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的日子”裡 藝術家和劇場管理者在想什麼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海各大劇場閉門謝客已一個多月。但音樂家和劇場工作者們線上服務不停擺。劇院推出一場場“雲音樂會”“雲講座”等活動,不少青年音樂家主動出擊,探索直播或在線授課模式,堅持為樂迷帶來高質量的藝術陪伴。

雖然從線下轉戰線上,但“雲上的日子”讓藝術家、演出商、觀眾間的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活躍。民眾對於線上文化藝術消費的不少全新需求,也觸發了從業者的思考:劇場推出線上節目,能否吸引更多人在疫情結束之後走進劇場?劇場如何通過線上運營模式,進一步深化自身品牌形象?線上文化藝術活動是否改變了音樂家和聽眾的關係,並對線下演出造成一定衝擊?記者在採訪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近期嘗試線上直播的鋼琴家宋思衡、享譽國際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時,請他們從各自的角度聊聊線上模式對演藝行業發展的最新思考。

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

藝術家紛紛出擊自媒體,劇場也需形成線上原創資源庫

上海音樂廳原計劃在今年4月底完成驗收工作,5月重新開門迎客。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音樂廳無法如期結束脩繕並重新開張。眼下,劇場一方面正在解決復工所面臨的困難,儘早開啟修繕復工;另一方面不斷強化從修繕以來,就採取的創新演藝措施,既為之後的開業做準備,也在面臨疫情考驗時催生出更多新思考。

長時間的線下演出“空檔期”,讓音樂廳明白應當持久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兼顧引進名家名團和扶持本土委約製作。從探索線上運營模式到強化原創內容生產,不僅提供相當數量的內容儲備,以滿足宅家的人們對藝術欣賞的需要,也在深化劇場品牌形象,從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如何讓暫時關門的劇場不被觀眾遺忘?從去年3月修繕起至今,上海音樂廳的“雲音樂廳”始終在線陪伴市民。其中“音樂午茶”線上版、講座回顧等內容,把已有公益藝術教育品牌搬到網絡上。VR遊覽音樂廳欄目讓更多觀眾足不出戶,感受這座海派藝術地標的建築之美。mini音樂節宅宅版則是“雲音樂廳”在疫情期間新推出的板塊,精選音樂廳精彩現場片段,並邀請藝術家進行線上互動。

如果說“雲音樂廳”在留住已有樂迷基礎上開拓更多觀眾群,那麼打磨自制原創作品,則讓劇場在暫時關門之際也有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信心。去年,上海音樂廳管理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音樂劇《繁花盡落的青春》、音樂舞蹈劇《水腔》分別赴韓國、法國等地展演,獲得海外媒體好評。近年來,音樂廳不滿足於只做文化“碼頭”,推出跨界項目“樂無窮”、試水音樂劇,都是為了從“源頭”上發揮創意生產內容,拓展劇場品牌的影響力。

疫情為劇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眼下,有很多藝術工作者在網絡平臺直播演出或進行導賞。過去的藝術家,往往把傳播視為宣傳或市場部門的工作。如今有更多藝術家都在身體力行,通過自己把藝術內容傳播到更廣之處。藝術家紛紛出擊自媒體,這對劇場給予很大啟示。傳統劇場節目部負責找節目,公關部負責宣傳,而到了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劇場平臺上的內容生產和宣發也將打破壁壘。這需要劇場工作者具有更全面的綜合能力。比如節目部員工不能只以線下思維和藝術家或經紀公司洽談業務,相反也需要考慮未來如何進行線上推廣,讓演出通過劇場平臺成為留得下的經典。

方靚認為,一座真正的國際知名演藝之都,需要城市中的劇場具有與之相符的影響力。上海音樂廳對標的倫敦魏格摩爾音樂廳,是一座主要上演獨奏和室內樂的小型音樂廳,在全球古典樂界聞名遐邇。魏格摩爾音樂廳近年來力推英國青年音樂新秀,並將廳內上演的作品積累成自己的廠牌內容,通過官網以及各種社交媒體、視頻平臺推廣給更多觀眾。此外,巴黎愛樂大廳、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等其他世界知名劇場,也都依靠互聯網拓展劇場平臺、深化品牌形象。包括上海音樂廳在內的滬上劇場,還需要對標世界一流劇場進行更多探索和學習。

劇場如何更好地在線上推廣本土藝術家和院團,同樣需要不斷探索。不久前播出的2020年B站春晚中,包括琵琶演奏家方錦龍在內的一些中國本土音樂家火了。而B站的主要受眾是青少年,也是劇場想要的“未來的觀眾”。最近上海有不少音樂家活躍在線上並吸引了不少粉絲。也許未來這些音樂家舉行線下音樂會時,會吸引手機、電腦屏幕前的觀眾前來劇場觀演。

青年鋼琴家宋思衡

直播拉近了音樂家和觀眾的心,讓高雅藝術普及更接地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宋思衡在直播平臺嘗試了多次線上直播。如果說非常時期的音樂“雲”陪伴,為宅家的粉絲帶來一些心靈的慰藉,那麼從更長遠的角度而言,直播拉近了音樂家和樂迷的關係,讓高雅藝術的普及變得更接地氣。

在劇場或音樂廳裡,觀眾看到的是臺上正襟危坐的音樂家,他們無法得知表演者在演奏時的心理感受。通過直播,觀眾可以近距離地瞭解演奏家對音樂的感受和見解,再回過頭去聆聽演奏,也許會對偉大的作品產生更深入的理解。“我很喜歡看彈幕”,宋思衡說,線下的導賞活動固然也可以讓觀眾知道藝術家的想法,不過直播過程中的彈幕留言裡,很多粉絲分享各自鮮活的感受,反過來讓他感到非常溫暖,從中獲得雙向交流的樂趣。直播結束以後,還會有很多粉絲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各種反饋,與藝術家建立起更具有延伸性的互動關係。

宋思衡告訴記者,這段日子以來,他對直播內容和方式進行了多次調整。起初直播時,純粹就是和粉絲聊聊天,並且加上一些練琴的過程。結束後很多粉絲反饋,希望有更多互動。到了第二期加入了“你點我彈”環節,彈奏部分粉絲指定的曲目,並且首次嘗試線上音樂會,演奏了肖邦24首前奏曲。

在演奏音樂前與後,都有與觀眾交流的環節。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在直播時除了簡單互動和演奏作品以外,還可以嘗試更多能啟迪大眾的內容。例如系統性地介紹一些音樂家的生平和作品,幫助大家更好地觀察、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疫情當前,屏幕前的人們或許能從先賢的音樂與人生中獲得力量與勇氣。於是,藝術家通過分析貝多芬早期作品鋼琴奏鳴曲《悲愴》,結合貝多芬一生中的早期經歷,闡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人逐漸“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期穿插了講解與彈奏、“你點我彈”和互動環節的直播獲得不俗反響,累計觀看量突破了200萬人次。

而要完成一場高質量的直播,對硬件和技術要求也不少。宋思衡就碰到過不少小尷尬,比如缺少直播架播出的橫屏畫面,讓一些更青睞豎屏觀賞的觀眾覺得不習慣;直播到一半時手機沒電導致斷線,原本一期內容最後分成了兩期播出。事實上,想要順利完成一次能得到大眾認可的直播,非常耗費心力。相比聆聽線下音樂會的觀眾,線上的網友受眾群更廣,他們擁有不同的訴求,考驗著藝術家如何掌握平衡雅俗的尺度。“當直播者看到觀眾彈幕留言提出稀奇古怪的要求時,還得有強大的隨機應變能力。”他笑著說。

國際大提琴家王健

線上文化藝術活動火爆,更能催生對現場演出的期待

今年以來,身邊有越來越多朋友,都嘗試開設線上音樂課程。王健覺得,“宅家的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需要,而音樂家們通過科技手段讓非常時期的藝術不斷線,是很有意義的。但他堅信,無論是在線音樂授課還是在線演奏,都無法完全取代實體課程或現場音樂會,“線上文化藝術活動火爆,反過來更加催生對現場演出的期待”。

在歐美地區,多年前已有一部分音樂老師喜歡通過網絡平臺授課,不過這並非普遍現象。目前主要的授課方式依然以面對面為主,因為學習樂器的過程需要手把手指導,視頻授課無法做到這一點。尤其對於古典音樂這門藝術,線上音樂會和現場音樂會有著非常顯著的差別。“我曾經擔任一些國際音樂大賽的評委,我和其他評審在現場聆聽一些選手的演奏,會和通過視頻觀看比賽進程的觀眾產生分歧。比如觀看視頻的觀眾所喜歡的選手,往往並非是我們評委在現場最青睞的那一位。可回頭再看視頻就會發現,現場表演得並不那麼優秀的這位選手,在視頻裡的確相當出色。但我仍然相信,一位音樂家在現場演奏時努力創造出的音響,才最令人感到震撼。”

王健認為,古典音樂依然是一門屬於現場的表演藝術。如今已經有了很多唱片,幾乎所有著名曲目,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各種優秀的歷史版本。即便如此,時至今日還是有廣大的樂迷願意去現場聆聽音樂會。可以說,線上直播音樂會就和唱片一樣,無法替代現場音樂會所具有的魅力。

“人類正處於歷史長河中,科技發展最突飛猛進的一段時間。大家可以在網絡上,觀賞全世界所有的名勝古蹟。如果願意花一些時間,只要擁有一臺電腦就能‘環遊世界’,可真正熱愛這些地方的人,還是願意用自己的雙眼去實地觀賞這些美景。”所以他堅信,觀演者在現場感受到的音樂家演奏所帶來的情緒張力,是目前任何科技都無法替代的。“雲上的日子”裡,“讓藝術家和觀眾積蓄著期待和熱情,而人們終將需要從真正的現場當中,獲得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藝術審美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