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寒假作業: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668字)


老師的寒假作業: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668字)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教育著作在中國的教育界可謂是家喻戶曉——只要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聽說過這本書,它甚至被很多學校列為教師的必讀書目。它的作者就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農民家庭,17歲開始從教,30歲擔任家鄉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直至53歲去世,這32年間,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道路上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被譽為“教師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集理論與實踐一體,給予讀者極大的啟發。全書共100條,極大多數對教師的日常工作具有直接地指導作用,即照著書上說的方法做就可以了。讀一本書,我們要吸收其中的重要內容,但這樣遠遠不夠——這樣做便成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死記硬背”“思維僵化”——當然,做到這一點已是難能可貴了,我們可以適當的再深入一點點,思考一下比“是什麼”更重要的“為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為何能找到如此之多的教育方法?不論在哪裡看到好的教育方法,我時常會想:咦,為什麼我沒有沒有想到,沒有這樣做呢?我想有很多原因吧。

第一,對教育的熱愛,對教育堅定的信念。

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想任何一個行業,要想做出成績,要想成為這個行業領先的人物,都必須要對這個行業足夠的熱愛,都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國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於漪老師、魏書生老師、錢夢龍老師、王崧舟老師,再往前的葉聖陶、陶行知等等,哪一個對教育不是充滿了熱愛,哪一個對教育不是充滿了堅定的信念?若沒有這份愛和信念,我想做好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都不容易。

第二,知識儲備以及思維方式。

但凡有教育智慧的老師,他的知識儲備一定是非常充足的。他一定具備良好的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科專業等方面的知識,只要某一方面有所欠缺,他就無法掌握智慧的教育方法;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教師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時(學習上的,習慣上的),我們是選擇抱怨,還是選擇想辦法;是選擇簡單粗暴的辦法,還是思考一些智慧的辦法,亦或是無動於衷。不同的選擇,需要花費的心思不同,最後成就的老師也就不同。選擇智慧的方法,成就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

當然,智慧並不是無中生有。知識和思維是互相影響的,相互促進的;知識的量的儲備終會引起思維的質的變化。我們想要更智慧、更輕鬆的工作,那麼就必須要更辛苦地學習,去讀更多的專業書籍,去儲備更充足的知識。當某一天我們遇到難題時,我們才有更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應對。這也符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要引導學生思考;那麼,教師首先就要學會思考。

這兩方面,是可以通過個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所達到的,雖說人有天賦的差異,但這樣做,至少讓我們離優秀更近。



讀這本書,內容對我的啟發。擇其深者,略作闡述。

第一,學習是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

這個觀點,在書中有多處闡釋,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習的一個基本觀點。他認為,學習不是記住別人的觀點,而是通過學習發表自己的想法。那麼,老師要如何做呢?老師在教授新課時,不要平淡無奇地講知識,一定要引導學生

產生疑問,學生有了疑問,自然會去學習、思考。

這一點不僅對學習好的學生重要,而且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加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認為他們能掌握基礎知識就已經很好了,而不太要求這些學生要學會思考。短暫來看,他們的成績還能保持原來的水平;可長此以往,這些學生他們越來越不會思考,他們的思維也就越來越懶惰、遲鈍。等到高年級的時候,他們也就完全沒法學習了。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加強閱讀,喚起他們心中對世界的好奇,對世界的疑問,從而喚醒他們的大腦,讓他們的大腦思考起來。

第二,要讓知識活起來,與生活聯繫起來。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知識的一個基本觀點。在我們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評價中,只要學生能記住老師講的東西,只要能獲得好成績,我們就認為他學習好、會學習。可是這樣,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學習越來越缺乏興趣,對知識也越來越冷漠。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讓知識不再冷冰冰地躺在書上,不再死板的存在學生的大腦中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老師應該建立起

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比如,低年級學詞語時,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這個詞並對這個詞產生興趣,依賴於學生是否理解了這個詞所描述的生活場景以及他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那麼,老師便可引導學生交流他的生活體驗,或者帶領學生走入自然界中去真切感受詞語所描繪的場景。

要把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老師還需要教會學生觀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觀察是一種智力活動,是一種智育的途徑。平常生活中,大部分學生(包括成人)常常忽略周圍的世界,他們視知識與周遭為兩個世界,而不懂得知識就是來源於周圍的世界(大自然)。因此,完全有必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現象與變化,讓書本上的知識與大自然相互印證,並激活學生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會觀察的學生,他的學習一定不會落後,他的遣詞造句一定不會混亂。

第三,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許多學生無法掌握知識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即有理解的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和抓住重點迅速書寫(一邊寫一邊思考)。

所謂有理解的閱讀,就是學生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短句子,然後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看的東西,並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思考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到與所讀材料有聯繫的某些畫面、形象、表象。

比如,學生讀到“池塘裡盛開著一朵朵美麗的荷花”這句話時,他的大腦中是否呈現了那樣的畫面,他是否將句子與它所描繪的生活聯繫起來,這就決定了他是否會有理解的閱讀。

到了中年級,學生還應該掌握快速書寫的技能,以便做到一邊寫一邊思考。要掌握這樣的書寫速度,也必須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應當使書寫過程達到完全自動化的程度(很少考慮字詞的寫法),使書寫的內容佔據學生注意力的中心。老師可以通過講一段話或一個故事,讓學生按照順序把要點記錄下來。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習行為、知識以及能力最基本的觀點;同時,也是帶給我很多思考的三個方面。

以上便是,這個寒假我讀《給教師的建議》的心得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