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P2P之後,這類高收益理財產品也被監管戴上“緊箍咒”

繼P2P之後,這類高收益理財產品也被監管戴上“緊箍咒”


日前,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簡稱《通知》)指出,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

這意味著,這款“保底收益率普遍在4%”以上、“預期收益最高可達10%”的商業銀行創新理財產品將徹底迎來強監管。

2019年結構性存款在支付寶、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平臺推的火熱,筆者也曾嘗試購買一二。去年7月底,一位理財師還曾向筆者透露,“要上車得趕緊,後面開始這類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少了。”

據瞭解,2019年9月,北京銀保監局首次公開對結構性存款發佈指導意見。2019年10月,銀保監會制定併發佈施行《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對“結構性存款”的衍生產品交易、宣傳、銷售做出了進一步的規範。而此次央行發文嚴格約束保底收益率,在收益率這一根本環節規範結構性存款。

《通知》下發,結構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將明顯下降,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或可讓銀行的高負債成本有所緩解。不過,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認購門檻低、收益較高的投資產品又少了一種。

新金融深度認為,監管將繼續強化對各類創新型存款的微觀監管與定價約束,未來收益往下走將是常態。有一些投資人表示,如果未來沒有年化比較高的存款產品可投,會考慮把閒錢提前還房貸,以減輕利息壓力。

1


預期年化最高超10%


動輒15%-20%的“高收益”曾經讓P2P網貸備受爭議,卻也是其在投資人中備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P2P行業步入“監管時代”,清洗、規範也隨之而來。接連的暴雷讓投資人付出流血割肉的代價後,最終明白了什麼叫“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2018年6月,也就是網貸暴雷潮開始之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郭樹清曾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說到“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這句話也給了網貸平臺從業者一個明確的標杆。

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通常考慮安全性、收益率、流動性這三方面因素。不過,市場上面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只有4%左右,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在2014年1月達到6.763%之後也開始曲線下滑。據融360數據,上週(2月24日-3月1日),互聯網寶寶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41%,環比下降6BP,創近15周新低。

在此背景下,“保本高息理財替代品”結構性存款成為一些P2P投資人的新寵。

簡單來說,結構性存款,是指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存款,另一部分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通常有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商品、信用、指數及其他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在保證大部分“低風險低收益”的同時,若產品所掛鉤的金融衍生品的市場表現好,或者達到設定的獲得最高預期收益的條件,就能獲得超額收益。

例如,近期招商銀行發行的產品“結構性存款PE0014”,5萬元起購,投資期限124天,預期到期利率最高可達10.85%(年化)。

繼P2P之後,這類高收益理財產品也被監管戴上“緊箍咒”

數據顯示,2020年2月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為4.27%,環比下降32BP。2月份98只結構性理財產品同時披露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其中68只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佔比69.39%。

“近兩個月,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都要高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能看懂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規則並對金融市場有一定判斷能力,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可博取更高的投資收益。”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表示。

2


監管從收益率環節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銀行上述“結構性存款PE0014”產品的投資風險說明中指出,產品具有一定的政策風險:“本存款是針對當前的相關法規和政策設計的。如國家宏觀政策以及市場相關法規政策發生變化,可能影響存款的受理、投資、償還等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本存款利息降低。”而利息不確定的風險由存款人自行承擔。

就在近日,據接近監管人士透露,央行日前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

通知提出,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並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時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上述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

“設定遠高於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將掛鉤的衍生產品行權條件設置為幾乎不可能觸發事件,使得結構性存款變為事實上的固定收益產品。這是假結構性存款一種變相高息攬儲的做法。”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這在合規性上是打擦邊球。

此前2019年9月,北京銀保監局曾印發《關於規範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指出,經調研及監管排查,目前轄內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包括產品設計不合規、風險計量不準確、業務體量與風控能力不匹配、宣傳銷售不規範。通知要求各行應對本行存量業務進行自查整改,杜絕“假結構”問題。

據瞭解,北京銀保監局的《通知》是地方監管首次公開對結構性存款的指導意見。2019年10月18日銀保監會制定併發佈施行《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對“結構性存款”的衍生產品交易、宣傳、銷售做出了進一步的規範。而此次央行發文嚴格約束保底收益率,在收益率這一根本環節規範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納入每月的自律監測範圍,意味著銀行如果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太高就會被認定為違反自律規定,受央行嚴厲監管措施。

業內人士指出,在激烈的“存款大戰”下,各大商業銀行推出結構性存款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少銀行被迫陷入“高息攬存”的困境。監管規範結構性保底收益率,商業銀行不得再為攬儲而刻意進行“產品創新”。負債端成本降低,從而降低資產端的融資成本。這也有利於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負擔,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3


還有哪些“高息”理財產品?


在結構性存款之外,靠檔計息存款產品也叫智慧存款,是備受市場喜愛的另一款投資產品。簡單來說,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就是提前贖回產品時,其收益會根據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具有“定期存款,階梯利率,存得越久,利率越高”的特點。

這類產品在支付寶、京東金融、度小滿金融中也備受推薦,普遍多為7天、3個月、6個月、一年、一年半、兩年,相對應的收益率亦分為多個檔次設置,270天期限的收益率達4.85%,360天期限的收益率達5%。

據瞭解,這類產品在產品結構上嵌入了第三方機構進行收益權轉讓的結構安排,來實現高流動性,投資者提前支取時,銀行實質上是將其對應的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金融機構,全部資金到期後,銀行再將定期存款利息分給第三方機構。

這類產品主要流行於互聯網銀行,典型代表有富民銀行的富民寶、眾邦銀行的眾邦寶、百信銀行的智惠存以及網商銀行的定活寶等。

不過,2019年12月,監管指導叫停靠檔計息定期存款產品(根據《儲蓄條例》,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付息,而非靠檔計算定期利率),要求2020年末之前相關存款產品壓縮至零。新金融深度發現目前此類的智慧存款產品大多已經夭折,利率也在不斷走低。

據此次央行下發的通知,這一產品也將迎來新的整頓。《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出,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預計這類產品在今年內或將加速清退。


實際上,原本春節後的第一個月是銀行理財的發行高峰期,但受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然爆發的影響,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量減少明顯。今年2月理財產品發行量比1月份還少。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2020年2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8%,環比下降2BP,創近39個月新低,2016年12月以來首次跌破4%。


繼P2P之後,這類高收益理財產品也被監管戴上“緊箍咒”


新金融深度認為,監管將繼續強化對各類創新型存款的微觀監管與定價約束,未來收益往下走將是常態。有一些投資人甚至表示,如果未來沒有年化比較高的存款產品可投,會考慮把閒錢提前還房貸,以減輕利息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