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隨著時代“多元化”一面的出現,使得各行各業,以及在許多事情的做法上,都不再拘泥於古板的形式,反而使其變得更加多樣化,活潑起來。

每個時代中都存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其中就包括“婚姻”,雖說婚姻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但“婚姻”依然保持著它神聖,純潔的一面,並不會因各個時代,各自不同的做法而改變。

儘管時代與時代間得到婚姻的形式很少會相同,但究其本質都是為了讓男女二人在各自婚姻中得到或甜或苦的人間歷練,無論是古代指腹為婚的形式,還在現代自由戀愛的無拘無束,皆是如此。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在當今時代,有一種得到婚姻的形式是以往時代中很少出現,甚至沒有出現過的,這種形式便是通過“相親”而得到婚姻,並且年輕人普遍不會對此產生排斥。

相對來說,以“相親”的形式得到婚姻,較為契合當下一些年輕人因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導致抽不出時間去談戀愛,也無法直接結婚的現狀。

所以,在“相親”這種形式出現後,就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認同,再者,“相親”這種形式本就契合這個時代,使得這種形式在得到年輕人認同後變得逐漸昌盛起來。

然而,相親這種形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產業,也在逐步成熟的過程中,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相親”興起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讓年輕人更快速地找到對的人,從而在父母的催促,以及世俗認為的最適合的年齡內結婚,完成多數人都需要完成的終身大事。

可“相親”有一個隱形的特性,一對男女能否走在一起,需要看雙方的能力,經濟以及家庭情況是否合適,才能決定雙方是否要繼續深入熟悉下去。

這種特性,使得男女之間各自的情況只要基本合適,多數都會選擇在一起,從而讓相親成為了高效率獲得婚姻的方式。

而變化也由此引起,本應注重“在合適的前提下才可能走到一起”的相親,卻出現了“眼高手低”的現象。

哪怕男女雙方在各個方面都無比合適,其中一方也有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對方無法滿足這種提高的要求,相親自然也會大概率失敗。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當然,選擇帶著什麼樣的要求去相親是個人的權利,也有權利拒絕自身認為不適合的人,但相親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得到婚姻的方式,一味地眼高手低,只會讓合理變為不合理。

每個人都會對自身情況有一個清晰地認知,在相親過程中,也會尋找與之匹配的另一半,當成功尋找到各方面條件都合適的人後,才會更容易走在一起,這是相親中的合理。

但在眼高手低的情況下,儘管對自身情況有清晰認知,卻不甘心於選擇一個和自身條件相匹配的人,從而在拒絕與合適的人交往後,執意尋找著那個比自身無比優秀的人,此為相親中的不合理。

並不否認有人在相親時,帶著最高的要求去尋找匹配要求的人,並最終結婚的事情發生,然而絕多數情況,都無法成功讓這種想法實現,最終成為大眾口中的剩男剩女。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因為這些提出高出自身條件要求的人,在相親過程中犯了一個錯誤,相親並不是一場獨角戲,當人們帶著過高的要求去尋找並找到那個匹配的人時,與要求相匹配的人是否會不介意對方本身不與之匹配的條件?

相親永遠是相互的,當你在打量對方時,對方同樣會打量著你,除特殊情況外,如果基本條件沒有呈現出合理的一面,那麼雙方自然不會有深入交往。

要知道,有眼高手低的人,但很少有手高眼低的人,相親本身就是為了能讓單身男女找到那個與本身相匹配的另一半,並且彼此要做到最基本的滿意,在這個前提下,眼高手低這種事情的發生,多數會與自身相親的初衷相悖。

在相親過程中,帶著超過自身條件很多的要求去相親的人,如果沒有彌補雙方條件存在不合理的能力,例如外貌優勢,未來潛力等,那麼便會在掩藏不了的差異中鎩羽而歸。

另一種意義上說,因外貌優勢或者未來潛力等能夠彌補雙方在基本條件上的不合理,本身就是一種合理,不過這種極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優勢以及正好被對方認可的情況,並不容易出現。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相親的規則無情而又合理,當懷著最大的希望,帶著與本身不匹配的要求去相親時,儘管不會受到排斥,但也無法在相親過程中找到那個對的人。

而以本分,務實的態度去相親,找到那個與本身相匹配的人,那麼相親便會釋放出足夠的熱情來促成遵守規則的人。

相親沒有其固有思維,它只是一種隨時代而產生的產物,但它體內有固有的規則,通過相親來得到婚姻的男女也會被這種規則時刻影響著。

不論男女懷著什麼樣的幻想,如果自身不能彌補條件帶來的差異,那麼幻想只能是幻想,如果能看到這一點,那麼一切還不晚,但如果看不破,只會使年華虛度。


“相親”有其固有的規則,順應規則才會找到那個對的人

時間不會停下等待遲到的人趕上,當懷著幻想,又深陷幻想而不可自拔時,年齡只會在幻想中慢慢增加,而本身的條件又會在年齡的影響下被迫降低,成為世人眼中的剩男剩女。

如果沒有在機緣巧合下,以剩男剩女被迫降低的優勢得到想要的婚姻,那麼絕大多數情況都會選擇一個與“已被降低的條件”相匹配的人完成婚姻。

最後得到的婚姻普遍不會是內心想要的婚姻,如果早一點結婚,那麼以早時候的條件,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在條件方面會比現在要好一些,但不論條件如何,內心是否憤懣,當下選擇的結婚對象依舊是那個最合適的人。

一切的路都是自身選擇的,自身也要承受或享受這條路帶來的任何不甘或甜蜜。隨著相親這種形式的趨至成熟,或許在未來有更多的單身男女選擇以相親的形式來得到終其一生的婚姻。

如果選擇“相親”,就要順應相親過程中隱形的規則,在對自身有清晰認知後,去選擇那個合理,並且對的人完成婚姻大事,而不是選擇那個不合理,只是自身認為對的人,換來不可逆轉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