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溪山公園

南溪山公園在桂林市區南面的將軍橋頭,離火車站約1公里,因南溪縈繞而得名。它有東西兩峰,彼此並列,聳拔千尺,北面有峭壁,其山石潔白。雨後天晴,雲霧初散,陽光照映在山石上,會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霽”就是桂林八景之一。南溪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龍洞最為著名。它洞口高敞開闊,好像一間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極似龍頭,所以叫作白龍洞。洞內有雙獅石、玉筍迎春、白龍吐珠等奇景。出白龍洞右行,便到玄巖,這是一個由鐘乳石組成的豐富多彩的畫廊。此洞分成兩道。右道可到穿雲巖,該洞巖道較短,常有云霧穿門,巖口有不少珍貴的石刻。

廣西南溪山公園


白龍橋

架於南溪山與南溪公園廣場之間的南溪河上, 橋側有著名的白龍井。建於1965年, 仿隋代趙家橋的風格, 建成單拱、鋼筋混凝土撟, 跨度30米, 長30米, 寬兩端5.5米、主體部分9米, 面積210平方米。橋上有亭郎5間, 中部3間高於兩端兩間並向外挑出。亭郎為小坡頂, 上蓋青瓦, 廊欄為水磨石, 灰色。整座橋樑富有中國撟梁建築的傳統特色。

白龍井亭 在南溪公園白龍橋側, 為保護白龍井而建。亭高8米, 長寬各5米, 面積25平方米, 6柱、單簷、高翹、攢尖頂的2層、鋼架、混凝6角亭, 下層為保護白龍井, 上層用作觀景。白龍井, 又名白龍泉、白龍池。白龍泉水是桂林泉水中水質最好的, 被定為“貢泉”。泉出井下, 設井以護泉。唐宋時期砌石為池以護井。1987年築亭以護池。

廣西南溪山公園


白龍洞

在南溪山西北山腰處, 洞口于山體北麓, 標高155米, 高出南溪河10米, 洞高20米、寬12米, 最高、最寬處均為23米, 長499.5米, 面積1828平方米, 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與鍋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兩對相互穿透的巖洞, 元巖與穿雲巖也是南北對穿, 而觀音洞與龍脊洞則為東西相通。這幾組互相通連的巖洞, 都是發育於不同時期的較小的地下河道。發育最早的是龍脊洞, 大約在百萬年前就開始被溶蝕, 到幾萬年前觀音洞形成為止。其它巖洞大多沿岩層南北陡直裂隙發育, 白龍洞和鍋底洞、元巖和穿雲巖這兩組巖洞, 大約在10萬年前才開始發育, 幾萬年前才形成較完整的地下河。用人工把這3組洞穴打通, 6個巖洞連為一體, 從白龍洞石槽進入, 到鍋底洞的“金山銀山”折回, 轉入穿雲巖的“對蝦掛壁”、元巖的“觀音像”, 東轉, 經龍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 共25個景點, 洞程總長523米, 形成一個曲折、迴轉、起伏、跌宕、深邃、虛幻的洞府天地。

廣西南溪山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