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德西效應”的精髓,輕鬆培養優秀的孩子

“德西效應”, 什麼鬼?這裡先簡要說明一下:

“”德西效應” 是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發明的,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促進個體主動地進取或進步;

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從而適得其反,個體不再主動追求進取或者進步。

德西效應的精髓,就在於:

第一: 外在的獎勵要適度

外在的獎勵,不管是物質的、金錢的、精神的,要適度。

獎勵量過少,引不起個體的興趣,個體就不會向預定的目標去行動。

獎勵量過少,個體的興趣目標就會改變,不再是預定的目標,而只關心獎勵本身。

第二: 預設的目標要正確

激發個體的內在動機 去幹什麼? 這很關鍵。

如果預設的目標片面或者偏激,甚至是錯誤的,那麼只會將個體帶到溝裡去,去幹壞事。

外在的獎勵,要服務於預設的正確目標。

掌握“德西效應”的精髓,輕鬆培養優秀的孩子

那有家長就要問了:“上面說的還是比較抽象,我想知道 “德西效應” 如何應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所有的理論、效應都有適用場景。

“德西效應”也不例外。並且“德西效應”特別適合於孩子的日常教育,下面列舉幾個正面的例子:

例子一: 提高弱勢科目成績

明月對物理學習信心不足,成績一直徘徊在70分左右。

爸爸和明月達成了一個協議: 只要期末物理能上90分,爸爸就給她買她最想要的時尚手錶。

這個獎勵明顯刺激了明月,在接下來的學期裡,明月做了比過去更大的努力:問老師問同學,改變學習方法等等,在期末考試中實現了目標。因為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成就感,讓明月不再害怕反而喜歡上了物理。


例子二: 做好時間管理

小明經常錯過起床、睡覺、做作業的時間,媽媽想幫助他改正這些小毛病,做好時間管理。


媽媽先和小明一起制定一天的時間計劃;並告知小明每按時完成一個任務,媽媽就獎勵一個小五星。累計到30個,就獎勵一個小玩具; 累計到100個,就獎勵一頓麥當勞。 一個月後,小明就養成了很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當然了,也有負面的例子,下面就有一個:

最新款的iPhone手機很炫很酷,班上的同學都還沒有,小偉纏著爸爸要一臺。

爸爸就先給小偉買了一臺,不過設了一個條件:期末考試成績必須保持全班第一。


得到了夢想中的手機,小偉的虛榮心極度膨脹,課堂、課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向同學們炫耀新手機上了,把答應爸爸的條件忘在了腦後。成績就這樣悄悄地下滑了,期末考試成績排到了第十五名。

掌握“德西效應”的精髓,輕鬆培養優秀的孩子

面向孩子的教育,如何正確使用“德西效應”?

家長需要做到的是(特別提醒:這裡面的順序不能錯):

第一: 目的必須正確

目的在於激發內心深處的動機,培養孩子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能夠主動去學習;然後通過辛勤的付出和積極的努力,從而獲得好成績。

把事情做成讓孩子覺得單純為了獲得獎勵而去學習或者付出,這樣的成長對於孩子來說是不能持久的,並且是不健康的。


第二: 外在的獎勵要服務於這個目的

外在的獎勵只是一個外在的刺激,是吸引孩子學習的外在動機。如何實現從外在動機的吸引轉化為內在動機的生成或提升,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要實現這個轉化,外在的獎勵就必須服務於上面的目的,不能偏離。


第三:承諾的獎勵要適度

現實中,很多家長容易過度承諾獎勵。

過度的獎勵,容易讓孩子注意力偏移,目的不再純潔;更多的是給孩子打了雞血注入了激情,反而是少了真正的熱情和興趣。


激揚動力成長訓練營:

致力解決青少年:學習障礙:厭學、動力不足、信心不足; 學習停滯:厭倦、懈怠、過度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