擁一技之長,無懼榮辱沉浮。”這十九個字,簡潔而不簡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隨後長輩們還給我們親身演示了周家特色的演奏技巧,聽說我們團隊有個嗩吶專業的小夥子,他們熱情地給我們進行現場講解和指導。起初由周本金老師一人拿嗩吶給邱康馳同學示範,音樂的感染力量是無限的,接著周本祥、周計永老師也加入進來一起共同演奏。周本金老師把嗩吶的或喜慶高昂,或低迴婉轉,都演繹的淋漓盡致。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調研國家“非遺”項目



我們還觀察到,周計永老師在演奏笙時,眼神幾乎一直在關注著周本金老師,也一直配合著嗩吶的旋律走向。我們瞭解到,在他們以往的演出中,嗩吶通常都是相對自由的旋律,也有很大的即興發揮成分在裡面。這不僅是長久以來並肩而行產生的默契,更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樂器角色中的熱愛和純粹。

(圖文: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赴宿州靈璧周家班調研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