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石家莊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據說是省會城市裡普通話使用頻率最高的城市,整個市區456平方公里分佈著大大小小一百多個村莊,這些歷史或長或短的村莊承載著石家莊連綿不絕的歷史文化傳統,它們從遠古走到現在繼承延續著很多,發展進步的更多,保留下來的一些村莊地名與普通話迥異的念法讀音成了我們剖析認識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話已至此,咱就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村莊試著分析一下。石家莊這三個字用普通話讀來很是清晰明瞭,如果用石家莊方言說出來就會令莊外人士大惑不解,“石介莊”還算勉強能聽出些眉目來,那簡化成“舍莊”的念法那些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就不大明白了吧!石家莊原是獲鹿縣屬下的一個小村莊,清光緒四年的記載,石家莊,縣東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看來,當年的石家莊是如此的不起眼兒(不起眼兒也是石家莊方言,太平凡不引人注目的意思),一百多年前操著方言土語的石家莊村民料想不到僅有六百多人的蛋丸小村會發展成兩百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吧!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一九四七年石家莊解放以前叫石門市,取當時市區範圍內兩個最具實力的村莊石家莊、休門首尾兩個字組成城市名字,這其中休門的村名在當地方言裡叫做丘門,休門曾是遠近聞名的大集鎮,留下許多諸如煤市街、花市街、鹽店衚衕、龍王廟街、北四巷、南三條等透著古老市井風情的古老地名。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城區北部還有兩個村莊的名字也比較獨特,一個是義堂,另一個是莊窠。義堂光聽村名就透出些古老的味道,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墓及祠堂曾建在村裡,村名也由原來的“行軍莊”改稱義堂,以示對戚繼光的懷念。可義堂在當地方言裡被稱為“蜜糖”,也許是後世先民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對美好生活的另外一種嚮往吧!莊窠被當地村民念做“裝貨兒”,相傳村莊北部為古運糧河的裝貨碼頭,故稱為裝貨。但可以想象與貨同音的字有很多,為什麼村名裡卻使用了與貨字相去甚遠的“窠”字?而窠字也就是鳥獸昆蟲的窩,貨、窠、窩幾個字都發鵝音,而窠字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窠臼,窠臼兩個字說出來那就更加文雅高古了,看來,莊窠這個村名還是很有來歷的。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白佛和嶽村這一東一西兩個村莊的念法也很有意思,在石家莊生活了三五年的外地人想必都知道白佛村,白佛在市區範圍內頗具知名度,“金談固,銀白佛,玉石高家營”,這句石家莊約定成俗的民間諺語就能說明白佛在石家莊的影響,但白佛在方言裡念做“白伏”,白佛村名緣自建於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的興寧寺內的漢白玉石佛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還有附近的白佛口仰韶時期文化遺址,這些都顯示著白佛村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市區西北部的嶽村被附近的村民稱為“耀村”。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老年人稱民族英雄岳飛為“耀飛”了,可能在古漢語裡嶽字在一些地方一直就稱為耀吧!嶽村因嶽姓得名,但使嶽村遠近聞名的卻是史姓,元朝開國元勳史天澤因久在真定為官死後葬於嶽村附近的太保莊,其子孫在嶽村已繁衍四五十代了。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隨著舊城改造速度的進一步加快,這些古老的村莊以及極富特色的村名也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靜下來想一想,真琢磨不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過,從這些村莊流傳至今不同尋常的叫法中是否也能體味出一些農村和城市發展嬗變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些許蹤影和軌跡?

不曉哩你知道不,石家莊那些村名曾經這樣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